95书阁 > 都市小说 > 重生1960:从卡车学徒到工业巨子 > 第8章 万用表下的心跳共振!
换源:


       电机嗡鸣声由弱渐强,仿佛一头沉睡百年的巨兽,在冗长的梦境中缓缓苏醒。

那生了锈的主轴,在众人屏息凝神的注视下,开始颤巍巍地转动。

一圈,两圈……从迟滞到顺滑,虽然伴随着轻微的抖动,但那平稳的节奏,无疑宣告着一个近乎荒谬的奇迹——这台被宣判死刑的废铁,活了!

死寂,长达三秒的死寂之后,仓库里爆发出雷鸣般的喝彩!

“转了!天呐,真的转了!”

“我的乖乖,周向东这小子,真有两下子!”

“李师傅,你快看,这转速多稳当!比咱们车间那几台老爷车都强!”

工人们的脸上写满了不可思议和狂喜,他们围拢上来,像看一件稀世珍宝般打量着那台老旧车床。

这台机器承载了他们太多的无奈和叹息,如今却在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手里重获新生,这带来的冲击力,远比任何口号都来得震撼。

李师傅激动得嘴唇都在哆嗦,他快步上前,伸出布满老茧的手,小心翼翼地感受着床身传来的震动。

那震动虽然存在,却是一种富有生命力的、均匀的频率,而不是行将散架的哀嚎。

他再看向桌上那张画得密密麻麻的等效电路图和厚厚一沓测试数据,眼神里充满了对后辈的惊叹与欣赏:“好小子,你不是在修机器,你这是在给它续命啊!”

然而,在这片欢腾的海洋中,却有一个孤岛。

孙大勇站在人群外围,脸色铁青,嘴角紧紧抿成一条线。

他预想过无数种结局,唯独没有这一种。

他本以为周向东折腾三天,最终只会留下一堆笑话和更烂的废铁,届时他便可以名正言顺地将其彻底扫地出门。

可现在,机器转了。

在众目睽睽之下,用最简陋的工具,最“不科学”的土办法,转了。

这响亮的嗡鸣声,对他而言,不啻于一记又一记火辣的耳光。

“哼,空转算什么本事?”

一个阴阳怪气的声音刺破了热烈的气氛。

孙大勇排开众人,踱步上前,眼神轻蔑地扫过周向东和苏晓梅,最后落在那旋转的主轴上。

“一台车床,光会转有什么用?跟个电风扇似的,能干活吗?关键是精度!是负载!你敢上刀吗?敢保证加工出来的零件不超差一根头发丝吗?”

他这话一出,原本兴奋的工人们顿时冷静了不少。

是啊,孙副主任说的是内行话。

车床的灵魂在于精密加工,空转平稳只是第一步,真正的考验在于切削负载下的表现。

任何微小的抖动,在刀尖上都会被放大,最终导致零件报废。

孙大勇见状,心中得意,他就是要用专业门槛,把周向东刚刚建立起来的威信彻底击碎。

“小周同志,理论知识学得不错,还会画图。但工业生产,不是纸上谈兵。这台机器的轴承和导轨磨损严重,先天不足,你就算把电机修出花来,它也干不了精细活。别在这里哗众取宠,浪费大家的时间了。”

他的话语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众人心头。

一些原本还在赞叹的工人,此刻也露出了迟疑之色。

就在周向东准备开口反驳时,苏晓梅清冷的声音先一步响起。

“孙副主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她不知何时已经从工具包里取出了一块磁力表座和一个千分表,动作麻利地将其吸附在床身上,将千分表的测头轻轻抵在旋转的主轴卡盘外圆上。

“主轴的径向跳动精度,是衡量车床性能最直观的指标。是不是哗众取宠,数据说了算。”

她的动作行云流水,专业而自信,瞬间就将所有人的注意力吸引了过去。

工人们都懂行,一看这架势,就知道是要动真格的了。

李师傅更是眼前一亮,对,测跳动!

这是最直接的打脸方式!

孙大勇的脸色变得更加难看。

他没想到这个地质队的女技术员会如此难缠,直接拿出了检测仪器。

他想阻止,却找不到任何理由。

众目睽睽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冷哼一声:“好,我倒要看看,你们能玩出什么花样。”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那小小的千分表上。

指针随着主轴的旋转,正在轻微地摆动。

“看到了吗?指针在动!”孙大勇像是抓住了救命稻草,立刻指着表盘嚷道,“跳动这么大,起码有十几个道(1道=0.01毫米),这还怎么加工?”

李师傅也凑近了看,眉头紧锁。

确实,指针的摆动范围不小,虽然比报废标准要好,但离“精细活”的要求,还有不小的差距。

他心中不禁为周向东捏了一把汗。

然而,周向东却异常镇定。

他走到车床旁,对苏晓梅说:“苏工,麻烦把表移到主轴锥孔内侧再测一次。”

苏晓梅点点头,迅速调整了千分表的位置。

接着,周向东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看不懂的动作。

他没有去碰任何电路或者机械结构,而是走到车床尾座,拿起一把扳手,对着尾座与床身导轨连接处的一个固定螺栓,不轻不重地,紧了半圈。

“你干什么?”孙大勇厉声喝道,“瞎鼓捣什么?想把机器弄坏了销毁证据吗?”

周向东根本没理他,只是对李师傅和苏晓梅平静地说道:“可以了,再看看。”

苏晓梅再次将目光投向千分表,下一秒,她的瞳孔猛地一缩,呼吸都为之一滞。

李师傅也凑了过去,整个人如同被电流击中一般,呆立当场。

只见那千分表的指针,在主轴的旋转下,竟然……几乎纹丝不动!

那细微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的摆动,幅度绝不超过两个道!

“这……这怎么可能?!”一个老师傅失声惊呼,他揉了揉眼睛,不敢相信自己看到的一切。

“两个道!天!这精度比咱们车间最好的那台沈阳一机床都高了!”

“他……他刚才就只是紧了一下尾座的螺丝?这是什么神仙操作?”

仓库里再次炸开了锅,但这一次,不再是单纯的喝彩,而是夹杂着深深的敬畏与匪夷所思。

如果说之前让车床转起来是奇迹,那现在这一手,就是神迹!

只有真正的顶尖钳工才知道,车床的精度调试有多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部件的微调,往往需要联动调整其他十几个地方。

而周向东,仅仅是拧了半圈螺丝,就将一台濒临报废的机器精度,调校到了巅峰状态!

这已经超出了他们对“技术”的认知范畴。

苏晓梅抬起头,那双总是清冷如水的眸子里,此刻正燃烧着炽热的光芒。

她死死地盯着周向东,仿佛要将他看穿:“你怎么做到的?尾座的锁紧力,会通过床身应力传导,影响到主轴箱的微小形变。这个原理我懂,但要计算出精确的力矩和作用点,没有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和几天的建模,根本不可能!你……”

周向东迎着她的目光,心中却是一片了然。

就在刚才,他动用了【图纸解析】和【技能模拟】。

在脑海中,整台车床的应力分布图清晰可见,那个抖动源于主轴箱与床身连接处因年久失修产生的微弱共振。

系统瞬间模拟了上百种解决方案,最终给出了最优解——通过调整尾座的锁紧力,给床身施加一个反向的预应力,恰好抵消了那个共振频率。

在外人看来是神乎其技,对他而言,不过是系统辅助下的精准计算。

他当然不能这么说,只是淡淡地回答:“经验。听得多了,摸得多了,机器哪里不舒服,大概能感觉到。”

这个解释,朴实无华,却又带着一种无法辩驳的强大。

在这些老师傅眼里,“经验”二字,重如泰山。

孙大勇的脸,已经从铁青变成了酱紫。

他张了张嘴,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

精度这个最后的救命稻草,也被对方以一种他完全无法理解的方式,轻松碾碎。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跳梁小丑,在绝对的实力面前,所有的刁难和质疑,都显得那么苍白可笑。

“好!好样的!”李师傅终于从震惊中回过神来,他重重地拍了拍周向东的肩膀,眼眶都有些湿润了,“咱们运输队,有救了!有救了啊!”

孙大勇再也待不下去,他怨毒地瞪了周向东一眼,一言不发,灰溜溜地挤出人群,狼狈而逃。

工人们爆发出胜利的欢呼和畅快的笑声,他们自发地围着周向东,你一言我一语,问东问西,俨然已将他当成了主心骨。

夜色渐深,喧嚣散去。

周向东送走了意犹未尽的李师傅和仍在消化震惊的苏晓梅,独自回到了工具棚。

系统的提示音虽已过去,但那份澎湃的力量感,仍在他四肢百骸中流淌。

就在这时,工具棚的门被猛地推开,一阵寒风卷了进来。

周向东回头一看,只见车队队长张国强一脸凝重地站在门口,他那张饱经风霜的脸上,没有丝毫为修好机器而来的喜悦,反而布满了浓重的忧色。

“向东。”张队长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没有客套,开门见山地说道,“出大事了。刚才机务段那边来电话,因为连续大雪封路,上面给我们紧急调拨的一批备件,卡在半路了,什么时候能到,成了未知数。”

周向东心里一沉,问道:“是什么备件这么要紧?”

张国强叹了口气,从怀里掏出一个油乎乎的、磨损严重的金属零件,递了过来,那眼神里带着一丝近乎绝望的恳求。

“就是这玩意儿。车队几十辆嘎斯-51,就靠它转向。现在超过一半的车,这东西都到了报废极限,再跑下去随时可能断裂,后果不堪设想。”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了,仿佛每一个字都重逾千斤,“这东西工艺要求高,是高强度合金钢,咱们厂里根本没人能做。再不想办法……整个运输队的春运保障任务,都得停摆。”

周向东接过那个沉甸甸的零件,指尖传来的冰冷触感,让他瞬间明白了问题的严重性。

张国强的目光越过他,投向了仓库深处。

在那里,那台刚刚被赋予新生的老旧车床,在清冷的月光下,静静地伫立着,仿佛一头蓄势待发的钢铁猛兽。

他的眼神,从绝望,渐渐燃起了一丝微弱却又无比炙热的火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