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故乡故乡故乡 > 故乡的庙会
换源:


       今天是七月初五,距离传统的七夕节还有两天,也是我们村最隆重的节日之——财神庙会。可能很多人都不清楚庙会的存在对于一个村庄的意义,那我就赘述一下:从庙门打开的那一刻,整整一天都人来人往,香火缭绕;各类民间艺术团也会先后几天在我们村安营扎寨,那几天的红火程度不亚于过年。

庙会对于我们父母那一代人就是神一样的存在,他们的虔诚是我们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见证过的,当他们逐渐老去,对于庙会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我们都很自然的接过了这杆大旗,成为庙会的新一代传承人。

早上四点半起床,伴着晨曦的微光在五点半赶回老家,身体是疲累的,心情是愉悦的,不论怎样,这都算我们通往成熟道路上的一步,老家于我们而言不只是一个名词,它是我们出生和成长的地方,是存留我们童年记忆的地方,年轻的时候不懂年长的人说的思乡含义,当我们逐渐年长,终于,家乡的含义具像化了,不再只是一个词,一句话,而是那曾经的小树变为参天,是那一座座矗立在风中的摇摇欲坠的旧房屋,是那一片片几十年如一日不变的梯田,是脑海里那一个个儿时的同伴和留在山间的回响。嗨!故乡啊,不知何时开始,眼眶里总是热泪盈眶。

庙会的下午和晚上是最热闹的。唱戏的、说书的、大人、小孩、抱孩子的、各式各样的人都会聚集于那一方小小的天地——我们村的文化活动广场,也是我们以前的小学,我五年的小学生活就是在这里度过的。那时的我们多好啊!都是小小的、单纯的人,早上上自习我会一路走一路喊上顺路的同学,当然,也会有和我顺路的同学喊我。有时候天还很黑,有的同学会提上一种自制的烧煤油的灯,外面还会罩一个灯罩,灯大致是用一个很旧的棕色玻璃瓶或者墨水瓶和几股合在一起的棉线做成的,那灯发出的微弱的光成为了我童年最耀眼、最珍贵的回忆,成年后,我曾一度想要自己动手做一盏那样的灯,可终未如愿。那时候教室里取暖用的还都是那种砖垒起来的烧煤的火,取暖方式类似于东北的火炕,所以看火班长的名号也应运而生,他们负责填煤、生火,那火竟然能糊上煤后一晚上不灭,这应该是世世代代的经验才有的结果,有时候觉得人类这个物种真的好神奇,后人总是接过前人创造的成果,也在创造着新的成果,一代代在循环中前进。记忆中还有那时候的上课铃声,用个小铁棍敲一个不大的钟,很清楚的记得一下一下敲是上课,两下两下敲是下课,不间断的快速的敲是放学,所以也有了一上二下三放学的说法,那时候,那个小铁棍是每个同学的向往,可惜,我个子太低,又没力气,五年都没有摸到过那个锤子,嗨!小时候啊,真好!

庙会当晚,有很好看的,很绚烂的烟花,有很多很多的人,我们村的、附近村的,有大大小小,形式各样的车,四轮的、三轮的、两轮的,一眼望去,人山人海,从头至尾,随着路的方向延展。八音会在烟花的绚烂中启幕,方圆几百里最著名的唢呐手吹奏了一段又一段,虽然我并没有听懂,但是他表演的技巧真不是随随便便就可以练就的,那随手拈来的自如感觉也许就是所谓的艺术吧。

烟花在空中绽放的那一刻,真是超美,那耀眼——灿烂了整个星空,还有我们的眼睛。夜,在那一刻也变得深远,想起小时候的我们,只有在春节的时候才会隔着很远看到空中绽放的烟花,我们的童年真的很穷,但并不匮乏,我们都真正的感受过生活的酸甜苦辣。

八音会台下除了听的、看的,还有三五成群的、不知道隔了多久才聚到一起的——从小一起长大的发小,亲戚,朋友。这样的相聚没有约定,却又像是约定,八音会就像是一根连接彼此的线,让分隔在四面八方的人们重聚在一起,念念过往,说说现在。

要说最让人心生敬畏的当属参拜仪式,一人上香,所有人一起下跪参拜,男人在前,女人在后,当然不是男尊女卑,也不是封建迷信,而是对于爱人的尊重,对于生活的希冀。我想,在旁观者眼中,这个场面应该很壮观吧,身为其中一员,当我跪下去的那一刻,是心怀感动的,感动这一群人对生活的热忱,对未来的向往,对天地的敬畏。

生活还要继续,我们还得各奔东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在特定的时刻相聚在一起,不只因为我们出自同一片土地,还有对这片土地的眷恋和深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