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位面。
“岂有此理!”
吕布顿时一怒,抓起手中方天画戟。
前面几个常山、枣庄、汝南也就算了。
至少都是汉家的名字。
但自己的家乡,威武霸气的九原。
却变成了一个胡人名字!
这让他怎么能忍?
……
【七∶合淝——庐州——合肥!】
【秦统`一后实行郡县制,置合肥县。】
【合肥之名则与境内的两条河有关。】
【东肥河、南溉河均发源于这片土地,故而被称之为合肥。】
【隋朝开皇三年(公元583年)改为庐州,并沿用千年。】
【而后元朝在此设庐州路,到了明清又把路改为了府。】
【公元1913年,撤销庐州府,从此更名合肥,延用至今!】
“想想庐州月改名为合肥月,合肥月光,洒在心上,月下的你不复当年模样……”
“还是算了,合肥怎么都没庐州好听!”
“看来古名也不都是最好的,最起码合肥不是!”
“肥仔虽然名字有点土,但可是孙十万的梦中情城!别看不起人家!”
晋朝位面。
司马曜面色一动。
“合肥?庐州?”
“这庐州之名,确实比合肥要雅致许多。”
“如果改名,前不久那场淝水之战大胜,就成了庐州之战……”
这样一改,传唱度会变得更高吗?
他反复斟酌到。
……
三国位面。
孙权面色一黑。
这合肥简直是他永远的黑历史。
后世之人记得这么牢干什么!
“改名!快改名!”
“改成庐州,眼不见心不烦!”
……
【八:徽州——黄山!】
【徽州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宋朝。】
【北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为了平定方腊起义,宋徽宗改歙州为徽州,以彰显其统治的徽美善之意。】
【从此以后,徽州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上世纪80年代。】
【期间虽有短期改名,但大部分时间都保持徽州之名。】
【直到1988年,开始对徽州地区范围重新进行了调整。】
【由此撤掉徽州市,单独设立黄山市。】
“徽省的名字都是由此而来的,安庆府的安和徽州府的徽,谁能想到现在连徽州都没了……”
“徽州,徽商,那么出名的城市居然改成了黄山?总感觉很奇怪!”
“改成黄山市确实对发展旅游起到了很大的效果,但是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徽州的历史啊!太可惜了!”
大明位面。
汤显祖对此同样感到可惜。
“一生痴决处,无梦到徽州……”
“难道后世连徽州都已经不在了吗?”
他心目中的徽州,
是那个江南水乡,烟雨朦胧的城市。
小桥流水的氛围。
而不是一座被称为黄山的山峰。
“或许后世之人,有不得已的理由吧。”
汤显祖叹息一声,显得有点落寞。
大清位面。
胡雪岩,与无数其他的徽商们。
都感到有些惊愕。
仅仅是为了发展旅游业,就将徽州的名字改掉了?
他们虽然是商人,在商言商。
但也觉得,有些东西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如此改掉徽州的名字。
实在是令无数人感到惋惜。
当然,改成黄山这个名字。
总比其他那些陈仓、常山、汝南、兰陵等地幸运许多。
至少,黄山还是天下名山之首。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作为昔年黄帝炼丹羽化之所。
黄山的名气还是很大的。
【九:朝歌——淇县!】
【朝歌商朝都城,古称为沫邑,商代末期改称朝歌。】
【它见证了商周更替,乃是华夏文明的发样地之一。】
【在商纣王时期,朝歌达到鼎盛,】
“朝歌夜弦五十里,八百诸侯朝灵山!”
【在周灭商以后,朝歌开始逐渐没落。】
【汉代时置朝歌县,元则置淇州,明时改为淇县。】
【最后沿用至今!】
“朝歌,这两个字拆开来就很美,早晨起来唱歌,有一种轻灵柔美的感觉。”
“可以说是华夏最古老的都城之一了,居然连名字都没保留下来。”
“现在周王和妲己的墓地,就在淇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面,都几千年的历史了。”
【十∶琅琊——临沂!】
【琅琊之名源于春秋时期,形容玉石的洁白无瑕、质地坚硬。】
【北宋时期改为沂州,一直沿用到了清朝。】
【龙国成立之后改为临沂,并沿用至今!】
“临沂也不错吧,想想还有临安。”
“但是感觉比起琅琊还是差了点味道,形容美玉的词汇,听起来就高雅一些。”
“曾经是祖龙最爱的地方,甚至专门在琅琊修了个行宫看海。”
【除了这些城市意外,其实还有许多城市呼声很高。】
【如广州曾经改为番州,广陵改为江都,就是为了避讳隋炀帝杨广的“广”字忌讳。】
三国位面。
嵇康面露不屑之色。
显然很看不起这种因为避讳改名的方式。
“这些皇帝的避讳,真是愚不可及!”
“真以为自己尊贵无比不成?”
作为魏晋著名的狂士。
嵇康对这些皇帝的做法完全没有好感。
“随意更改名字,只会给百姓造成麻烦。”
“我的广陵散,难不成也要改成江都散?”
“可笑至极!”
【因为避讳而改名的城市在华夏历史上许许多多,数不胜数。】
【就如同浙省的嘉兴。】
【三国时期,吴国的禾兴县因野稻自生而被认为吉祥,后因孙权立三子孙和为太子,避讳“和”字,禾兴便改为嘉兴。】
【再如汉文帝刘恒。】
【为了避讳他的“恒”字,不但将原本的“姮娥”改为“嫦娥”,还将恒山改为常山,恒山郡改为常山郡。】
【这一改变,不仅影响了地名,也影响了后世对这些历史名山的称呼。】
“嫦娥原来叫姮娥?长知识了!但是现在反而觉得嫦娥读起来更习惯。”
“读着读着就都习惯了,说不定几百几千年之后,后人又会把这些地名改回去。”
“到现在都觉得金陵比南京要好听,万里金陵曲,还有李白《登金陵凤凰台》这样的名篇,对比南京古韵十足……”
历朝历代的古人们也是议论纷纷。
都觉得有些名字,确实没有原先的好听。
但大部分也能归结于时代的演变。
而就在他们议论的同时。
天幕上也出现了新的视频。
【让所有华夏百姓都吃饱饭,到底有多了不起?】
“让华夏所有百姓都吃饱饭?”
“这不就成了大同盛世?”
“这……不可能!完全不可能!古往今来,就灭有哪个王朝能做得到!”
历朝历代,无数古人看到这个视频标题,都产生了类似的想法。
古代土地开垦面积少,农作物的产量也不行。
肥料方面也只有大粪之类有限的几种自然肥料。
关键的是,受限于技术和地域阻隔,各类灾害频发,农民没有储备粮食,抵抗风险的能力极弱。
经常是一年饥一年饱,遇到灾害就要四处逃荒。
因此,灾害往往也是一个封建王朝倾覆的重要原因。
农民活不下去,变成流民,流民太多最后聚众起事,演变成起义军。
话又说回来,如果能吃饱饭,谁愿意背井离乡提着脑袋造反?
……
大汉高祖位面。
“让所有人都吃饱饭,那此人简直可以称为千古圣君!”
刘邦摇了摇头说道。
他也是底层出身,最初没饭吃的时候,一样干过偷鸡摸狗的事。
自然知道大汉朝的乡下到底是个什么模样。
很多农民交完税赋,一年到头根本剩不下多少粮食。
不说农民,汉初的官府也差不多。
很多时候地方发生天灾,官府都没办法开仓赈济。
为啥?
因为官仓里也空空如也,没粮食啊!
……
大唐太宗位面。
李世民也是同样的想法。
他的大唐虽然幅员辽阔,势力从西边的西域诸国一直延伸到东边的东海。
但是治下子民,人人都能吃饱饭是完全不可能的。
风调雨顺的年代还好,一遇上灾害,光是各级州县层层上报到朝廷就要许久。
朝廷再决定赈济,开仓放粮,粮食到灾民手里,又是一`大段时间。
有这段时间,不逃荒的灾民早就已经被饿死了。
“让所有子民都能吃饱饭,确实了不起啊!”
李世民长叹一声,提起精神注视着天上的光幕。
他确实想要看看。
后世的子孙到底有多厉害,能解决千年来所有王朝的难题?
……
【1919年七月,湘江评论创刊,在创刊宣言的开头,伟人鲜明地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世界什么问题最大?】
【吃饭问题最大!】
【这是对华夏历史的治乱兴衰,斗争革`命做出的一针见血的总结。】
【翻开残酷的史书,饥荒发生的概率非常高。】
【不仅有种子、农具、耕种技术的种种限制,还有频发的天灾人祸,干旱、洪水、虫灾、兵灾……】
【不少历史学家对这些灾害进行过统计。】
【得出的结论一个比一个令人震惊,就说离我们最近的明清两朝,说年年有灾荒也毫不为过。】
【此外,分配不均,生产出的粮食被极少数人牢牢攥在手里,囤积居奇,哄抬物价,逢灾年饿殍遍野,‘和骨烂’‘不羡羊’‘易子而食’都是常规操作,丰年也仅能果腹。】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无数人的诉求,都仅仅是为了两个字:吃饭!】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