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视频通古今,龙国阅兵震撼古人! > 第34章:古代科举和现代高考相比,哪个更难?千万高考生震惊老朱!
换源:


       【最底层的原因在于,从来没有哪种动物是以人类为主食的。】

【食肉目生理形态并不天然的克制人类,我们灵活有力的双手,又好巧不巧能威胁到它们的弱点。】

【这种“相性不佳”在很多方面都能找到影子。】

【比如说,需要潜伏的老虎,为什么偏偏长了一身艳丽的黄毛?】

【因为它的食物∶野猪和狍子,都是纯纯的色盲。】

【至于被人类一眼看穿什么的,压根就不重要。】

【食肉目对我们的威胁,也完全依赖着体型压制。】

【在距今约300万到100万年前,的确曾有一些大猫大狗,对我们的祖先造成过一定威胁。】

【但终究,还是没能进化出“食猿虎”这样的特化物种。】

【可能是因为数量太少吃不饱,亦或是因为总呆在树上,实在不好捉。】

【不管如何,结果就是在无数巧合的推动下,我们祖先这支血脉越来越强,越来越聪明,也越来越恐怖了。】

“远古时期是有些动物以人类为食的,比如恐猫和硕鬣狗,只不过人类诞生智慧之后,对其他动物形成了降维打击。”

“抱团合作 产生智慧,这两样加起来,代表着人类走上了食物链的顶端。”

大秦位面。

嬴政感慨道:

“没错,就是因为全国上下,人人尽力,大秦才得以强大起来。”

“区区野兽,在抱团的人类面前根本算不上什么。”

历朝历代无数古人心中,也升起强烈的属于人类的自豪感。

人类,就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最强者。

就在无数古人感叹之时。

天幕上的视频也刷新了。

【古代的进士、举人、秀才相当于现代什么水平?古代和现代的考试哪个更难?】

古代的读书人在后世是什么水平?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的古人顿时兴奋起来。

……

大明位面。

老朱微微一愣。

“相当于后世什么水平?”

“进士与举人如此难考,即便放在后世应该也极为稀有吧?”

至于哪个更难。

老朱沉吟片刻,觉得还真不好说。

后世那强大的军工实力,背后看起来就代表着一门门无比高深的学问。

……

【自1978年以来,全国高考的时间都在7月份。】

【直到2003年,高考时间才被调整到我们习惯的6月份。】

【而每年高考,除了大家都喜欢看的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就是考试过后每个省份的状元郎了。】

【而状元这个词语,源自于古代科举制,从唐武德五年华夏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孙伏枷开始。】

【到1904年种花家历史上的最后一位状元刘春临。】

【这1282年的科举状元史上,有名有姓的状元只有649名。】

【那么回到古代,想要考取状元到底有多难呢?】

……

考上状元有多难?

诸多古人顿时一愣。

那还用说,祖坟冒青烟的级别!

泱泱华夏几千年,也就只有六百多个状元而已。

而让后世耳熟能详的状元就更少了。

也就只有王维、柳公权、文天祥寥寥几人而已,

因此别说状元了,就算是能成为进士,甚至举人,那都是了不得的大喜事了。

不少读书人到死为止,甚至也就是想要一个秀才功名而已。

……

【首先,你只有通过童试才能获得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

【童试分为县试、府试、院试三场考试,通过了府试,你将从读书人变成童生。】

【通过院试,你将成为科举考试的生源,也就是秀才,获得进入官学读书的资格,也就拿到了科举考试的入场券。】

【实际上,能成为秀才,已经是小有成就的读书人了。】

【鲁迅曾在1898年参加过县试,那一年考生有500余人。】

【鲁迅考了137名,他的弟弟周作人只考了484名,而当年的秀才名额只有40名。】

【也就是说,只有这40名秀才有资格参加接下来的科举考试。】

“我只能说,还好还好!哈哈哈哈哈……幸好迅哥没考上秀才,不然血亏啊!”

“确实,迅哥要是去写了那什么劳什子八股文,那是华夏的重大损失!”

“最后几届科举完全就是陷阱,埋没了不少人才,头一次因为没考上而庆幸。”

……

看到这里,历朝历代的古人眼里闪过好奇之色。

看弹幕的样子,似乎都对这鲁迅极为推崇。

还庆幸他落榜没考上?

此人落榜之后,到底干了什么?

是像李时珍一样学了医,还是像黄巢一样揭竿而起了?

不过,暂时并没有人替他们解答。

……

【科举考试共分为乡试、会试、殿试三个阶段。】

【秀才们只有通过乡试,才能或为举人。】

【举人可以享受朝迁的很多优惠待遇,但这却是一步巨大的跨越。】

【明代各地的乡试录取率在2.2%到6%之间浮动,对比今天的全国高考录取率来看。】

【985大学的录取率通常在1%左右,远低于举人的录取率。】

【但事实上,如果从历史背景和考试难度来看,能够考中举人的,都已经算是凤毛麟角了。】

【这样来综合比较起来,考中举人,比考取985高校要难多了。】

【据史料记载,明朝成化年间,全国参加进士科考试的士子有8万余人,而录取名额仅为300余人,录取率不到0.4%。】

【以2021年为例,全国高考报名的人数在1078万,但是985大学每年的招生名额却只有40万左右,录取率大约为3.7%。】

“一千多万人?!”

看到这个数字,历朝历代,无数读书人顿时惊呆了!

无数古人呆呆地放下手中的书卷、笔墨,长大了嘴巴,难以置信。

这个数字……完全超乎了他们的想象!

大明位面。

朱元璋的脸色同样震惊万分。

居然有这么多人参加考试!?

按照天幕所言,这高考便相当于科举考试。

“人数多,录取的人也多,难道后世需要这么多官员?”

一旁,朱标想了想说道∶

“父皇,从天幕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后世的这种考试,似乎与科举考试不太一样,功名与官位并不相等。”

朱元璋眉头一皱:“那后世是如何选取官员的?难不成另有考试?”

“而且这高考之后,他们去干什么?”

朱标也微微摇头,这就进入他的知识盲区了。

……

【考中举人之后,举人们为了参加在礼部贡院举行的会试,需要赶往京城,这就是我们熟知的进京赶考。】

【因为路途遥远,通常有公家车马,送应试举人赴京赶考,这种车被称为公车。】

【1895年,康有为就是在各省会试举人的赞同下,向督查院呈递上皇帝书,要求拒绝和樱花人签订马关条约。】

【由此,这个历史事件就被称为公车上书。】

【举人到达京城,通过会试之后,就成为了贡士。】

【贡士们将会参加科举考试的终极挑战,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

【不过,殿试和科举前几场考试不同,他并不是残酷的淘汰赛,而是一场排位赛。】

【也就是说,所有参加殿试的贡士,出来后都会成为进士,只不过有一、二、三甲之分。】

【一甲通常由皇帝钦点,只有三个人,按照排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探花。】

【至此,华夏科举史上稀有的状元就此诞生。】

【而这么说的话,在现代想要考取状元,你只需要在高考这一场考试当中,拿下单个学科的最高分,或者总分,就能拿到一个省的状元。】

【但是古代状元,那可是全国性的状元,这其中的含金量那自然是不能比较。】

……

看到这里,诸多古人`大概明白了。

看来后世这考试,难度要比古代稍微容易一些。

最起码,光从状元数量上来算,就不是一个级别的。

古代的状元数年才出一个。

而后世的状元一年数十个省,每个省都有一个。

不过,无论是一个省的状元,还是全国的状元,那可都是状元及第,光宗耀祖的大事。

族谱都可以单开一页的程度!

当地乡老都会敲锣打鼓,把你家当做什么名门宝地高高供起来。

甚至写过的笔记,都会立马成为其他读书人心中的宝贝。

而且做了状元之后,只要不犯下大错,

慢慢混都能混到一个四品官。

而对于一般的进士来说,四品都是他们终其一生难以逾越的龙门。

……

【而或许有人不禁要问了。】

【秀才、举人、进士,放在今天,又是什么学历?】

【秀才,只能等于初中生吗?】

【说实话啊,将秀才、举人、进士完全等同于现在的某一学历,说实话也不是很科学。】

【毕竟考试制度、社会体制都不一样。】

【但如果你把它拆开成两个维度,那对比起来啊,就相对简单多了。】

【第一个维度呢,就是考试难度。】

【第二个维度呢,就是考上后能享受到的待遇了。】

【先看考试难度,用数字量化来看,就是录取率分别有多少。】

【我们抱着严谨的态度,来做一次数学题,先看每次科举能够产生多少个进士。】

【以明代为例,明代进士每科大概在300人。】

【而要考进士,那就必须是举人。】

【举人每科能产生多少呢?取平均值,差不多明代每科能够产生新进举人2000多人。】

【而明朝乡试举人录取率为3.95%,倒推以下,每年参加乡试的秀才也就5万多人。】

【这里要注意,只要你中了秀才,是可以无限次地去参如乡试的。】

【我们看到了什么范进中举,就是老范同学考了不知道多少回才考上了举人。】

【那可以说啊,在同一时期,还活着的,喘气儿的秀才,差不多也就5万人。】

【当然了,也有秀才因为年纪大了,或者心灰意冷,或者觉得自己还没准备好,种种原因没去考。】

【那么算上这帮没去考的,翻个倍总行吧?】

【粗略估计,明朝的秀才数量,也就长期稳定在十万人左右。】

【大家可能会觉得很少是吧?】

少?

大明位面。

看到这里,朱棣顿时愣了一下。

十万个秀才,那还少吗?

“很多老百姓大字不识一个,我大明秀才数量能有这个数量,已经是国富民强,读书风气好的表现。”

后世之人,怎么会觉得这个数量少。

难道?

朱棣突然想到一个不合情理,但是又逻辑通顺的想法。

那就是,后世的读书人,跟大明比起来实在太多了!

多到十万秀才,在他们的眼里不值一提!

想到此处,朱棣有些震惊地看向天幕。

“后世的读书人,会是一个多恐怖的数字?”

……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