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分前夜的月亮特别亮,楚运欢家的堂屋挤满了人——他和吴文娇、王强、赵晓慧围着老旧的台式电脑坐成一圈,键盘旁摆着一排“幸运物”:吴文娇的玉米叶书签(楚运欢送的那片,边缘已磨得发毛)、楚运欢的迷你星星灯(吴文娇亲手做的,灯串上还系着玉兰花瓣)、王强抱在怀里的篮球(上面印着“博川师范”的涂鸦)、赵晓慧攥在手里的画笔(画过无数复课班故事的马克笔)。
“要不咱们先模拟一遍查分流程?”王强把篮球放在腿上,指尖反复摩挲着球面的纹路,声音有点发颤。他昨天练体育加试时崴了脚,现在还贴着膏药,却非要拄着拐杖来楚运欢家,说“要跟兄弟们一起等结果”。
楚运欢点开查分网站的模拟页面,鼠标箭头在“输入准考证号”的框上悬着:“其实流程很简单,输完号和密码点查询就行,就是等结果那几秒最熬人。”他说话时,眼角的余光瞥见吴文娇的手在抖——她把玉米叶书签捏得变了形,指节都泛了白。
“别紧张,”楚运欢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把星星灯的开关按亮,暖黄色的光映在她脸上,“你模考语文从来没下过 110分,汉语言文学肯定稳了。实在不行,我教你用‘玉米地分垄法’整理错题,咱们明年再考。”
吴文娇笑了笑,却还是把书签攥得更紧:“我不是怕自己考不上,是怕咱们四个不能一起去博川。要是我分数不够,你们三个去了师范,我一个人留在村里……”
“不可能!”赵晓慧突然举起画笔,在草稿纸上画了个四手相连的小人,“咱们可是‘玉米地教育小分队’,要一起去博川,一起回村教书,少一个都不行!我问过周教授了,美术教育的录取线不高,我模考的分数够得着,王强有体育特长证,你和楚哥的分数更是稳的,咱们肯定能在博川聚齐!”
正说着,楚母端着锅玉米粥走进来,还带着一碟红糖:“娃们,快喝点粥,甜的能带来好运气。我当年生楚运欢时,就喝了碗玉米粥,顺顺利利的,今天查分也肯定顺!”她给每个人盛了一碗,递到吴文娇手里时,特意多放了两勺红糖,“文娇啊,别给自己太大压力,你这孩子懂事又努力,不管考多少分,阿姨都喜欢你。”
吴文娇接过粥碗,温热的瓷壁烫得手心发暖,眼泪突然有点打转——自从母亲回来后,她还是第一次感受到这种毫无压力的关怀。楚运欢看出她的窘迫,赶紧转移话题:“妈,您还记得我高考前总吃您煮的红糖馒头吗?那时候为了省钱,每天只吃两个,现在想想还挺怀念的。”
“傻孩子,”楚母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现在条件好了,想吃多少妈给你做。等你们考上大学,妈杀只老母鸡,给你们炖鸡汤喝,补补身子。”
就在这时,楚运欢的手机响了,是李老师打来的视频电话。屏幕一接通,就看见李老师举着本泛黄的录取通知书,背景是她的旧教案:“娃们,我当年查分也跟你们一样紧张,蹲在电话亭里手都抖,结果出来发现比预估的高了 30分!你们比我当年努力多了,模考成绩一次比一次好,肯定能考上心仪的学校。”
她把镜头转向教案上的“1998”字样:“你们看,我当年复读时的错题本比你们的还厚,照样考上了博川。记住,高考只是人生的一站,不是终点——就算结果不理想,你们在复课班学到的坚持和团结,才是最宝贵的财富。”
“李老师,”王强突然凑到镜头前,挠着头笑,“要是我体育加试没发挥好,考不上体育教育,就去博川师范当保安!这样还能跟楚哥他们一起打篮球,帮他们看器材室,也算‘小分队’的一员。”
李老师被逗笑了:“傻孩子,你带伤练了半年,体育证都拿到了,怎么会考不上?就算真有意外,老师帮你联系复读,咱们再拼一年,肯定能行。”赵晓慧也跟着打趣:“要是我没考上美术学院,就去博川当美术代课老师,用玉米叶教孩子们画画,照样能实现梦想!”
视频电话挂了之后,堂屋里的气氛轻松了不少。赵晓慧掏出画笔,在电脑旁画了幅“博川师范玉米地”的小漫画,贴在屏幕上:“这样查分的时候,就能看见咱们的目标了,肯定能超常发挥!”王强则把篮球放在电脑主机上,说“篮球能带来好运,投进去的都是高分”。
不知不觉到了深夜,楚运欢的父亲从玉米地回来,身上还沾着泥土和露水。他看着四个围在电脑前的孩子,突然说:“我种了一辈子玉米,知道只要根扎得深,就算遇到冰雹,也能长出饱满的穗子。你们就像地里的玉米苗,复课这一年扎了那么深的根,肯定能有好收成。”
楚运欢看着父亲满是老茧的手,突然想起高考前帮他修犁头的场景——那时候他用物理知识调整犁头角度,父亲还笑着说“读书真有用”。现在想来,他们这一年的努力,就像调整犁头的角度,看似微小,却能让“收获”变得更轻松。
凌晨一点,查分通道即将开启。楚运欢深吸一口气,把准考证号输进电脑,吴文娇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手心的汗浸湿了他的手背。“别紧张,”楚运欢看着她的眼睛,声音格外温柔,“不管结果怎样,咱们都是最棒的——你克服了幻听,我学会了坚持,王强带伤追梦,晓慧用画笔发声,这些比分数更重要。”
吴文娇点了点头,眼泪终于掉了下来,却不是因为害怕,而是因为感动——她想起复课班的日子,想起楚运欢帮她整理错题,想起李老师的旧教案,想起张阿姨的红糖发糕,这些温暖的回忆,比任何分数都珍贵。
赵晓慧举起画笔,对着电脑屏幕:“准备好了吗?咱们一起点查询!”王强把篮球抱在怀里,闭上眼睛默念:“一定要考上博川,一定要和兄弟们一起教书!”楚母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串玉米穗,默默祈祷着。
楚运欢的鼠标箭头移到“查询”按钮上,吴文娇的手紧紧握着他的手,赵晓慧和王强的目光都集中在屏幕上,星星灯的光在黑暗中闪烁,像一颗小小的太阳,照亮了四个少年的脸,也照亮了他们即将揭晓的未来。
“三、二、一!”四人齐声喊道。
楚运欢按下鼠标的瞬间,堂屋里突然安静下来,只有电脑主机的嗡嗡声和四个人的呼吸声。屏幕上的页面慢慢刷新,每个人的心跳都像打鼓一样,快得几乎要蹦出来。
楚母悄悄别过脸,不敢看屏幕;楚父站在角落里,手里的烟斗都忘了点;吴文娇的眼睛紧紧闭着,靠在楚运欢的肩膀上;王强的额头抵着篮球,嘴里还在默念“一定要过线”;赵晓慧的画笔掉在地上,却浑然不觉。
几秒钟后,屏幕上终于跳出了分数页面。楚运欢看着上面的数字,突然笑了,声音带着哽咽:“过了!我们都过了!”
吴文娇猛地睁开眼睛,看向屏幕,眼泪瞬间决堤——她的分数比博川师范汉语言文学的录取线高了 25分,楚运欢高了 30分,赵晓慧高了 18分,王强的体育加试成绩加上文化课,远超录取线。
“我们做到了!”王强突然跳起来,忘了脚上的伤,疼得龇牙咧嘴,却还是笑着喊,“我们能一起去博川了!能一起回村教书了!”
赵晓慧捡起画笔,在草稿纸上飞快地画着:“我要把这一刻画下来,贴在咱们的‘乡村教育素材集’里,告诉所有农村娃,只要努力,就能实现梦想!”
楚母冲过来,抱着四个孩子哭了:“太好了!妈就知道你们能行!明天妈就去买老母鸡,给你们炖鸡汤喝!”楚父也走过来,拍了拍楚运欢的肩膀,眼里满是骄傲:“我家娃没白读书,以后能帮村里教娃了!”
凌晨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屏幕上的分数上,照在星星灯上,照在四个少年的笑脸上。楚运欢握着吴文娇的手,看着身边的伙伴,突然觉得,这一年的复课时光,所有的困难和委屈,都在这一刻变成了值得——他们不仅考上了心仪的大学,还收获了最珍贵的友谊,找到了最想做的事。
“等明天,咱们就去挖‘时间胶囊’,”楚运欢笑着说,“把咱们的分数条、志愿表、漫画都放进去,再埋回老槐树下,等十年后回来,看看咱们是不是真的实现了‘乡村教育’的梦想。”
“好!”吴文娇擦干眼泪,笑着点头,“还要把李老师的旧教案、张阿姨的红糖发糕、张叔的玉米叶书签都写进回忆里,永远不忘记这些帮助过我们的人。”
远处的玉米地在月光下泛着银色的光,风吹过玉米叶,发出沙沙的声音,像在为他们鼓掌。四个少年围在电脑前,看着屏幕上的分数,畅想着博川师范的校园生活,畅想着回村教书的日子,心里满是期待和憧憬。
他们知道,查分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他们要收到录取通知书,要去博川师范报到,要一起学习、一起成长,要把复课班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要把“玉米地教育”的理念传递给更多农村娃。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彼此的陪伴,离不开家人和师长的支持,离不开那片始终守护着他们的玉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