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在长孙无忌、褚遂良又先后被贬官以后,李治改永徽为显庆,李治下令重建被毁的洛阳紫微宫乾元殿与应天门,移驾洛阳颁布《建东都诏》称洛阳“中兹宇宙,通赋贡於四方,交乎风雨,均朝宗於万国”,于是改洛阳宫为东都,洛州官吏员品并如雍州。
自此唐朝正式实行两京制。
褚遂良蜷缩在角落,面容枯槁,眼中闪烁着不甘与绝望。
武曌的毒酒如暗夜中的毒蛇,悄无声息地侵蚀了他的生命。他的手指微微颤抖,触碰到冰冷的酒杯,那一刻,他仿佛看到了自己辉煌一生的终结,以及武曌那冷酷无情的笑容。
随着毒酒入喉,褚遂良的身体痉挛,最终无力地倒在地上,一代忠臣,就此陨落。
最终,在一阵绝望的苦笑后,长孙无忌选择了以自杀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他的倒下,标志着关陇集团在政治舞台上的彻底衰败,许多元老派人物也因此受到了株连,整个朝廷为之震动。
随着长孙无忌这棵大树的轰然倒塌,武曌在政治上的地位愈发稳固,她如同一只挣脱了束缚的猛虎,肆意挥洒着自己的意志。
朝廷内外,进谏之声渐稀,人们因恐惧而噤声,生怕触怒这位铁腕皇后。
萧炎在知道所有老臣被无耻的妖后武氏除掉,自己就有不好的感觉,在家呆了不到半个月,李治的圣旨就又下来了。
这次圣旨上说了一大堆,但归根结底就是一句话——萧炎你去欧洲吧!
萧炎猜的一点都没错,这次让他去欧洲的人的确是武曌,功高震主的萧炎在不离开,一定会被武曌杀死。
萧炎来到欧洲以后,为了自污保命,对外国的暴乱者进行了残酷镇压,按照薛仁贵的想法,这些人在经过审讯之后,会处死其中三成的人,剩下的人则要么关押,要么贬为劳役,但是萧炎却不是这么打算的。
第二天,萧炎就让士兵们在街道上竖起了几百棵木桩,然后他直接就去了关押暴乱者的监牢,然后把所有的人都押了出来,绑在了街道上的木桩上。
随着他的命令一下,那些站在木桩前的士兵立刻就用手中的火把点向绑在木桩上的人,因为这些暴乱者的身上一开始就被泼了火油,所以火把才凑上去,立刻就将其点燃了。
随着受火刑者的一声惨叫声响起,萧炎就转过了身,萧炎也不愿意用这样残忍的办法,但是他知道,如果他不这么做的话,那么他以后将要面对的,就是那些无休止的暴乱,和那个女人的猜忌。
过完了年之后,新的官员就来欧洲上任了,交接完毕之后,卸任的官员们就来向萧炎告了别,然后登上了返回唐朝的船。
此时的唐朝的政治氛围变得异常压抑,无人再敢犯颜直谏,武曌的权威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显庆五年,李治初次感到风眩头重,目不能视,难于操持政务。
面对百官奏事,李治便将其中一部分交给武曌决断。
武曌聪明机敏,对文史皆有涉猎,处理百官所奏之事皆得到李治认可。从此李治开始将政事委任于武曌,使得武曌权势与皇帝平齐。
那一夜,武曌悄无声息地潜入李治的寝宫,面对李治,她的眼神中既有决绝也有哀怨。她声泪俱下地诉说着自己对大唐的忠诚与对李治的‘爱意’(其实是虚情假意),言辞恳切,情感真挚,让李治一时之间竟难以抉择。
最终,在武曌的巧言令色之下,废后的计划被悄然搁置,但这场风波却在宫廷中掀起了轩然大波。
而上官仪,这位无辜卷入其中,却因替李治拟写废后诏书而成为了武曌的眼中钉。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上官家族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无情地收割着生命。鲜血染红了宫墙,也彻底浇灭了李治心中对武曌的最后一丝反抗念头。
这件事情过后,宫廷内外,无人再敢轻易提及废后之事,李治也彻底失去了对武曌的压制能力。
武曌,终于在这条通往权力巅峰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因为李治让上官仪草拟诏书废后,左右侍从将此事告知武曌,武曌到李治面前自诉,李治羞缩,声称是受上官仪所教,武曌遂杀上官仪一族,唯有年幼的上官碗儿被人救走。
李治每次上朝,武曌便垂帘于御座之后,预闻政事,史称“二圣临朝”
同时武曌为了灭道,重新用李治的名义建立佛室,同时教回来访唐的倭寇的高级知识用来托住一些反对她的人,同时下令全国各州都各建立一所道观和一所佛寺,即“天下诸州各置观、寺一所”
武曌通过和大臣之子行苟且之事,借着武氏家族的帮助消灭了一些反对武家崛起的人。
武曌,这位极具野心的女子,一直觊觎着更高的权力。
在武氏家族的暗中支持下,她开始了自己的一系列阴谋。她先是用毒酒残忍地毒杀了太子李弘,扫清了自己路上的一大障碍。
接着,她借着李治的名义下令建造唐恭陵,这座陵寝规模极其宏大,耗费了巨额财富,成为整个中原地区最大的唐代帝陵,而这也展示了她对权力和荣耀的极致追求。
为了进一步掌控局势,武曌多次对李治下药,致使李治患上风疾,身体每况愈下。
与此同时,关中与山南州二十六处遭遇了严重的饥荒,武曌趁机散播谣言,将饥荒的原因归咎于李治,从而在百姓心中逐渐降低李治的威望。
随着武曌的计划一步步得逞,朝廷局势变得动荡不安。
许多大臣对她的行为敢怒不敢言,但也有一些忠诚之士试图揭露她的阴谋。
然而,武曌手段狠辣,对反对她的人进行残酷打压,其中骆宾王直接写诗词骂武曌是无~耻~荡~妇。
在这场权力的争斗中,武曌逐渐掌握了更多的主动权。她利用各种手段拉拢人心,培植自己的势力。尽管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阻力,但她始终没有停下脚步,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迈进。
李治病情愈发严重,对武曌的行为也有所察觉,但已无力回天。
而武曌在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她的野心不断膨胀,企图开创一个属于她自己的时代。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
武曌的权势日益增长。她借用李治的名义,决心在嵩山之南建造宏伟的奉天宫。这一举动,让许多人心中各有思量。
李善感,一位心怀天下的臣子,敏锐地察觉到了这其中的问题。当他看到这几年来,因粮食短缺而饿殍遍野,百姓生活困苦不堪,而外有四夷不断入侵,国家局势危急,可朝廷却在大兴土木,劳役繁重,他感到痛心疾首。于是,他毅然上表劝谏,直言不讳地说出了心中的担忧与对当下局势的看法。
李善感知道以后就上表劝谏说:“这几年来,粮食短缺,饿殍遍野,四夷入侵,陛下却广建宫室,劳役繁重,天下无不失望。臣为此非常担忧!”
自褚遂良、韩瑗等人离世后,朝堂之上长久以来都弥漫着一股对进谏的忌讳氛围,长达二十年无人敢于直接冒犯天颜直言进谏。
李善感的这次行动,犹如一道亮光,打破了这长久的沉寂。天下百姓听闻后,无不欢欣鼓舞,将他的行为赞誉为“凤鸣朝阳”对他充满了期待。
然而,李善感的举动却触怒了武曌。
武曌暗中谋划,不久之后,李善感便被秘密暗杀。他的离去,让百姓们悲痛不已,也让那些原本看到一丝希望的人们再度陷入了绝望与悲愤之中。
但李善感的精神却如同一颗火种,深深埋在了一些有识之士的心中。
在这之后,朝廷的局势依旧复杂多变。武曌的权势继续扩张,奉天宫也在紧锣密鼓地建造着。
而关于李善感的事迹,却在民间不断流传,他成为了人们心中敢于直言抗争的象征。一些人暗中积蓄力量,试图寻找机会改变这一切。
而武曌统治下的大唐,未来又将走向何方,一切都充满了未知与变数,在历史的长河中激荡着......
在李善感离奇去世以后,李治下旨诏命高显为皇太子代理国政,裴炎、刘齐贤、郭正一等人在东宫任同平章事。
李治歧途让高显(李显)登基,扼杀武曌,但是李治低估了武曌的蛇蝎心肠,在一天晚上以后送药后,李治由于气不顺在贞观殿驾崩,终年五十六岁。
高显(李显)在裴炎、刘齐贤等人的辅助下成为了‘唐朝第四位皇帝’。
高显(李显)庸弱无能,即皇帝位后,尊武曌为皇太后。
高显(李显)重用韦后亲戚,试图组成自己的集团。
高显(李显)把韦后的父亲韦玄贞由普州参军提拔为豫州刺史,并想要擢升为侍中(宰相职),裴炎立马表示不可。
武曌对高显(李显)的举动大为恼火,于是继位才两个月的高显(李显)被武曌废为庐陵王,扶持李旦成为了‘唐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武曌为了自己改朝换代的傀儡皇帝。
唐~朝~动~乱~开~始~!
高显(李显)被武曌废为庐陵王,扶持李旦李旦成为了唐朝第五位皇帝,也是武曌为了自己改朝换代的傀儡皇帝。
武曌临朝称制,裁决着一切政事,每一声令下,都似惊雷般在大殿中回响,震颤着群臣的心弦。
武曌以李旦的名义,毅然决然地改年号为“文明”,仿佛要用这崭新的时代之名,宣告掌权。
而后,唐朝第五位皇帝李旦,这位本应君临天下的帝王,却被悄无声息地软禁在了皇宫的深宫之内,如同一只被囚禁的金丝雀,彻底失去了对政事的掌控。
李旦的生活,从此被高墙深锁,与外界隔绝,连一丝自由的气息都难以捕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