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寒窑仙赋 > 第441章 唐朝篇:安史之乱
换源:


       ——书接上回——

在李隆基和杨玉环的混乱之下的唐朝的政治腐败如同一潭日益浑浊的死水,深深浸透着每一寸朝堂。官员们贪墨成风,权钱交易如同家常便饭,这股歪风邪气不可避免地侵蚀到了军队的肌体。

将领们的心中,对功名的渴望如同野火燎原,不择手段地寻求晋升之途。

在边镇,夜幕低垂之时,常有将领们围坐篝火旁,密谋着如何挑起事端,以战邀功。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贪婪与狂热,低声交谈中透露出对战争的无情期待。

有的将领甚至派遣细作潜入敌境,故意制造摩擦,嫁祸于人,只为那渺茫的战功和随之而来的荣华富贵。

边境线上,原本宁静的村庄和田野被战争的阴影所笼罩。百姓们流离失所,哭声震天,而这一切却成了那些贪婪将领眼中无足轻重的背景。他们骑着高头大马,在边境线上耀武扬威,肆意挑衅,仿佛战争是他们手中的玩物,可以随意摆布。

李隆基,这位本应英明神武的帝王,却在权力的腐蚀下变得好大喜功。他对于战争的狂热如同干柴遇到了烈火,对于将领们的挑衅行为非但不加制止,反而火上浇油,鼓励他们继续扩大战事。

在他的默许和支持下,边境的战火愈演愈烈,成为了一场无法控制的灾难。

初期的边境安定局面如同一面破碎的镜子,再也无法复原。

战争的阴云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恐惧与绝望在人群中蔓延。而那些为了私利而挑起战争的将领们,却在这场混乱中看到了自己加官进爵的幻影,愈发肆无忌惮地推动着战争的巨轮向前。

这一切,都悄然成为了未来安史之乱的导火索。那场惊天动地的大乱,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唐朝,将帝国推向了万劫不复的深渊。

在这场浩劫中,无数生灵涂炭,唐朝的元气大伤,曾经的辉煌与荣耀,都化作了历史的尘埃,随风飘散。

随后,唐朝与吐蕃的边境线上,烽火连天,战鼓不息。原本宁静的草原被战争的阴霾所笼罩,两军对峙,箭矢如雨,每一次交锋都伴随着惨烈的呼喊和生命的消逝。

昔日的友好使者如今变成了战场上的仇敌,每一次交锋都似乎在撕扯着历史的记忆,让那片曾经和睦的土地布满了伤痕。

与此同时,西南边境的南诏国也因唐朝边境将领的傲慢与无礼而心生不满,小小的摩擦迅速升级成了大规模的冲突。

那些本该在边疆守卫和平的将领,却因个人的狂妄与贪婪,将无辜的百姓卷入了无尽的战火之中。南诏的勇士们骑着战马,挥舞着锋利的长刀,与唐军展开了殊死搏斗,鲜血染红了大地,哀号声回荡在山谷之间。

战争如脱缰的野马,一旦失控便再也无法挽回。唐朝为了平息这场不必要的争端,不得不征兵南下,与南诏开战。然而,这场战争却像是一个无底洞,吞噬着无数年轻的生命。

唐兵在陌生的土地上奋战,面对着恶劣的环境和凶悍的敌人,先后战死、病死者竟达二十万之多。他们的尸体被随意丢弃在荒野之中,成为了这场残酷战争的最好见证。

在朝野之上,李隆基眉头紧锁,面对着日益严峻的边疆局势,他心中充满了忧虑。为了稳定局势,他召见了手握重兵的安禄山,希望这位边疆大将能够出面平息战乱。

然而,安禄山却以生病为由,婉拒了皇帝的召见。李隆基并未因此放弃,他深知安禄山在边疆的影响力,于是决定给安禄山的大儿子安庆宗赐婚,并命令安禄山出席观礼,以期借此机会与安禄山达成某种默契。

然而,安禄山再次以病重为由,推辞了皇帝的邀请。

消息传来,李隆基的脸色瞬间变得阴沉无比。他意识到,这位边疆大将,爱妃的义子或许已经不再是那个忠诚的臣子,而是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野心和计划。

朝堂之上,气氛变得异常紧张,每个人都能感受到那股即将爆发的风暴。李隆基的眼神中闪烁着决绝的光芒,他知道,为了大唐的江山社稷,他必须做出决断……

天宝十四年,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趁着唐朝内部政治腐败、兵力空虚的绝佳时机,悄然布局了一场惊天动地的叛乱。

安禄山深谙时机之重要,于是暗中联合同罗、奚、契丹、室韦、突厥等多股势力,汇聚成一支看似不可一世的军队,人数虽实则十五万,却对外号称三十万雄师,气势汹汹。

在史明达配合之下,安禄山在范阳城头,身着铠甲,手持长剑,目光如炬,向麾下的将士们慷慨陈词,以“忧国之危,奉密诏讨伐奸臣杨国忠”为旗号,点燃了叛乱的熊熊烈火。

士兵们群情激昂,战鼓雷动,旌旗蔽日,整个范阳城被一片肃杀之气笼罩。

消息如野火燎原般迅速传开,而当时的唐朝,由于承平日久,百姓早已忘却了战争的残酷,河~北州县更是毫无防备。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叛军,各地县令惊慌失措,有的弃城而逃,丢下百姓不顾;有的则开门投降,只求保全自身。

一时间,河~北大地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哭声震天。

叛军所到之处,如秋风扫落叶般势不可挡。他们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将原本繁华宁静的乡村和城镇变成了一片焦土。

而安禄山则坐在高大的战马上,冷冷地注视着这一切,眼中闪烁着对权力的无尽渴望和对胜利的坚定信念。他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推翻腐朽的唐朝,建立属于自己的霸业。

整个局势紧张而激烈,仿佛一颗即将爆炸的火药桶,让整个大唐王朝都为之颤抖。

而安禄山的叛乱,就像一把锋利的刀,狠狠地插进了唐朝的心脏,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

叛军如潮水般汹涌而至,迅速占领了东都洛阳,其势不可挡,让整个大唐王朝为之震颤。防守首都最后一道防线潼关的唐将哥舒翰,虽坐拥近二十万大军,但这支队伍却像是临时拼凑起来的乌合之众,缺乏训练与实战经验,士气低落,战斗力堪忧。

潼关外,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哥舒翰站在城楼上,望着远处尘土飞扬的叛军营地,眉头紧锁。他深知,这场战役关乎大唐的存亡,但手中的这些士兵,真的能承担起如此重任吗?

与此同时,长安城内,李隆基和杨国忠对哥舒翰的忠心与能力充满了疑虑。他们接连派遣宦官前来潼关,带着一道道冰冷的圣旨,逼迫哥舒翰出兵迎战。这些宦官趾高气扬,对哥舒翰指手画脚,言语间满是威胁与不屑。

哥舒翰心中悲愤交加,他深知此时出兵无异于以卵击石,但君命难违,他不得不做出决定。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哥舒翰率领大军悄悄出了潼关,准备给叛军来个措手不及。然而,这一切都在叛军将领的预料之中。

灵宝一战,双方展开了惨烈的厮杀。唐军士兵们虽然拼死抵抗,但由于缺乏训练,阵型很快就被叛军冲散。

哥舒翰亲临前线,挥舞长剑,大声呼喊着鼓舞士气,但这一切似乎都无济于事。叛军的箭雨如同密集的飞蝗,不断收割着唐军的生命。

战场上,血流成河,哀鸿遍野。哥舒翰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士兵一个个倒下,心如刀绞。

最终,在一阵猛烈的冲锋下,唐军彻底崩溃,全军覆没。

哥舒翰身负重伤,被叛军俘虏。他望着远方的大唐都城长安,眼中满是绝望与不甘。

天宝十五年六月,叛军长驱直入,攻陷唐都长安,进入安史之乱的最高峰。李隆基在长安陷落前,仓惶出逃。

到马嵬坡,随行的将士发生哗变,要求杀杨国忠,又迫李隆基缢死杨贵妃,不然不出兵,李隆基只有杀之,可惜安禄山号令严厉整肃,有一班以死相拼的将士,没有谁不是以一当百,朝廷军队碰上必然会吃败仗,史称“马嵬驿兵变”。

高仙芝率兵守卫陕城,都丢盔弃甲向西逃到潼关,害怕安禄山追赶上来,互相践踏而死的士卒充塞道路。

陕郡太守窦庭芝投奔河东。安禄山派崔乾祐驻守陕郡。临汝太守韦斌向安禄山投降。

安禄山占据东京洛阳城后,自称雄武皇帝,国号大燕,定都洛阳,年号叫圣武,达奚珣以下数人暂任丞相各职。

南阳太守鲁炅率领荆州、襄州、黔中、岭南兵卒十万多人,在叶县城北边的枌河跟叛军将领武令珣作战,大唐军全军覆没。

李隆基最后逃到成都,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即唐肃宗。

而安史之乱,阻止了以后华~夏西进统一世界的脚步,也阻止的让世界臣服于,华-夏这个伟大的民族脚下的机会,在此以后在无西进。

安禄山由于身体肥胖,长年长疮疖,到起兵叛乱之后视力渐渐模糊,这时完全失明。加上全身长满块状毒疮。

李亨从河西、安西两地征调的万余名精兵,如同龙腾虎跃,穿越茫茫戈壁与崇山峻岭,铁蹄轰鸣,尘土飞扬,其势不可挡。这些精兵,个个人高马大,盔甲在阳光下闪耀着冷冽的光芒,眼中燃烧着不灭的战意。

与此同时,河北前线的朔方节度使郭子仪与河北节度使李光弼所部五万大军,亦是浩浩荡荡,旌旗蔽日,战鼓雷动,他们如同洪流一般自北向南疾驰而来,与河西、安西的精兵在灵武汇聚,一时之间,灵武城内外军威赫赫,士气如虹。

李亨站在城头,望着这壮观的景象,眼中闪烁着决绝与希望。他深知,这一战不仅关乎大唐的存亡,更关乎天下苍生的安危。

于是,他果断地任命了一批忠诚而有能力的朝官与将帅,建立一套全新的军事系统,每一个指令都如同利剑出鞘,直指叛军心脏。他亲自审阅战图,对每一处关隘、每一条道路都了如指掌,对抗击叛军的部署更是面面俱到,无懈可击。

而就在这时,应李亨之请,回纥的精锐骑兵也如神兵天降,他们骑着高大的战马,手持锋利的弯刀,呼啸而来。

这些异族勇士,个个骁勇善战,他们的加入无疑为唐军增添了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灵武城内外,唐军与回纥骑兵并肩而立,共同面对即将到来的决战。

然而,就在这时,叛军内部却突然爆发了内讧。安禄山,这位曾经不可一世的叛军首领,竟被其子安庆绪所杀。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叛军内部引发了轩然大波。

部下们纷纷表示不服,战斗力也随之大幅度削弱。原本紧密的叛军阵营,此刻却如同一盘散沙,四处逃窜。

李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他亲自指挥大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向叛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一时间,战场上刀光剑影、箭如雨下,喊杀声震耳欲聋。

唐军与回纥骑兵如同狂风骤雨般席卷着叛军的阵地,所到之处,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形势急转直下,叛军节节败退,大唐的曙光终于再次照耀在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上。

唐朝第八位皇帝李亨命令李光弼、郭子仪从土门路出征,在常山郡东部的嘉山大败叛军,叛军控制的河北各州郡中有十多个归降朝廷,安禄山处境困迫、心绪惶急,打算退兵回范阳。

碰上哥舒翰从潼关率领骑兵步兵八万人,在灵宝以西跟叛军将领崔乾祐作战,被叛军打得几乎全军覆没,哥舒翰转身向潼关逃跑,被自己的部下抓住送给了叛军。

李亨心急如焚,将平叛的精锐部队火速召集至灵武,紧锣密鼓地布置防线,每一面旌旗都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预示着即将到来的决战。

士兵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坚毅与不屈,马蹄声、盔甲碰撞声交织成一首激昂的战歌。与此同时,安禄山在叛军老巢中冷笑连连,他派遣张通儒如幽灵般潜入西京长安,担任留守之职,而田乾真则成了京兆尹,两人的阴影笼罩着这座昔日繁华的都城。

安守忠更是直接驻兵于唐廷禁苑,每一声号角都让人心惊胆战。

十一月,寒风凛冽,阿史那承庆率领铁骑如黑色风暴般席卷颍川,所到之处,火焰冲天,哭喊声四起,满城的烟火与鲜血绘成一幅惨烈画卷。颍川的百姓在绝望中挣扎,而阿史那承庆的眼中只有冷酷与胜利的欲望。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