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唐朝安史之乱爆发,然而,在这国家危亡之际,有一城,名为睢阳,却如中流砥柱般屹立不倒。
张巡,这位英勇的守将,以血肉之躯筑起城墙,誓死捍卫这片土地。他的眼神中没有丝毫退缩,只有对胜利的坚定信念。
睢阳城头,箭矢如雨,每一次交锋都是生死较量,张巡与士兵们用生命书写着忠诚与勇敢。
远在叛军大营,安禄山坐在金碧辉煌的宝座上,接受着臣子们的朝拜。
然而,他身上的疮痛如同烈火般灼烧,让他不得不中途结束了这场仪式,脸色扭曲,痛苦难当。
病痛的折磨让安禄山的性情变得更加暴躁烦乱,他如一头受伤的野兽,动辄施以酷刑,即便是身为谋主的大臣严庄,也难以幸免,鞭棍之声在大堂内回响,令人不寒而栗。
严庄趴在地上,眼中闪过一抹狠厉。他知道,自己的生死已悬于一线。
于是,他开始暗中筹划,寻找那个可以一击毙命的机会。
安禄山的暴虐与病痛,成了他最好的武器。在这个充满阴谋与背叛的世界里,一场针对安禄山的暗杀行动,正在悄然酝酿……
安禄山让安庆绪站在门外,自己握着刀带着阉人李猪儿一起走进安禄山的营帐,李猪儿挥起大刀砍安禄山的腹部。
安禄山双目失明,床头经常挂着一把刀,等他发觉刺客时已经难得起身,床头上的刀又拿不到手,只是摇着帐幔大喊道:“家贼!”
安禄山喊罢就断气了,李猪儿于是在床下挖了一个好几尺深的洞穴,用毛毯包着安禄山的尸体埋了。
全无哭丧之类的安葬礼仪。严庄立即向外宣告,说是安禄山传位给晋王安庆绪,尊称安禄山为太上皇。
随着安禄山被杀,李隆基由成都返回长安,居兴庆宫(南内),称太上皇,不久以后李隆基凄凉离世,终年七十八岁。
安庆绪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悄然踏入了安禄山的寝宫。烛光摇曳,映照着安禄山那因肥胖而显得臃肿的身躯,他正慵懒地躺在龙榻上,呼吸沉重。
安庆绪的眼神中闪烁着决绝与狠厉,他缓缓抽出腰间的利刃,动作轻盈得如同夜色中的幽灵。
刀光一闪,安禄山的生命之火骤然熄灭,一代枭雄就这样陨落于亲生儿子的背叛之下。鲜血四溅,染红了华丽的床榻,也预示着大燕帝国的动荡与变革。
消息传出,整个洛阳城陷入了一片震惊与混乱之中。然而,远在长安的李亨,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时机,却犹豫不决。
谋士李泌焦急地进谏,力劝李亨趁叛军内部不稳,直捣其老巢,一举平定叛乱。
但李亨,这位本应果敢决断的帝王,却因内心的恐惧与猜忌,最终未能采纳李泌的建议,错失了这宝贵的歼敌良机。
李泌的眼中闪过一丝失望与无奈,他知道,这一错过,或许将意味着更多的牺牲与苦难。
安庆绪在杀死安禄山后,迫不及待地登上了大燕皇帝的宝座。他沉迷于~淫~乐~宴饮之中,无度挥霍,仿佛要将所有的压抑与恐惧都抛诸脑后。
宴会上,丝竹之声不绝于耳,美酒佳肴琳琅满目,安庆绪更是将严庄视为自己的兄长,事无大小都要征求他的意见。
严庄表面应承,心中却暗自盘算着如何掌控这个愚蠢的皇帝,为自己的野心铺路。
史思明,见安庆绪如此不堪大任,心中暗自窃喜。终于,史思明率军突袭,安庆绪的皇帝梦在一夜之间化为泡影。
史思明在杀死安庆绪后,毫不犹豫地坐上了大燕皇帝的宝座,并追谥安禄山为光烈皇帝,以此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
大燕叛军与唐军的决战在相州一触即发。
战场上,烽烟四起,喊杀声震天动地。然而,令人扼腕的是,唐军这边却因李亨的猜忌与防范,没有设立元帅,只派了一个对兵法一窍不通的宦官鱼朝恩前来监军。
鱼朝恩在战场上胡乱指挥,唐军将士们在他的瞎指挥下,纷纷陷入绝境。
只见鱼朝恩完全不顾战场的实际情况唐军在他的指挥下,阵脚大乱,最终惨遭叛军重创,败退而归。
战场上,哀鸿遍野,血流成河,这一幕,成为了无数人心头难以磨灭的阴影。
在郭子仪和李光弼的联手之下,终于在造大唐曙光,李光弼出身“柳城李氏”,安史之乱平定后,李光弼“战功推为中兴第一”,获赐铁券,名藏太庙,绘像凌烟阁。
李光弼足智多谋,治军威严而有方,善于出奇制胜,以少胜多,与郭子仪齐名,世称“李郭”,被誉为“自艰难已来,唯光弼行军治戎,沉毅有筹略,将帅中第一”。
李光弼晚年为宦官程元振、鱼朝恩等所谗,拥兵不朝,声名受损,因此愧恨成疾,最终于广德二年在徐州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自鱼朝恩之后,李亨的朝廷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他开始信用宦官李辅国、程元振等人,如同将国家的命脉交予了无形的幽灵之手,任由他们暗中操纵军政大权。
每日早朝,李辅国与程元振的身影总是如影随形地伴随在李亨左右,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权力的贪婪与狡黠,言语间便能掀起朝堂上的风起云涌。宦官们的势力如同野草般疯长,朝野上下无不噤若寒蝉,生怕一不小心便触怒了这股不可一世的力量。
与此同时,李亨对张皇后的宠信更是达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张皇后不仅容貌出众,更有着一颗不甘寂寞的心,她常常身着华服,头戴珠翠,穿梭于内宫与外朝之间,以柔弱之姿干预政事,其手段之强硬,连朝臣们都为之侧目。
李亨对她几乎是言听计从,任由她在后宫与前朝之间编织起一张错综复杂的权力网。然而,这份过度的信任却成为了李亨心中的一道枷锁。
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想起被软禁于深宫的老父唐玄宗,心中涌起一股难以名状的愧疚与无奈。但受制于张皇后的严密监视,他连探望父亲一面都显得那么遥不可及。每当夜深,李亨独自徘徊在寝宫之内,望着窗外皎洁的月光,心中五味杂陈。
至德二年正月,宫廷中的气氛愈发紧张。狡猾阴险的宦官李辅国,似乎嗅到了权力的更替之风,他开始附会李亨对张良娣的宠幸,两人一唱一和,如同狼狈为奸的恶棍,将朝堂搅得乌烟瘴气。
每当夜深人静之时,他们便密谋如何在朝堂上排除异己,巩固自己的地位。
建宁王李倓,这位年轻有为的皇子,目睹了朝廷的种种乱象,心中愤懑不已。他屡次向李亨奏言李辅国与张良娣的种种恶行,言辞恳切,字字泣血。
然而,他的忠诚与正直,在李辅国与张良娣眼中却成了眼中钉、肉中刺。他们反诬奏建宁王“恨不得为元帅,谋害广平王”,言辞之恶毒,令人发指。
李亨听闻此言,怒火中烧,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冲昏了头脑。他未曾细想,也未曾深入调查,便下令赐死建宁王。
那一刻,整个宫廷都笼罩在一片肃杀之气中,人人自危,仿佛连空气都凝固了。
建宁王的冤死,如同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也为后续宫廷的风云变幻埋下了伏笔。
广平王李豫为此有些内怕,欲谋杀李辅国和张良娣,经李泌劝说而止。后来,张皇后与李辅国有矛盾,张皇后想废掉李亨所立的太子李豫。改立越王李系为太子,还想杀掉李辅国、程元振。
不久,李亨的病情急剧恶化,他躺在龙榻之上,脸色苍白如纸,气息奄奄,对朝政之事已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李亨勉强支撑着虚弱的身体,颁布诏令,命太子李豫监国,代理国家大事。
朝堂之上,气氛顿时变得微妙而紧张,大臣们面面相觑,心中各自盘算着未来的局势。张皇后,这位平日里权谋深沉的女人,此刻眼中闪烁着不安与决绝。她深知太子李豫监国后,自己的权势将受到严重威胁,尤其是太子“功高难制”,未来登基后,自己更可能失去一切。
于是,她暗中策划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阴谋,秘密地把越王李系召至宫中,企图废黜太子,另立新君,以保全自己的地位。
夜色如墨,寒风凛冽,宫墙之内,暗流涌动。张皇后与越王李系在密室中密谋,烛光摇曳,映照出他们阴鸷的面容。他们低声交谈,不时发出冷笑,仿佛胜券在握。然而,他们并未察觉到,一场危机正悄然逼近。
程元振,这位心思细腻、善于察言观色的宦官,无意中得知了张皇后的阴谋。他心中一惊,深知此事关乎国家安危,太子存亡。
于是,他火速将这一消息告诉了李辅国,李辅国闻言,眉头紧锁,眼中闪过一丝狠厉。李辅国深知时间不等人,他立刻调动亲信兵马,悄无声息地将太子李豫保护起来,确保他安全无虞。
随后,他亲率大军,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张皇后与越王李系的藏身之处。夜色中,喊杀声震天动地,兵器相交之声不绝于耳,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就此爆发。
张皇后的党羽们措手不及,纷纷被李辅国的兵马俘虏。张皇后见状,脸色大变,她想要逃跑,却已无处可逃。
最终,她被李辅国囚禁在了一座偏僻的别殿中,四周重兵把守,她只能绝望地望着窗外的夜空,心中充满了悔恨与不甘。
与此同时,越王李系也在混战中被杀,他的尸体被随意地丢弃在宫道上,鲜血染红了青石地面,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
这一晚,宫廷之中,风云变幻,生死无常,一场惊心动魄的政变,最终以张皇后的失败而告终。
当夜,李亨病死,时年五十二岁,同时李豫成为唐朝第九位皇帝。
李豫继位之后,宫廷内外风云变幻,一股暗流悄然涌动。李辅国,这位因拥立之功而权势滔天的宦官,其身影如同夜幕下的巨兽,令人心生畏惧。
他身着华丽的朝服,脸上挂着得意的笑容,大步流星地踏入金銮殿,对刚登基不久的李豫傲慢地说道:“陛下只须深居宫中,享受那无尽的荣华富贵,外面的政事嘛,自有老奴来替您打理。”
李豫端坐在龙椅上,目光如炬,内心却波涛汹涌。他紧握着扶手,指尖因用力而泛白,脸上却不得不挤出一丝勉强的笑容。
李豫深知,此刻的自己虽贵为天子,却受制于这权臣之手,李辅国手握重兵,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宫廷政变,血雨腥风。
于是,李豫只得委曲求全,强压下心头的不满与愤怒,尊称李辅国为尚父,朝中大小事务,无论巨细,皆需先过问这位“尚父”的意见,方能定夺。
朝堂之上,李辅国愈发嚣张,他的每一次笑声都如同利刃般割在李豫的心头。而李豫,则如同被囚禁的凤凰,表面上恭顺,心中却在默默筹谋,寻找那一线生机。
终于,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机会悄然而至。李豫暗中调集心腹,精心布置了一场惊心动魄的刺杀行动。
夜幕之下,几名身着夜行衣的高手悄无声息地潜入李辅国的府邸,他们动作敏捷,如同鬼魅,瞬间便将毫无防备的李辅国围困。
电光火石间,寒光一闪,锋利的匕首穿透了李辅国的胸膛,鲜血喷涌而出,染红了夜色。
刺杀成功后,李豫迅速行动,他派人扮作盗贼,在城中四处制造混乱,以此来掩盖这场精心策划的政变。
同时,他下令全城追捕这些“盗贼”,表面上装作对李辅国的死感到震惊与愤怒,实则心中暗自庆幸。
李豫为了安抚人心,避免引起更大的动荡,李豫还特意派遣使者前往李辅国家中,带去虚假的哀悼与慰问,使者手持圣旨,言辞恳切,仿佛一切真的只是一场不幸的意外。
然而,在这看似平静的背后,宫廷中的暗流仍在涌动,李豫深知,这只是他夺回皇权之路上的第一步,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但此刻的他,已经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心中那份被压抑已久的豪情与决心,如同被点燃的火焰,熊熊燃烧起来。
唐灭史朝义之战不久开启!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