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寒窑仙赋 > 第443章 唐朝篇:回忆怛罗斯之战
换源:


       ——书接上回——

古代十大含冤名将:冯胜、蓝玉、韩信、蒙恬、高颎、李牧、高仙芝、檀道济、岳飞、袁崇焕,其中不得不说大唐名将高仙芝多次出征,使帕米尔以南地区得以平定。这些国家的归顺,有效地遏制了吐蕃的前进,中国的影响扩展到里海以南。高仙芝深得唐玄宗信任,成为了英雄,并有常胜将军的美誉。

高仙芝是高句丽的贵族,父亲高舍鸡,高仙芝出身于武将世家,自幼习武,武艺高强。早年随父在安西任职,但未受重用。后被夫蒙灵察提拔重用。

天宝六年的时候,三月,唐玄宗下诏令高仙芝率步、骑兵一万名出兵讨伐小勃律。当时步兵都有私人马匹随行,高仙芝就从安西经过拨换城(今XJ~阿~克~苏),进入握瑟德(今XJ~巴~楚),又经过疏~勒国(今XJ~喀~什),越过葱岭国(今~帕~米~尔~高~原),驻扎在特勒满川(今瓦~罕~河),共走了一百天。

高仙芝把军队分成三支,派疏勒国的降将赵崇玼从北谷道、拨换将领贾崇瓘祐从赤佛道、高仙芝和监军边令诚从护密国同时进攻,约定在连云堡(今阿~富~汗~东~北~部~喷赤河~南~源~兰~加~尔)会合。

连云堡有守兵一千多人。城南边依山修寨,又有守兵九千人守卫。城下是婆勒川。遇上川水上涨,无法渡过,高仙芝杀牲口祭祀,命兵将每人带三天的干粮在川边集合,兵将都不大相信。

高仙芝想乘胜向小勃律国内进攻,边令诚害怕了,不肯走。

高仙芝就留下三千名老弱兵派他据守,随后率军进兵。

三天后,登上了坦驹岭。

山岭极陡,下山有四十里路。高仙芝怕兵将畏险不敢前进,就偷偷派二十名骑兵,穿上阿弩越胡的服装来迎接,他先对部将说:“阿弩越胡来迎接了,我没什么可担心的了。”

到了山边,兵将不肯下山,说:“您要把我们带到哪里去?”

碰上先派出的二十人来了,声称:“阿弩越胡来迎接大军,我们已切断了娑夷桥。”

高仙芝马上假装高兴,命兵将都下山。走了三天,阿弩越胡真的前来迎接了。

第二天,到达了阿弩越城。高仙芝派将军席元庆率精锐骑兵一千名先去,对小勃律国王说:“我们不攻你的城,是路过到大勃律国去。”

城中的大酋长都是吐蕃的心腹,高仙芝暗地命令席元庆说:“如果酋长们逃跑,你就拿出诏书叫住他们,赐给他们绸缎,等他们来了,就都绑起来等我处置。”

席元庆按他说的做了。等高仙芝到了,把酋长们都杀了。小勃律国王和妻子逃到山洞里去了,抓不到,高仙芝招降他们,他们才出来投降,由此平定了小勃律国。

他又赶快派席元庆去砍断了娑夷藤桥。

当天傍晚,吐蕃援兵来了,却不能过河。

因为藤桥被砍断了约一箭地长,需要一年才能修好。

八月份,高仙芝带着小勃律王和妻子从赤佛道回到连云堡,和边令诚一起率军归来。这时拂菻、大食及各胡族共七十二国都震惊地投降归附了。

高仙芝行至婆勒川连云堡,与边令诚会师,一起返回。九月末,高仙芝回军至播密川,即令刘单起草捷报,并派中使判官王廷芳进京告捷,但事前并未告诉四镇节度使夫蒙灵察。当高仙芝一行人回到河西时,夫蒙灵察不派一人前来迎接慰劳。

高仙芝很快就升任大唐节度使。

天宝八年的时候,高仙芝入朝,加特进,兼左金吾卫大将军同正员,一个儿子也被授五品官。

同年十一月,吐火罗(在今~阿~富~汗~北~部)叶护失里伽罗上表唐廷说,朅师国(在今巴~基~斯~坦~北~部~奇~特~拉~尔)王亲附吐蕃,运粮受阻,欲发兵击破朅师国,请求唐朝调发安西兵助战。

同年十二月,高仙芝上奏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番臣礼”,请求进讨。

经朝廷允许后,高仙芝于天宝九年二月,击破朅师国,俘虏了朅师王勃特没及吐蕃酋长。

天宝九年三月,唐廷册立勃特没的哥哥素迦为朅师王。

随后,他派人与石国约和,然后乘其不备,出兵偷袭,俘虏了石国国王车鼻施及其部众,并尽杀其老弱。

返程途中,高仙芝又以突骑施背叛为由,击破突骑施,俘虏了其可汗移拨。

大唐天宝十年正月,高仙芝入朝,献其所俘获的突骑施可汗、吐蕃酋长、石国王、朅师王,车鼻施行被唐玄宗所杀。

唐玄宗以其功勋卓著,加授开府仪同三司。

不久,又任命他为武威太守,并代安思顺为河西节度使,但当地各民族坚决挽留安思顺,此令未能实行,遂改任右羽林大将军。

高仙芝以欺诈的手段攻破了石国,并大肆杀掠,国王车鼻施也被唐玄宗所杀。石国王子将此遍告昭武诸胡,激起了他们的愤慨,便暗中联合大食国共同进攻安西四镇。

高仙芝获知此事后,于天宝十年四月亲率蕃、汉兵三万进攻大食,深入其境七百余里,至怛罗斯城(今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江~布尔城附近),与大食军遭遇,双方激战五日,未见胜负。

在双方相持的重要时刻,唐军中的葛罗禄部众突然叛变,与大食夹击唐军,高仙芝大败,乘夜间逃跑。

由于道路阻隘,拔汗那部众又在前面挡住去路,人马壅塞道路,幸亏右威卫将军李嗣业为他杀开一条血路,才得以逃脱。

此战,高仙芝部众死伤大半,仅剩千余人逃回。

战后,高仙芝被解除了安西四镇节度使之职,入京任右金吾卫大将军。

天宝十四年,高仙芝被封为密云郡公。同年十一月,安禄山在范阳发动叛乱。

唐玄宗急派入京朝见的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赶赴洛阳募兵迎战。

任命荣王李琬为讨贼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命高仙芝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进京勤王兵马,并召募了关辅新兵五万人。

继封常清后,出并潼关讨伐安禄山,高仙芝仍兼任御史大夫。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高仙芝从长安出发,唐玄宗亲自到勤政楼,叫荣王来接受任命,为高仙芝和部下设宴。

又到望春楼慰问送行,下诏命监门将军边令诚为监军。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封常清兵败于汜水。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十三日,安禄山攻陷东京洛阳,封常清率残部退守陕郡,封常清向驻守该地的高仙芝说:“我连日血战,但敌军兵峰不可当,况且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应该放弃陕郡,前往保卫潼关。”

高仙芝接受了他的意见,急忙打开太原仓,将所有库存钱物赏给兵将,其余的都放火焚烧了,率兵向潼关撤退。

很快叛军追来,各路兵马很害怕,铠甲兵器物资粮食丢满了道路,长几百里。

高仙芝退到潼关后,训练士兵修理攻守用具,士气逐渐振作起来了。叛军进攻潼关攻不破,就退兵了。

此前,边令诚多次因事求高仙芝,高仙芝都没有答应。

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就奏报他不敢进兵损失物资的情况来激怒唐玄宗,并说:“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唐玄宗大怒,命边令诚在军中将他们斩首。

天宝十四年十二月二十一日,边令诚到潼关将封常清斩首后,把他的尸体放在席子上。

高仙芝从外面回来,边令诚身后带着一百名陌刀手,说:“御史大夫也有诏命要被处死。”

高仙芝急忙下马说:“我退兵是有罪,死罪我不敢否认。但说我偷偷克扣赏赐和军粮,是诬蔑。”

他对边令诚说:“上有天、下有地,兵将都在这里,你难道不知道?”

高仙芝又回头对部下说:“我把你们招募来,当然是想打败叛军多得重赏,但叛军力量正强,所以撤退到这里,也是为了加强潼关的防守。我如有罪,你们可以说,如没有罪,你们就喊冤枉。”

全军都喊:“冤枉!”喊声动地。

高仙芝看着封常清的尸体说:“你是我提拔的,又接替我当节度使,今天我和你一起死在这里,这难道就是命吗?”

随后一代名将高仙芝被被冤杀。

此后,李豫即位大唐皇帝之后,天空仿佛也蒙上了一层阴霾,叛军如同狂暴的洪流,再度攻陷了繁华一时的洛阳,烽火连天,狼烟四起,大难未平,人心惶惶。

城中火光冲天,百姓流离失所,哭喊声与战马的嘶鸣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悲壮的画面。

在这动荡不安的时刻,李豫身着龙袍,面容坚毅,眼神中透露出不屈的光芒。他在登基大典上,面对着满朝文武,声音铿锵有力,字字掷地有声地宣布了他的第一道诏书~任命长子、奉节郡王李适为天下兵马元帅,誓要荡平叛军,还天下一个太平。

诏书一出,群臣震撼,仿佛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在紧锣密鼓地部署平叛的过程中,李豫深知,仅凭一腔热血难以取胜,还必须稳定朝纲,凝聚人心。

于是,他对朝廷上下、宫廷内外的人事关系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调整。

五月的一个清晨,阳光透过云层,洒在丹凤楼金黄的琉璃瓦上,熠熠生辉。李豫站在丹凤楼之上,手握黄卷,面向群臣,颁布了大赦制书。

那一刻,风似乎都静止了,所有人都屏息凝神,聆听着这象征着新生与希望的诏令。大赦令下,许多无辜被囚之人得以重获自由,朝野上下一片欢腾。

紧接着,李豫又加封了平叛功臣。

郭子仪、李光弼及李光进等诸道节度使,他们身着铠甲,英姿飒爽,跪在殿前,接受着皇帝的封赏。

李豫一一念出他们的功绩,每念到一个名字,都伴随着群臣的赞叹与敬仰。这些功臣们眼中闪烁着激动的光芒,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荣誉的象征,更是对他们浴血奋战、保家卫国的肯定。

而内外群臣也在这场封赏中感受到了皇帝的恩泽与威严,他们纷纷表示将誓死效忠,共赴国难。

整个朝廷仿佛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共同抵御着外敌的侵扰,为恢复大唐的辉煌而努力拼搏。

同年十月,李豫命李适为主帅、仆固怀恩为副帅,统帅河东、朔方及诸道行营、回纥骑兵等共十余万兵力,对自称燕帝的史朝义部叛军发起强大攻势。河南等道副元帅李光弼也率军参战。

唐军与大燕叛军在横水展开决战,叛军大败,被俘杀六万人,史明思的儿子史朝义大燕的新皇帝向北溃逃。

唐军顺势收复东京、河阳及汴、郑、滑、魏等州。

燕相州守将薛嵩举相州,恒州节度使张忠志(即李~宝~臣)举赵、定、深、恒、易五州归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