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寒窑仙赋 > 第444章 唐朝篇:袁晁起义
换源:


       ——书接上回——

史朝义,这位曾一度权势滔天的叛军首领(大燕皇帝),如今却如丧家之犬,走投无路之下,只得向北逃入奚、契丹的茫茫草原。

寒风凛冽,草木皆兵,他的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死亡的边缘。夜色如墨,火光在远方闪烁,那是燕范阳尹李怀仙的追兵,他们图谋归唐,誓要将史朝义的人头作为投名状。

史朝义的心跳如鼓,每一次呼吸都伴随着胸口的剧痛。他回望身后,只见马蹄声雷动,尘土飞扬,李怀仙的军队如影随形,越来越近。

绝望与恐惧交织在他的心头,他深知,一旦落入敌手,必将生不如死。

突然,一声尖锐的箭啸划破夜空,直取史朝义的心口。他本能地一侧身,箭矢擦过他的脸颊,嵌入身后的树干。

这一瞬的惊险,让他几乎瘫软在地。但求生的本能让他强打起精神,继续向前奔逃。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轻易放过他。李怀仙的军队终于将他团团围住,刀光剑影之中,史朝义左突右冲,却始终无法突围。

汗水与泪水混杂在他的脸上,他望着四周密密麻麻的敌人,心中充满了绝望。

“投降吧!史朝义!”李怀仙的声音在人群中响起,如同死亡的宣判。

史朝义知道,这一刻终于来临,他再无退路。在绝望与屈辱中,他拔出了腰间的短刃,狠狠地刺向了自己的心脏。

鲜血喷涌而出,他倒在了地上,生命之火在这一刻熄灭。

李怀仙见状,立刻命人上前斩下了史朝义的首级,高举过头,向天空宣告着这场历时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的终结。他的脸上洋溢着胜利的喜悦,却也夹杂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与哀伤。

与此同时,朝廷之上,群臣为李豫上尊号为“宝应元圣文武孝皇帝”,庆典的喧嚣与史朝义的凄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然而,这份胜利的果实并未能带来长久的安宁。

李豫同意了仆固怀恩分授原安史旧将镇守河朔的提议,这一决策如同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为中晚唐的藩镇割据现象埋下了伏笔。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安史之乱虽然平定,但留下的伤痕却难以愈合。李豫站在权力的巅峰,望着这片满目疮痍的土地,心中五味杂陈,真正的挑战,或许才刚刚开始。

李豫为追征江淮地区累积已达八年的赊欠租调,不惜派遣了一批以严苛著称的豪吏担任县令,他们如狼似虎,穿梭于乡间小道,搜括民间每一粒粟米、每一匹帛绢。

农户家中,老弱妇孺泪眼婆娑,眼睁睁看着赖以生存的微薄家当被无情掠夺,哀号之声不绝于耳。

绝望之中,农民心中的怒火被彻底点燃,反抗的火花迅速燎原。

其中,台州临海县的袁晁,一位平日里沉默寡言却心怀天下的汉子,在翁山之巅振臂一呼,应者云集。他高举义旗,誓要讨回公道,霎时间,无数被压迫已久的农民拿起锄头、镰刀,化身为英勇的战士。

袁晁部众势如破竹,一夜之间便攻下了台州城,他们高举“宝胜”年号的大旗,开始称帝,袁晁的帝国在风中猎猎作响,仿佛预示着新时代的曙光。

随后,这股不可阻挡的力量又连续攻克了信州、温州、明州等地,队伍迅速壮大,拥众近二十万,声势浩大,震动朝野。

与此同时,江南之地,歙州城内,方清,一位出身贫寒却心怀慈悲的读书人,目睹了饥民遍野的惨状,痛心疾首。他毅然决然地站了出来,号召饥民拿起武器,为生存而战。

在他的带领下,一群衣衫褴褛却眼神坚定的饥民,汇聚成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歙州城上空,反抗的号角响彻云霄。

面对浙东地区如火如荼的起义浪潮,李豫心急如焚,急命镇守江苏盱眙的河南副元帅李光弼率军南下,分兵镇压。

李光弼,这位身经百战的名将,深知此战非同小可,他迅速调配兵力,制定周密计划,誓要将这股反叛之火扼杀在摇篮之中。

浙~东大地,战火连天。袁晁率领的起义军与李光弼部展开了殊死搏斗,双方你来我往,战况异常激烈。每一次交锋,都是生与死的较量,血与火的洗礼。

然而,起义军终究难以抵挡训练有素的官军,接连失利,士气低落。

最终,在一次决定性的战役中,袁晁不幸被俘,面对敌人的屠刀,他昂首挺胸,英勇就义,其悲壮之举,令天地为之动容。

不久后,随着袁晁的被杀,浙~东地区的起义浪潮逐渐平息,但这场斗争留下的伤痕,却深深烙印在了每一个经历过的人心中。

李豫,这位唐朝的帝王,为了讨伐安史叛军的余孽,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相继召回驻守在安西、北庭等遥远边疆的精锐军队。

这一决策,如同一把双刃剑,虽然极大地增强了讨伐叛军的力量,却也让帝国的西部边防如同虚设,为吐蕃的野心埋下了伏笔。

随着安西、北庭军队的离去,吐蕃势力仿佛嗅到了血腥的猎物,开始逐渐向北蚕食,他们的铁蹄所过之处,城池沦陷,百姓流离失所。

更为严重的是,吐蕃乘虚而入,深入内地,犹如一股狂风骤雨,迅猛无比地攻占了陕西凤翔以西,以及邠州以北的十余州。

这些州郡的失守,不仅让唐朝的领土大幅缩水,更让帝国的民心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

就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刻,独孤靖瑶,这位曾经陪伴在李豫身边,为他出谋划策、共渡难关的小妾独孤氏,却因病重而撒手人寰。她的离世,对李豫来说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为了表达对她的深深怀念与敬仰,李豫破例追尊她为皇后,并赐予了贞懿这一崇高的谥号。

在独孤靖瑶的遗体前,李豫仿佛失去了所有的理智与冷静。他紧紧抱着那冰冷的身躯,不愿相信她已经离去的事实。为了留住这份最后的温存,他甚至下令将棺材停放三年,不允许下葬。

然而,时间是无情的,无论李豫如何挽留,遗体的腐臭还是逐渐弥漫开来,直到整个宫殿都弥漫着令人窒息的气息。

在众人的苦苦劝说下,李豫才终于含泪同意了下葬的决定。

而在这三年期间,吐蕃军并没有因为独孤靖瑶的离世而放慢进攻的步伐。他们如同饿狼一般,大肆入寇唐朝边境,所到之处烽烟四起。

边将们一封封告急的文书如雪片般飞来,但都被宦官程元振无情地压下不报。他的冷漠与自私,无疑为吐蕃的进攻提供了可乘之机。

更为可气的是,投降吐蕃的泾州刺史高晖,不仅背叛了自己的国家和人民,还成为了吐蕃进攻唐朝的向导和帮凶。他利用自己对唐朝边境的熟悉,为吐蕃军队指引道路,使得唐朝的防线如同虚设。

这一系列的事件,让整个帝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也让李豫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与挑战。

李豫获悉此事后,急命雍王李适为关内元帅,同时启用郭子仪为副元帅,出镇咸阳御敌。但为时已晚,李豫匆促逃离京城,到陕州避难。

官民逃亡荆襄或藏匿在幽深的山谷中,四处弥漫着恐慌与绝望的气息。城垣之外,烽火连天,吐蕃铁骑如潮水般汹涌而来,将长安这座昔日繁华的帝都一步步逼入绝境。

城内,百姓们携家带口,在混乱与喧嚣中仓皇出逃,有的驾着马车,有的背着包袱,更有甚者,只能徒步跋涉,满脸尘土,眼中闪烁着无助与惊恐。

街道上,店铺紧闭,府库被劫掠一空,昔日的繁华景象荡然无存。吐蕃士兵在市井间横行霸道,烧杀抢掠,火焰肆意吞噬着房屋,浓烟滚滚,遮蔽了天空,将长安城变成了一片废墟。

与此同时,吐蕃首领在长安城中大张旗鼓地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傀儡皇帝,企图以此稳定民心,巩固其统治。

然而,他们的暴行早已激起了民愤,李承宏的登基大典在一片咒骂声中草草收场。在这危急关头,郭子仪犹如天降神兵,凭借其卓越的智谋与勇气,巧妙地在敌阵中穿梭周旋,时而诱敌深入,时而奇兵突袭,迫使吐蕃军队节节败退。

经过一番激战,吐蕃终于被迫撤离长安,百姓们终于得以喘息,眼中重新燃起了希望的火花。

李豫在众人的簇拥下,怀着复杂的心情返回了满目疮痍的长安。他深知,这一切的转机都离不开郭子仪的英勇奋战,于是重赏郭子仪,以示嘉奖。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朝堂之上,百官纷纷论奏程元振“专权自恣”,贻误军机,导致长安失守,百姓遭殃。面对群臣的指责,李豫神色凝重,最终下令罢免了程元振的官爵,将其流配江陵,以儆效尤。

与此同时,朔方节度使、大宁郡王仆固怀恩在安史之乱中早已声名远扬。他“与贼百战,阖宗死事至四十六人”,立下赫赫战功,其英勇事迹在民间广为流传。此刻,他虽远在边疆,但心中却时刻挂念着长安的局势,以及那些在战火中饱受煎熬的百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