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唐广德元年,风云变幻,战火再起。
仆固怀恩,这位昔日的边疆悍将,因私怨难平,竟不顾国家大义,暗中策划了一场惊天叛乱。他一声令下,其子仆固玚如猛虎下山,率领精锐铁骑,浩浩荡荡地向着辛云京的领地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战鼓雷动,马蹄声碎,两军交战之处,尘土飞扬,遮天蔽日。仆固玚手持长枪,身先士卒,冲锋在前,所到之处,敌人纷纷败退。
辛云京虽奋力抵抗,但怎奈敌军势如破竹,最终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领地一点点被蚕食。
然而,就在仆固玚即将大获全胜之际,却意外地在榆次遭遇了顽强的阻击。原来,是辛云京麾下的忠勇之士,拼死守卫着这片土地,誓死不让叛军得逞。
仆固玚怒火中烧,亲自上阵督战,双方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就在这生死存亡之际,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改变了战局~~仆固玚被自己的部下一刀毙命,倒在了血泊之中。
消息传回,仆固怀恩怒不可遏,他深知此时已无法回头,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开始筹划更大规模的叛乱。他散布谣言,声称皇帝李豫已经驾崩,天下大乱,正是起兵的好时机。
于是,他联合了吐蕃、回纥、吐谷浑、党项、奴剌等部,纠集了总共三十万大军,誓要一举攻下长安,颠覆大唐的江山社稷。他们约定从华阴出发,直扑蓝田,最后直取长安。
一时间,京师内外人心惶惶,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恐惧与不安。李豫得知消息后,大惊失色,急忙召集朝臣商议对策。
刑部尚书颜真卿挺身而出,力荐长期镇守朔方的郭子仪前往招抚朔方军将,以平息叛乱。李豫采纳了他的建议,立刻下令郭子仪率军北上。
与此同时,郭子仪正率部疾驰在前往长安的路上。他深知此行的重任与危险,但心中却毫无畏惧。他明白,只有尽快赶到长安,才能稳定军心民心,才能抵御住叛军的进攻。
而此时的京师,已经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恐慌之中,人们纷纷逃离,寻找避难之所。整个长安城,仿佛被一层厚重的阴霾所笼罩。
李豫心急如焚,他站在城楼上,望着远方尘土飞扬的战场,心中暗自祈祷。他知道,此刻的京师已经危在旦夕,唯有郭子仪能挽救大局。
于是,他再次下令,急召郭子仪屯驻长安北面的泾阳,准备迎击即将到来的叛军大潮。一场决定大唐命运的决战,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序幕。
此时仆固怀恩得暴病死于军中,郭子仪说服回纥与唐军联合,大破吐蕃于灵武台西原,斩首五万,生擒上万人,夺回被吐蕃劫掠的男女百姓四千人,缴获的牛羊驼马绵延三百里内不绝。
李豫优宠宦官。凡宦官奉命出使四方,从不禁止其所求取,即使奉命恩赐妃族,回来后也问宦官所得多少。如果给宦官的财物少,李豫则认为是轻慢天子的使者,“由是中使公求赂遗,无所忌惮”。
宰相常贮钱于阁中,每逢中使来赐一物,宣一旨,从未有空手回去的。若宦官出使州县,传送文书取货,“与赋税同,皆重载而归”。李辅国、程元振、鱼朝恩倍受尊宠,权势甚至超过宰臣。
但是,李豫也能惩治飞扬跋扈的宦官,李辅国、程元振先后遭诛贬。
大历五年,观军容宣慰处置使、左监门卫大将军兼神策军使、内侍监鱼朝恩宠幸无比,势倾朝野,凌辱宰相。
朝廷政事要是没有他参预,他则愤怒地说:“天下事有不由我者耶!”
李豫知群臣皆怨恨他,便与宰相元载密谋,一次禁中宴会,会后将他留下,命侍卫把他缢死,对外则声称“朝恩受诏乃自缢”。
李豫在身边朝臣影响下,崇信佛~教,为此供养大批僧人,兴修佛寺,劳民伤财,给国家财政造成了负担也为了后来的唐灭佛之战埋下伏笔,同时也为唐朝灭亡的凶手之一。
不久以后李豫病重,不到十天,已无法上朝命太子李适监国。同日夜间,李豫在长安大明宫紫宸内殿驾崩,享年五十四岁。
李适成为唐朝第十位皇帝,时年三十八岁,即唐德宗。李适在居丧期间,一切行为都遵照礼法规定。他曾经召韩王李迥进餐,只吃马齿羹,不放盐和乳酪。
第二年李适改年号为建中,群臣为李适上尊号“圣神文武皇帝”。
李适即位之初,因为郭子仪在造大唐以后,尊郭子仪为“尚父”,进位太尉兼中书令,任用幸臣卢杞等,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政局转坏。
李适任用崔佑甫为相之时,朝廷内外皆是一片期待与瞩目。崔佑甫步入金銮殿的那一刻,步伐稳健,眼神中透露出一股不怒自威的威严。他身穿朝服,衣襟随风轻扬,仿佛预示着新政的清风即将吹遍大唐的每一个角落。
为政清简,他上任后立即着手整顿朝纲,裁撤冗员,严惩贪腐,一时间,朝堂之上风气为之一振,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崔佑甫深知治国之道在于用人,于是他又慧眼识珠,极力推荐杨炎为相。在一次朝会上,崔佑甫言辞恳切,力陈杨炎之才,其言辞之激烈,情感之真挚,令在场众臣无不动容。
不久,因崔佑甫不幸患病,身体日渐衰弱,最终撒手人寰,留下了一副未竟的宏伟蓝图。
与此同时,另一位宰相乔琳也因故被免职,杨炎便在这风云变幻中,顺势而上,得以独揽大权。
杨炎上任之初,便深感国家财政之困窘,玄宗以后租庸调制的基础已被破坏得千疮百孔。他夜不能寐,食不知味,终日埋首于案牍之间,寻找着解救国家于水火之中的良方。
终于,他针对时弊,提出了推行两税法的主张。在一次朝会上,他慷慨陈词,建议以“量出为入”代替“量入为出”,以更加灵活合理的财政政策来应对国家的开支;同时,他主张以“计资而税”代替“计丁而税”,力求税收公平,减轻百姓负担。
他还提出征收货币而非征收实物,以减少运输损耗,提高税收效率;并建议合并徭役名目,集中纳税期限,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国家财政得以稳固。
主管赋税的官吏们听闻此议,无不震惊。他们深知,这一改革将触及无数人的利益,阻力之大,可想而知。
然而,在杨炎的坚定信念和雷厉风行的推动下,他们也不得不放下私念,全身心投入到这场关乎国家命运的变革之中。
一时间,朝廷内外,议论纷纷,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但无论如何,这场改革的大幕已经拉开,一场紧张激烈的政治较量即将上演。
但杨炎生性狭隘,以私害公,其心中的沟壑深不可测,如同暗流涌动的深渊。
崔祐甫,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臣,曾慧眼识珠,不遗余力地推荐杨炎与自己同任宰相,希望携手共筑大唐的辉煌。
然而,杨炎一旦权柄在握,却如同脱缰的野马,肆意践踏这份信任与友谊。他在朝堂之上,对崔祐甫的每一项举措都横加干涉,或是冷嘲热讽,或是暗中阻挠,使得崔祐甫的治国良策屡屡受挫,如同被狂风摧残的幼苗,艰难求生。
回想起杨炎早年,他曾如一条卑微的藤蔓,紧紧依附于宰相元载这棵参天大树之下。元载对他的提携与庇护,让他心中充满了感激与敬畏。
然而,这份感恩之情,在他心中却悄然变质,成为了一种扭曲的忠诚与报复的欲望。尤其是对那些曾经参与处置元载一案、使他也受到牵连被贬道州的人,他更是恨之入骨,视之为不共戴天的仇敌。
于是,他开始了一场场精心策划的报复行动。
段秀实曾在大唐边疆立下赫赫战功。然而,只因他曾在处置元载一案中稍露锋芒,便遭到了杨炎的嫉恨。
杨炎利用手中的权力,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莫须有的罪名,最终将段秀实陷害入狱,剥夺了他的兵权,使其英雄末路,悲愤交加。
而刘晏,更是杨炎报复名单上的重中之重。
刘晏曾为大唐的财政稳定立下汗马功劳。
然而,在处置元载一案中,他也曾参与其中,使杨炎深受其害。于是,杨炎便对刘晏展开了更为猛烈的攻势。他指使党羽,搜集各种罪名,对刘晏进行构陷。在杨炎的精心布局下,
刘晏终于被诬陷致死,一代经济奇才,就这样含冤而终。
朝堂之上,杨炎的所作所为引起了众怒。
然而,他却置若罔闻,依旧我行我素,仿佛要将自己心中的狭隘与仇恨,化作一把把锋利的匕首,刺向那些曾经得罪过他的人。
朝堂之下,百姓们议论纷纷,对杨炎的所作所为深感愤慨与不满。一场风暴,正在悄然酝酿之中。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