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唐建中二年,郭子仪病逝,唐德宗李适赠太师,谥号“忠武”,配飨唐代宗庙廷,陪葬于建陵。
李适在朝堂之上,神色凝重地宣布了一项震惊朝野的决定~~任命卢杞为相。
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雳,瞬间在朝堂内外掀起了轩然大波。卢杞,这个一向以迎合圣意、心机深沉著称的官员,终于踏上了权力的巅峰。
卢杞为官期间,其手段之狠辣、心思之缜密,令人叹为观止。他嫉妒贤能,对那些才华横溢、政绩卓著的官员视为眼中钉、肉中刺。
党同伐异,他拉拢一批心腹,对那些与他政见不合的官员进行无情打压。
杨炎、颜真卿、严郢、张镒、李揆、杜佑等一众忠臣良将,先后遭到他的陷害,或被贬谪,或遭流放,朝堂之上人心惶惶,一片阴霾。
与此同时,李适为筹集军饷,缓解国库空虚的困境,不惜采取了一系列激进措施。括率、增收房屋间架税、设立除陌税,这些政策的出台,如同一把把锋利的刀,割在了百姓的心头。
市场之上,商人趁机垄断买卖权,哄抬物价,导致国家收入非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半。民怨沸腾,百姓们对朝廷的不满情绪日益高涨,街头巷尾,议论纷纷,局势愈发紧张。然而,李适并未因此而退缩。
同年,他决定采取更为果断的行动,革除藩镇父子相传、不听朝命的弊端。一声令下,大军出征,誓要武力削藩。
初期,战事进展顺利,山南梁崇义和成德李惟岳相继授首,克复二镇的消息传来,朝野上下一片欢腾,仿佛看到了国家统一、四海升平的希望。
然而,胜利的喜悦并未持续太久。随着战事的深入,军队伤亡惨重,粮草不济,加之民怨沸腾,朝廷内部也出现了分歧。
卢杞更是趁机兴风作浪,暗中阻挠削藩大业,使得局势愈发扑朔迷离。
朝堂之上,李适眉头紧锁,面对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他能否力挽狂澜,将国家从危难之中拯救出来?这一切,都笼罩在了一层浓厚的阴霾之中,令人心生忧虑。
李适狠狠地将魏博田悦的势力击溃。刀光剑影中,田悦的帅旗轰然倒下,其麾下部将眼见大势已去,纷纷丢盔卸甲,跪倒在地,向李适乞求投降。
战场上,号角声、欢呼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幅震撼人心的画面。
与此同时,朝廷迅速行动,将成德辖地如同切割蛋糕般一分为三,以此来削弱其原有的势力范围。消息传出,朝野内外一片震动,人们纷纷议论着这一重大决策可能带来的深远影响。然而,在这看似胜利的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危机。
李适在削藩的过程中,巧妙地利用藩镇之间的矛盾,让他们自相残杀,这一策略虽然短期内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却也埋下了深深的隐患。
参与朝廷削藩战役的诸多节度使心中不满情绪日益高涨,他们开始私下串联,对李适的做法表示强烈质疑。
建中三年,局势急转直下。卢龙节度使朱滔率先发难,他自称冀王,扯起了反旗。紧接着,成德王武俊也称赵王,淄青李纳自称齐王,魏博田悦虽然重创未复,但也咬牙挺身而出,称魏王。这四镇势力迅速结盟,以朱滔为盟主,共同对抗朝廷的削藩大业。他们的联军如潮水般汹涌而来,誓要将朝廷的势力从这片土地上彻底抹去。
与此同时,淮西节度使李希烈也蠢蠢欲动。他见四镇起兵,觉得时机已到,便自称天下都元帅、太尉、建兴王,也加入到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乱之中。他的加入无疑为这场战争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和残酷性。
一时间,天下大乱,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哀鸿遍野。李适站在高高的城楼上,望着远方熊熊燃烧的战火,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沉重与忧虑。
建中四年十月,“泾原兵变”爆发,叛乱的泾原军占据长安,拥立曾担任泾原军统帅的太尉朱泚称秦(后~改~为~汉)帝。
李适出逃奉天(今陕~西~乾~县)和梁州,李泌、大将李晟、浑瑊等人平乱。
建中五年李适改年号为兴元元年,李适下罪己诏。
兴元元年七月,李适回到长安,河中节度使李怀光与部分宦官、藩镇将领矛盾激化,举兵反叛,李适派浑瑊与河东节度使马燧、镇国节度使骆元光等率军讨伐,兴元元年八月平定叛乱。
经历数次的变乱之后,李适开始委任亲信宦官为禁军统帅,他对藩镇多事姑息,晚年对淮西镇用兵失利,致使藩镇的势力日渐增强。
唐朝与吐蕃的战争日益激烈,朝廷财政用度亦日益窘迫。
李适以“进奉”、“宣索”、“宫市”等手段大肆敛财。
另一方面,其时唐朝天灾频发,李适在敛财的同时,亦多次赈灾免税以安民心。
唐朝又出兵收复了琼州、姚州、巂州、会州、原州、翼州等地。
之后在大历、贞元年间,李适以贾至、梁肃、权德舆、韩愈、白居易等人为代表的复古主义思潮,如同一股清流,在沉闷的意识领域中悄然涌动,誓要挽救这大厦将倾的局势,引领大唐走向中兴的辉煌。
贾至,这位文采飞扬的学士,常常在深夜的油灯下,笔耕不辍,他的文字如同锋利的剑,直指时弊,呼吁回归秦汉古文的质朴与力量。
梁肃则以其深厚的学识,四处讲学,将复古的理念播撒到每一个角落,学生们围坐四周,目光炽热,仿佛看到了改变命运的希望之光。
权德舆,身为朝廷重臣,他不仅在朝堂上据理力争,更是在私下里与志同道合的士子们频繁交流,他们或在小径漫步,或于密室研讨,每一次的碰撞都激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照亮了前行的道路。
韩愈,这位性格刚烈的文豪,更是以笔为剑,撰写了一篇篇檄文,痛斥骈文的空洞与浮华,他的言辞犀利,直击要害,令那些沉迷于华丽辞藻的文人墨客为之一震。
而白居易,他的诗歌如同春风化雨,深入人心。他常常深入民间,与百姓同吃同住,倾听他们的疾苦与愿望,将这些真实的声音融入自己的诗作之中,使得古文不仅成为士人阶层的语言,更成为了广大民众表达心声的工具。在他的笔下,古文不再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而是能够触动人心、反映现实的利器。
这场文体革新运动,如同一场风暴,席卷了整个大唐。反对骈文的呼声越来越高涨,人们渴望通过古文的自由抒写,来摆脱思想的束缚,表达真实的自我。
古文以其长短不拘、抒写自由的特点,迅速赢得了人们的青睐。文人墨客们纷纷抛弃繁复的骈文,转而投身于古文的创作之中,他们的文字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散了笼罩在唐朝上空的阴霾。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运动中,每一个参与者都仿佛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所牵引,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对国家的忠诚与对未来的憧憬。
而李适为这场运动注入了强大的动力,使得复古主义思潮最终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思想运动,为唐帝国的中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适善属文,工于诗。因而“古文运动”得到了皇帝的大力支持,重视科举,不断网罗人才,文治大兴。
这个大唐,这个华-夏,正如杜甫《登高》《春望》《北征》中登高所说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官场不得志,目睹了唐朝上层社会的奢靡与社会危机。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但是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先后辗转多地,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诗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大历五年病逝,享年五十九岁,被后人称为“诗圣”。
除此之外,李适在位时,曾根据宰相李泌的建议,北和回纥、南和南诏、西结大食,打击吐蕃,成功扭转对吐蕃的战略劣势,为未来唐宪宗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李适利用“回鹘道”,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
贞元二十一年,各宗室、外戚都前来宫中向李适祝贺,唯独太子李诵因病无法前来,李适因而流泪哀叹,自此一病不起,在二十多天中,内宫与外廷讯息中断,李适在长安会宁殿驾崩,享年六十四岁,李诵即位唐朝第十一位皇帝。
唐朝第十一位皇帝,唐顺宗李诵慈孝宽大,仁而善断,涉猎诸艺,擅长隶书,在贞元元年组织了“奉天保卫战”的胜利。
贞元二十一年李诵即位后,立即重用王叔文等推行改革,抑制宦官。
李诵的统治时期,尽管面临重大的健康挑战和强大的保守势力,他仍试图在政治、经济、社会和军事四个维度上进行改革。
这些改革措施虽然最终未能成功,但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对后世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包括李诵的健康状况和宦官集团的强烈反对,这些改革最终未能实现预期目标,导致了永贞革新的失败。
同年8月,宦官逼迫李诵退位,让其禅位于太子李纯。次年,李诵病死,终年四十六岁。
李纯成为唐朝第十二位皇帝以后,李纯少年时胸怀大志,常翻阅历朝实录,李纯是个奋发有为的皇帝,他即位后“读列圣实录,见贞观、开元故事”,感动敬慕不已,以至手不释卷,把“太宗之创业”、“玄宗之致理”,都当作效法的榜样。
李纯深知国家正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中~央~朝廷的权威如同风中残烛,日渐微弱,而各地藩镇势力却如野草般疯长,威胁着皇权的稳固。
李纯为了力挽狂澜,他下定决心要纠正这一局面,将“军国枢机,尽归之于宰相”,意图通过提升宰相的权力来制衡藩镇,重振朝纲。
一日,朝堂之上,气氛凝重得几乎能滴水成冰。
李纯目光如炬,扫视着满朝文武,声音坚定而有力:“自今日起,凡军国大事,皆需经由宰相审议,再行定夺。朕要的是忠谋,而非群议之嘈杂!”
言罢,他挥毫泼墨,一道圣旨赫然出世,宣告着这一变革的开始。
李吉甫,这位刚正不阿的老臣,早已对宦官操纵朝政的行为深恶痛绝。他挺身而出,义正言辞地反驳那些依附于宦官的小人,力谏攻打淮西,以彰显朝廷的威严。他的言辞激烈,如同烈火烹油,瞬间点燃了朝堂上的激情,让众人看到了希望的光芒。
而杜黄裳,更是以法度为剑,誓要斩断诸侯的嚣张气焰。他坚决主张讨伐刘辟,整肃藩镇,以雷霆手段平息地方的叛乱。
在他的坚持下,一支支精兵强将被派遣至前线,与藩镇势力展开了殊死搏斗。战场之上,刀光剑影,血染征袍,每一场战斗都充满了紧张与激烈。
与此同时,裴垍也不甘落后。他深知宦官势力对朝廷的腐蚀已经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于是,他毅然请贬李纯最宠幸的宦官吐突承璀,罢其军权,以此向世人宣告:即便是皇帝的亲信,也绝不能凌驾于法度之上。
这一举动无疑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波澜。朝堂内外,一场场激烈的较量悄然展开。
李纯的这些举措,如同一剂猛药,让原本沉寂的朝廷焕发出了新的生机。
然而,这场变革之路注定不会平坦,它充满了未知与挑战。
但李纯与他的宰臣们,却已下定决心,无论前路多么艰难,都要将这场改革进行到底。
元和元年,天下尚未全然安定,吴蜀两地烽火连天,叛乱四起,局势动荡不安。
朝廷之上,宪宗励精图治,日夜思理平乱之策,裴垍临危受命,总理机务,其智谋深远,决断果敢,所行之事皆甚称中旨,深得圣心。
裴垍深知人才乃治国之根本,于是慧眼识珠,举荐了李绛、崔群、韦贯之、裴度、李夷简等一众贤才。这些人杰各怀绝技,相继被拜为宰相,共谋国是。
李绛智计无双,面对河北割据势力,他运筹帷幄,巧妙分化其内部,使得魏博不战而降,朝廷威名大震。他又深谋远虑,主张将京西北神策军割隶当道节度使,以强化边防,严防吐蕃侵扰。
此外,他还挺身而出,上疏营救被奸臣构陷的朝臣柳公绰、白居易等人,其忠勇之心,令人敬佩。
与此同时,武元衡、裴度等人亦坚决支持宪宗讨伐淮西叛军。裴度更是身先士卒,挂帅亲征,亲临前线督战。
战场上,喊杀声震天动地,箭矢如雨,裴度身披重甲,手持长剑,指挥若定,与叛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在他的带领下,唐军士气大振,奋勇杀敌,最终平定了淮西之乱。
崔群亦是朝中栋梁,他以直言敢谏著称。每当朝中有不正之风,他总是挺身而出,直言不讳,其言辞犀利,切中时弊,一时之间,名震朝野。
此外,李纯还提拔了一些理财之臣,如李巽、程异、李鄘、王播等,使沉重的财政危机得到缓解,朝廷得以专心处理藩镇割据的问题。
加上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病死,支度副使刘辟自称留后,阻兵自守,并要求朝廷同意他兼领三川(即西~川、东~川、山~南西道)。
李纯不许,刘辟发兵围东川节度使李康于梓州,对抗朝廷。
李纯旋即命左神策行营节度使高崇文率领步骑兵五千作为前军,神策京西行营兵马使李元奕率领步骑兵二千作为次军,与山南西道节度使严砺共同讨伐刘辟。
同年,高崇文克成都,擒刘辟,将其押解至长安,连同其族党一起诛杀。
第二年改‘永贞’为‘元和’,第三年元和二年,在夏州杨惠琳、蜀中刘辟被平定后,藩镇极为恐惧,多数请求入京朝见。
镇海节度使李锜(淮~安~王李~神~通的后代)也感到不安,请求入京朝见。
李纯允许。等到该入朝时,李锜上表声称身染疾病,请求延缓到年底再入京朝见。宰相武元衡主张削藩,以为不可放纵。李纯也认为应行威令。
十月五日,李纯颁诏征李锜为左仆射,命御史大夫李元素为镇海节度使,李锜不接受。于是李纯削除了李锜宦爵及属籍,以淮南节度使王锷统诸道兵为招讨处置使,征宣武、义宁、武昌兵,加上淮南、宣歙的军队出宣州,江~西~兵出信州,浙东兵出杭州,诸道兵马一同讨伐李锜。
在官军日益逼近之际,镇海军内部发生了分化,兵马使张子良等人反正,挥部攻入镇海军治所京口(今江~苏~镇~江),活捉了李锜。
李锜被押往长安,腰斩于街市。
唐廷把没收的李锜家的财产赐给了浙西的百姓,用以代替他们当年的租赋。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