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接上回——
大唐光启四年二月,当李儇终于又一次踏上长安的土地,拜谒太庙时,他的步伐显得有些踉跄,但眼神中却透露出一种难以言喻的坚定与决绝。
随后,他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文德”,希望以此开启一个新的时代,让这片饱经战火的土地得以休养生息,也让自己的命运得以重新书写。
光启四年三月三日,李儇得“暴疾”,二十七岁的李儇终于在颠沛流离之后离开了人世,传位于弟弟李晔成为唐朝第二十位皇帝。
李晔也开启的大唐拯救计划,李晔上任之初,朝堂之上风云变幻,他以一种雷厉风行的姿态,大力整顿朝纲,任命官员。
那日,阳光透过云层,斑驳地洒在金碧辉煌的宫殿之上,李晔端坐于龙椅,目光如炬,声音沉稳而有力。他首先宣布任命功臣韦昭度为中书令,只见韦昭度身着华服,步伐稳健,上前跪接圣旨,脸上洋溢着被认可的荣耀。
紧接着,孔纬被任命为司空,他面色凝重,深知肩上责任重大,接过圣旨后,深深一揖,以示忠诚。
朝堂气氛愈发紧张,当李晔宣布任命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为蔡州四面行营兵马都统时,整个大殿仿佛凝固了一般。
朱温,眼神中闪烁着不羁的光芒,他大步流星上前,单膝跪地,双手接过圣旨,誓要荡平蔡州之乱,以报君恩。
与此同时,荆襄节度使赵德諲被任命为忠义军节度使、蔡州四面行营副都统,他面容坚毅,深知此行将与朱温并肩作战,共同守护这片江山社稷。
时光荏苒,转眼间,李晔在位第二年的正月初一到来。
武德殿内,烛火通明,香烟缭绕,群臣身着朝服,肃立两旁。李晔身着龙袍,头戴皇冠,缓缓步入大殿,接受群臣的朝拜。他高坐于龙椅之上,宣布改元龙纪,并下诏大赦天下,一时间,殿内欢声雷动,群臣纷纷跪拜,庆贺新元的到来。
龙纪元年冬至日,天空湛蓝如洗,祭天大典在庄严的氛围中举行。李晔身着祭服,手持玉璧,虔诚地向上天祈愿,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大典结束后,李晔亲登承天门,面向全城百姓,再次下诏大赦天下。
那一刻,他的声音在承天门上空回荡,仿佛穿透了云霄,直达天听。百姓们欢呼雀跃,纷纷跪倒在地,感谢皇恩浩荡。
次年初春,桃花盛开,万物复苏。
在大唐宰相的带领下,百官身着朝服,步伐整齐地步入大殿,准备参加早朝。
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紧张而又庄重的气息,每个人都深知今日早朝的重要性。
李晔端坐于龙椅之上,目光扫过每一位大臣,他的声音在大殿内响起,宣布了一系列新的政策与决策。
百官们屏息凝神,认真聆听,时而点头赞同,时而眉头紧锁,百官敬献徽号为:圣文睿德光武弘孝皇帝,李晔下诏大赦天下,并改元大顺。
大顺元年,太原府的主帅李克用突然犯了致命的错误。他毅然决然地派遣麾下大将安金俊,率领精兵强将,浩浩荡荡地向着云州进发,誓要一举拿下这座战略要地。
然而,命运似乎与他开了个玩笑,安金俊的部队在云州城下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顽强抵抗。敌军的箭矢如雨点般倾泻而下,每一支都带着取人性命的决绝。
安金俊虽英勇无畏,但在敌军强大的攻势下,最终还是败下阵来,太原军损失惨重,退兵而回。
这一消息如晴天霹雳,瞬间在太原府内外炸开了锅。
李匡威、赫连铎、朱温等各路诸侯,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饿狼,纷纷趁此机会上奏朝廷,请求出兵讨伐太原,意图在这场乱世中分得一杯羹。
唐昭宗李晔坐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眉头紧锁,目光深邃。他将此事交给了中书、门下两省、御史台、尚书省四品以上的官员来共同商议。
朝堂之上,气氛紧张而压抑,每个人的呼吸都似乎变得沉重起来。
宰相张濬,一个与朱温交情颇深的老狐狸,率先站了出来,他言辞恳切,力主讨伐李克用。他的声音在空旷的大殿里回荡,每一个字都像是重锤,敲击在众人的心上。
然而,更多的人却持反对意见,他们担心此举会引发更大的战乱,让本已动荡不安的天下更加混乱。反对的声音此起彼伏,几乎淹没了张濬的言论。
据统计,十分之七的官员都站在了反对的一方。
然而,朱温并未就此罢休。他暗中施展手段,收买人心,甚至不惜以重金贿赂朝中重臣。一时间,朝堂之上风起云涌,暗流涌动。
李晔在朱温的强势攻势下,逐渐动摇了原本坚定的立场。他开始犹豫,开始权衡利弊,最终,在朱温的步步紧逼之下,李晔无奈地同意了讨伐以李克用为首的太原割据势力的决议。这一决定如同点燃了导火索,让整个天下都为之震动。
李克用得知消息后,怒不可遏,他深知这一战关乎太原府的生死存亡,关乎他个人的荣辱兴衰。
而另一边,朱温则露出了得意的笑容,他似乎已经看到了自己一统天下的辉煌未来。一场旷世大战,即将在这片烽火连天的土地上拉开序幕。
大顺元年五月,阳光炽烈,长安城的石板路上反射着刺目的光芒。以张濬为太原四面行营兵马都统,孙揆为副都统,二人身披重铠,立于即将出征的队列前,神色凝重。
神策军各营的三千名士兵,铠甲铿锵,兵器闪烁,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宽阔的校场上,马蹄声与战士们的呼吸声交织在一起,形成一股不容忽视的肃杀之气。
李晔驾临安喜门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即将为国捐躯的勇士们。他的声音,透过厚重的城门,回荡在每个人的心头:“朕以天下苍生为念,望尔等奋勇杀敌,早日平定叛乱,还我大唐河山!”
言罢,他亲手将一面绣有“忠勇”二字的大旗授予张濬,旗帜在风中猎猎作响,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风雨征程。
张濬接过大旗,高举过头,声如洪钟:“誓死保卫大唐,不负陛下厚望!”
言毕,他转身一挥大旗,神策军如潮水般涌出城门,踏上前往太原的征途。马蹄扬起尘土,遮天蔽日,战士们的背影在夕阳下拉长,显得既悲壮又决绝。
此后的作战中,唐军面对叛军的猛烈攻势,大部逐渐陷入困境。尤其是孙揆率领的军队,在一次关键的行军中,意外遭遇敌军伏击。
山谷间,箭矢如雨,喊杀声震天动地。孙揆身先士卒,挥剑斩敌,但无奈敌军人数众多,加之地形不利,最终唐军大败,孙揆本人亦生死未卜,只余下满地残旗断戟,诉说着这场战役的惨烈。
随着孙揆军队的覆灭,阴地、鄜州、夏州、邠州、岐州、平阳、晋州、绛州等地相继失守,消息如野火般迅速传遍长安,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李晔坐在龙椅上,眉头紧锁,手中紧握的玉玺仿佛成了他最后的依靠。他深知,局势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
大顺二年,李克用风尘仆仆进京申辩自己的清白与忠诚。李晔望着这位勇猛果敢的将领,心中暗自盘算。
在一番激烈的朝堂辩论后,李晔趁势加任李克用为中书令,意图借助其力量挽回颓势。而另一边,李晔与宦官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宫廷内外暗流涌动,一场更大的风暴似乎正在酝酿之中。
此刻的长安城,如同一座即将爆发的火山,外表看似平静,实则内部岩浆翻滚,紧张激烈的气氛弥漫在每一个角落,让人窒息。
大顺二年七月,京城的风云变幻莫测,李晔的宫廷内更是暗流涌动。为了对付权倾一时的杨复恭,李晔精心布局,暗中拉拢其养子杨守立。
在一个阴云密布的午后,李晔在御书房内召见了杨守立,目光深邃,语气凝重地赐予他国姓,并宣布其改名为李顺节。
这一突如其来的恩宠让李顺节心中五味杂陈,他深知这背后所承载的重量与期望。
随后,李晔更是毫不犹豫地委以李顺节掌握禁军的重任,这一决定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巨石,瞬间激起了层层波澜。禁军将领们纷纷侧目,议论纷纷,而李顺节则面沉如水,眼神中闪烁着坚定与决绝。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李顺节如履薄冰,他暗中搜集杨复恭的不法行为,每一条证据都如同锋利的刀刃,直指杨复恭的要害。
终于,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李顺节将搜集到的罪证呈报给了李晔。李晔接过罪证,手微微颤抖,眼中闪过一丝狠厉。他当即决定将杨复恭的罪名公布于众,并撤去了他神策军中尉的职位,派遣他到凤翔监军。
然而,杨复恭岂是易于摆布之辈?他得知消息后,脸色铁青,嘴角勾起一抹冷笑,当场拒绝委派,并以告病为由辞官。李晔见状,心中冷笑连连,他早已料到杨复恭会有此一举。
于是,李晔当即下令,剥夺杨复恭一切官职,仅以大将军职衔令其告老还乡。这一旨意如同晴天霹雳,让杨复恭的脸色瞬间变得惨白。
大顺二年十月,秋风萧瑟,落叶纷飞。李晔终于决定对杨复恭动手,他亲自下令,让李顺节率领禁军前往讨伐。
禁军出征的消息如同野火燎原,迅速在京城内外传开,人们议论纷纷,揣测着这场即将到来的大战。
而杨复恭的养子、玉山营军使杨守信,在得知这一消息后,脸色骤变,眼中闪过一丝惊恐与不安。他深知自己父亲的实力与手段,也明白这场战争将是一场生死较量。他急忙召集亲信,商讨对策,整个玉山营内弥漫着紧张与不安的气息。
李顺节率领的禁军则如同秋风扫落叶般势不可挡,他们一路疾驰,誓要将杨复恭绳之以法。
而杨复恭则不甘示弱,他调集了所有能调动的兵力,准备与李顺节决一死战。一场关乎生死、权力与荣耀的大战,即将在秋风萧瑟中拉开序幕……
杨复恭最终在杨守信的护卫下离开京师,投奔驻守兴元的养子杨守亮,杨复恭逃至兴元不久,便联络各地的义子决意起兵反叛朝廷。
大顺三年(景福元年)凤翔的李茂贞、邠州的王行瑜等人上表请求率本部军马,自费粮草讨伐杨复恭,并提出要求加授李茂贞山南招讨使的职位,李晔没有答复,但李茂贞仍旧按照计划,联合王行瑜,率先发兵进攻兴元。
大顺三年(景福元年)十一月,兴元城破。
大顺三年(景福元年)十二月,杨守亮、杨复恭等人欲投奔河东李克用,于途中遭遇华州兵,最终被斩杀。杨复恭失势后,李顺节在宫中恃宠而乱。
最终,在李晔授意下,两军中尉刘景宜、西门军遂将李顺节斩杀于宫中。
景福二年七月,夏日炎炎,长安城内热浪滚滚,空气中弥漫着一股不祥的气息。李晔,这位年轻的帝王,面色凝重地坐在龙椅上,手中紧握着那份刚刚拟定的诏书。他任命李茂贞为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的旨意,如同一块巨石投入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波澜。与此同时,另一道诏书悄然颁布,宰相徐彦若将接替李茂贞的原职,成为凤翔节度使,这一人事变动无疑在朝野上下引发了轩然大波。
李茂贞得知消息后,脸色铁青,眼中闪烁着不甘与愤怒。他深知自己被调离凤翔,意味着权力的削弱和地位的动摇。
于是,他开始大肆诋毁朝政,散布流言蜚语,一时间,朝廷内外人心惶惶,谣言四起。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李晔的眼中闪过一抹决绝。他深知,唯有以雷霆手段方能平息这场风波。
于是,他毅然决定起兵讨伐李茂贞,以维护皇权的威严。他迅速颁布诏令,任命覃王为京西招讨使,这位年轻的亲王,英姿勃发,领命后即刻调集兵马,誓师出征。
而神策大将军李鐬,则担任招讨副使,以其丰富的作战经验和卓越的军事才能,成为覃王麾下不可或缺的得力助手。
时光匆匆,转眼间已至景福二年九月。
秋风萧瑟,落叶纷飞,覃王率领着五十四路大军,浩浩荡荡地向着岐阳进发。大军所过之处,旌旗蔽日,战鼓雷动,士气如虹。他们屯驻于兴平,整装待发,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将战火燃遍整个关中。
而李茂贞,亦不甘示弱。他迅速集结兵马,屯驻于盭厔,与唐军遥遥相对。两军对峙,剑拔弩张,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终于,在一个阴云密布的清晨,李茂贞按捺不住,率先发起了进攻。他亲率精兵,如猛虎下山般冲向唐军阵地。
然而,令所有人震惊的是,唐军竟不战而溃,如同多米诺骨牌般纷纷倒下,战场上一片混乱。李茂贞见状,心中大喜,乘胜追击,直逼京师而来。
此时的长安城,已然笼罩在一片阴霾之下。
百姓们惊慌失措,纷纷关门闭户,祈祷这场灾难能够早日过去。
而李晔,则站在城楼上,目光如炬,凝视着远方那滚滚而来的烟尘,心中暗自发誓,无论付出多大的代价,也定要保卫这片祖宗基业,不让其落入奸臣之手。
九月十九日,李晔驾临安福门,将观军容使西门君遂、内枢密使李周潼斩首,派中使向李茂贞颁赐诏书,令他收兵。
李茂贞陈军临皋驿,列举宰相杜让能的罪行,要求将他处死。李晔将杜让能贬职为雷州司户,后赐其自尽,其弟户部侍郎杜弘徽也受株连被赐死。
此后,李晔不得不同意李茂贞此前的要求,任命他为凤翔节度使兼山南西道节度使,守中书令,并晋封为秦王,其亲信部下也得到丰厚封赏。朝政实际上被李茂贞等人把持,同时在年底李晔改景福为乾宁。
歧途希望未来乾坤安宁,大唐盛世!
时光匆匆而过,转眼间两年过去已是乾宁三年六月的酷暑时节,天空如同被烈火炙烤般赤红一片。
李茂贞,这位野心勃勃的军阀,终于按捺不住内心的躁动,率领着铁骑如潮水般汹涌而来,直指京畿地区。
那日,阳光毒辣,禁军们汗流浃背,士气低落。面对李茂贞如狼似虎的凤翔兵,他们仿佛被抽去了魂魄,一触即溃,毫无还手之力。凤翔兵士气大振,喊着震天的口号,乘胜追击,如入无人之境,京师的大门眼看就要被轰然撞开。
与此同时,李克用正与朱温在另一片战场上进行着你死我活的缠斗。刀光剑影,血肉横飞,两人的恩怨情仇在这残酷的战场上演绎得淋漓尽致。
然而,即便李克用有心救驾,却也分身乏术,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京师陷入危机。
李晔,这位风雨飘摇中的帝王,脸色苍白如纸,眼中满是绝望与无奈。他深知,此时此地,唯有逃亡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带着一行残兵败将,慌不择路地逃出了京师,一路向北,直奔渭北而去。
渭北的风,带着一丝凉意,却无法吹散李晔心头的阴霾。就在这时,韩建派出的儿子带着一支精兵前来接应。
那少年英姿勃发,眼神坚定,仿佛黑暗中的一缕曙光,给李晔带来了些许安慰。他请奏道:“陛下,华州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臣愿护送陛下前往避难。”
李晔望着眼前这位年轻的将领,心中五味杂陈。他知道,自己已经没有退路,只能接受这最后的庇护。
于是,他缓缓地点了点头,眼中闪过一丝决绝。一行人随即掉转马头,向着华州的方向疾驰而去。
一路上,险象环生。李晔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生怕被李茂贞的追兵追上。
然而,韩建的儿子却显得异常冷静,他指挥若定,带着精兵一次次击退了追兵的骚扰。每一次交锋,都是生死一线的较量,紧张得令人窒息。
终于,在经历了无数个惊心动魄的瞬间后,他们抵达了华州的城门。李晔望着那坚实的城墙和巍峨的城楼,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感慨。他知道,自己虽然暂时摆脱了危机,但未来的路还很长,很艰难。
然而,在这一刻,他只能默默地祈祷,希望上天能够赐予他力量,让他度过这场前所未有的劫难。
李晔在流亡华州期间,李晔整顿朝政,将宰相崔胤驱逐,任命陆扆担任宰相。
由于韩建的存在,宰相们不敢自行处理政务,李晔只得下令韩建主持朝政。
但韩建推辞,此事最终作罢。
但韩建还是依靠权势谋求私欲,一方面,他向各地节度使发布文告,令他们将贡赋运往华州。
另一方面,他威逼李晔废除亲王典兵制度,并强行解除李晔的武装。
同时,为宽慰李晔,韩建奏请将德王李祐立为太子,并改名为李裕。
此后,韩建为彻底消灭李晔的宗室势力,还与枢密使刘季述假传圣旨发兵包围十六王宅邸,并将通王、沂王、睦王、济王、韶王、彭王、韩王、覃王、延王、丹王等十一人以谋逆罪名斩杀,其余王被贬逐出朝。
而宰相崔胤在被驱逐后,投奔朱温,并建议朱温建造洛阳宫阙,将李晔迎至东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