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幻侠小说 > 寒窑仙赋 > 第454章 奉朝篇:朱温篡唐建梁
换源:


       ——书接上回——

朱温于是奏请李晔迁都洛阳,并声称将率万余军士护送他。韩建听闻,建议李晔重新启用崔胤为相。

乾宁五年正月,寒风凛冽,长安城内一片肃杀之气。

李晔,这位曾意气风发的帝王,此刻却面色铁青,被逼至大殿一隅,不得不宣读那份沉重的罪己诏。

诏书字字如刀,句句割心,每一声宣读都仿佛是大唐王朝衰落的一声叹息。群臣或低头不语,或面露不忍,但无人敢于出言阻止这场权力的游戏。

李茂贞的名字,在诏书中被恢复,官爵也随之而复,仿佛是对过往叛逆的一种讽刺性宽恕。同时,一道道撤军的命令如雪片般飞往各地,那些本欲为国除奸的讨伐之师,只能无奈收兵,凤翔的阴霾依旧笼罩在长安上空。

时间如流水,转眼间已是乾宁五年八月二十五日,这天,京城内外张灯结彩,似乎要驱散长久以来的阴霾。

李晔,这位历经磨难的帝王,终于踏上了回京的路途。车队蜿蜒数里,旌旗招展,却难掩其中的疲惫与谨慎。沿途百姓或跪拜,或观望,眼中既有对帝王的期盼,也有对未来的不确定。

当李晔踏入皇宫的那一刻,他缓缓宣布大赦天下,并改元‘光化’,希望以此象征新的开始,然而,宫墙之内,暗流涌动,

回到京城的日子并不平静,李晔与宰相崔胤密谋于深宫之中,烛光摇曳,映照出两人坚毅而决绝的面庞。他们深知,要振兴大唐,必须铲除朝中宦官这一毒瘤。

宋道弼等人的名字,在密谋中被一次次提及,每一次提及都伴随着一股寒意。南衙与北司的矛盾,如同冬日里的寒冰,日益增厚,双方各自为营,暗中与藩镇勾结,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悄然展开。

崔胤,这位权倾一时的宰相,与朱温的私交更是成为了这场权力斗争的关键。

夜深人静之时,崔胤常秘密派遣心腹前往朱温营地,两人或书信往来,或深夜密谈,每一次交流都似乎在为即将到来的风暴积蓄力量。

而这一切,都在暗中进行,如同暗夜中的狼烟,虽未点燃,却已让人嗅到了战争的气息。

另一边,归义军的张承奉不甘坐守瓜沙,想用武力恢复归义军兴盛时的旧疆,建立了“西汉金山国“,自称至文神武天子。

时光又匆匆过去了两年,到了光化三年元月,李晔将崔胤外调为清海节度使,出镇广~州。

在朱温的要求下,李晔不得已将已经抵达湖南的崔胤召回。此后,崔胤继续在朱温的支持下专擅朝政,宦官们则伺机废除李晔,扶立太子上位。

光化三年十一月七日,李晔在禁苑打猎,不仅喝得大醉,还处死了数名近侍、侍女。

光化三年十一月八日,李晔没有按时起床,引起官员不安。

光化三年十一月十一日,夜色如墨,寒风凛冽,宫墙之内却暗流涌动。宦官刘季述等人趁着月黑风高,悄然带领一队精兵,悄无声息地穿过了重重守卫,直逼皇宫核心。

他们的步伐急促而坚定,每一步都似乎踏在了命运的鼓点上,紧张的气氛几乎凝固了周围的空气。

刘季述手持伪造的诏书,面色阴沉,眼中闪烁着不容置疑的光芒。他高声宣布,声称朝中外官对皇帝李晔的种种行为已积怨已久,如今群情激愤,强力要求李晔退位以安天下。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宫中的侍卫和侍从们措手不及,一时之间,整个皇宫陷入了一片混乱与惶恐之中。

李晔闻讯赶来,只见眼前剑拔弩张,刘季述等人气势汹汹,他心中虽怒火中烧,却也深知此时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面对这突如其来的政变,李晔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无奈与绝望,他深知自己的力量在此刻是如此渺小,无力反抗之下,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沦为这些宦官的阶下囚。

刘季述等人得逞后,立刻假传懿旨,宣布皇太子即位,并尊李晔为太上皇。这一消息迅速传遍朝野,朝堂之上顿时哗然一片,大臣们面面相觑,中央和地方各势力更是举棋不定,整个国家似乎在一夜之间陷入了动荡不安的漩涡之中。

与此同时,宰相崔胤等人并未坐视不理。他们深知这场政变对国家未来的影响,于是暗中联络各方势力,秘密策划反击。

经过一系列紧张激烈的谋划与部署,政变者的行踪终于被一一摸清。

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崔胤等人果断出击,将刘季述等人一网打尽。

随着政变者的捉捕归案,一场血雨腥风的清洗也随之展开。

刘季述等人及其家族成员被满门抄斩,宫中的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血腥味,仿佛是对这场权力斗争最残酷的见证。

最终,李晔得以复位,他坐在龙椅上,望着眼前的一切,心中五味杂陈。

为了表彰崔胤等人的功绩,他大行封赏,整个朝廷上下一片欢腾,仿佛是在庆祝一场胜利的到来,同时改年号为‘天复’

然而,在这场权力更迭的背后,却隐藏着无数人的悲欢离合与生死较量,让人不禁感叹历史的残酷与无情。

天复元年二月,京城风云变幻,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山雨欲来的紧张气息。

崔胤等人,目光锐利如鹰,瞅准了时机,悄然上书,意图一举解除那些权势滔天的宦官手中的兵权,将禁军的指挥权牢牢攥在自己手中。

然而,朝堂之上,暗流涌动,他们的计划并未如愿以偿,如同一颗投入深海的石子,只激起片刻涟漪便归于沉寂。

与此同时,在推翻政变的三位功臣~~李继昭、李继诲、李彦弼的坚定支持下,韩全诲与张彦弘这两位权谋高手,分别坐上了神策军左、右中尉的高位,他们眼神冷冽,仿佛能洞察人心最深处的秘密。

而袁易简与周敬容,则是凭借着过人的智谋与手腕,成为了枢密使,四人联手,朝堂之上,一时之间,无人能敌。

就在京城局势动荡不安之际,远离尘嚣的龙虎山下,一位身着青衫,背负长剑的青年缓缓步入。他便是游历天下,历经风雨,终于决定回归师门,拜见师父与师兄的许负。

一身女子道袍的许负的步伐稳健,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淡然与坚定。

一日,许负在山间小道上偶遇一名衣衫褴褛,面容憔悴的少年,正被一群恶霸欺凌。那少年虽身处绝境,但眼中却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许负心中一动,身形一闪,便已出现在恶霸们面前,长剑出鞘,寒光一闪,恶霸们纷纷倒地哀嚎。他救下少年,询问其姓名,得知少年名叫严浩,孤苦无依,流落至此。

许负望着严浩那双坚毅的眼睛,仿佛看到了自己年轻时的影子,心中涌起一股莫名的亲切感。

许负当即决定,将严浩收为徒弟,传授其武艺与政学。

从那一刻起,许负便开始了对严浩严格的教导都倾囊相授,毫不保留。

在紧张激烈的训练中,严浩逐渐展现出惊人的天赋与毅力,许负,则如同一位严师慈父,既严格要求,又悉心关怀,两人的师徒情谊在日复一日的相处中日益深厚。

天复元年三月,崔胤拉拢李茂贞,打压朝中的宦官势力,在崔胤的建议下,李晔为在唐文宗大和九年中甘露事变中被害的官员进行平反。

随后,崔胤又计划取消酒类专卖,但失败。崔胤的一系列行动引起朝中内部动荡。

天复元年十月,秋风萧瑟,寒霜遍地,朱温率领着铁骑洪流,如一股不可阻挡的飓风,迅猛挺进关中。

大军所过之处,尘土飞扬,战鼓雷动,百姓惊慌失措,四散奔逃,整个大地似乎都在颤抖。

宦官们眼见局势危急,竟丧心病狂地劫持了唐昭宗李晔,趁着夜色朦胧,逃往了凤翔。

李晔被强行裹挟,心中悲愤交加,望着渐行渐远的京城,眼中满是无奈与绝望。在一座偏僻的驿站中,他瞅准时机,趁守卫松懈,毅然决定再次出逃。

夜色如墨,他孤身一人,在荒野中踉跄前行,每一步都踏出了对自由的渴望。

正当李晔心力交瘁,几乎要放弃之时,一支精锐骑兵如天降神兵,为首一员大将,正是李茂贞。他率领着忠诚的部众,疾驰而来,迎驾之心昭然若揭。

李晔见状,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两行热泪不禁滑落脸颊。在李茂贞的护送下,李晔终于离开了那个充满阴谋与背叛的地方,踏上了前往安全之地的征程。

然而,京城之内,却是一片混乱。李晔离京后,那些平日里养尊处优的官员们,大多选择了留下,不敢轻易跟随。

一时间,“京师无天子,行在无宰相”的局面悄然形成。这些官员们面面相觑,心中充满了惶恐与不安。他们深知,失去了天子的庇护,自己的地位将岌岌可危。于是,他们开始四处奔走,寻求新的靠山。

朱温,这个野心勃勃的枭雄,自然成了他们的首选。一封封密信如雪花般飞往朱温的营地,字里行间充满了谄媚与乞求。

朱温坐在大帐之中,看着这些官员们的来信,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他知道,这些官员的投诚,将是他进一步掌控朝局、实现霸业的绝佳机会。

天复元年十一月,随着寒风渐起,朱温终于下定了决心。他一声令下,大军如脱缰野马,汹涌澎湃地向着凤翔进发。

战旗猎猎作响,兵器碰撞之声不绝于耳,整个天地都仿佛被这股战争的洪流所吞噬。一场关乎唐朝命运的决战,即将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拉开序幕。

天复二年正月,寒风凛冽,战云密布。

李茂贞,这位昔日的枭雄,此刻却眉头紧锁,不得不向宿敌李克用发出求援的呼声。然而,命运似乎并不站在他这一边,李克用的援军在一片喊杀声中,被朱温的精锐部队击得溃不成军,败退而去。

消息如寒风般迅速传遍凤翔城,李茂贞的脸色愈发阴沉。

与此同时,李晔,这位风雨飘摇中的帝王,也试图以自己的微薄之力平息这场纷争。他亲自修书一封,言辞恳切地劝朱温与李茂贞握手言和,并为了表示诚意,甚至赐朱温以李姓,希望以此拉近彼此的距离。

然而,朱温的野心早已膨胀得无法遏制,他冷冷一笑,将李晔的信使拒之门外。李茂贞见状,心中最后的一丝希望也破灭了。他深知,如今只能依靠自己,孤注一掷地对抗朱温这头凶猛的野兽。

然而,朱温并未给他喘息的机会,为了攻破这座坚固的城池,他精心策划了一场阴谋。一日,朱温派使者前来,假意提出和谈,言辞中充满了诱惑和欺骗。

李茂贞虽心存疑虑,但在绝望之中仍抱有一丝侥幸,决定出城一探究竟。谁料,这竟是朱温设下的圈套。

刚一出城,伏兵四起,箭如雨下,李茂贞拼死突围,才侥幸逃回城内。

朱温并未就此罢休,他下令大军在凤翔城外大挖战壕,宽深数丈,宛如一条巨大的鸿沟,将凤翔与外界彻底隔绝。

城内军民人心惶惶,粮食储备日渐枯竭。

李晔,这位曾经高高在上的帝王,此刻也不得不放下身段,忍受着饥饿的煎熬。他拿出自己仅有的衣物,一件件地典当出去,只为换取一些豆子、小麦等粮食,以维系城中军民的生命线。

夜幕降临,凤翔城内火光点点,人们围坐在火堆旁,分食着那少得可怜的粮食。

空气中弥漫着绝望与恐惧的气息,但每个人的眼中都闪烁着不屈的光芒。

天复三年正月,李茂贞打开城门,李晔在朱温的陪同下,于二十七日再度回到长安,改‘天复’为‘天祐’。

回京之后,朱温和崔胤便继续联合起来,大力剥夺宦官权力,任人唯亲,诛杀异己。李晔虽为皇帝,实为傀儡。而朱温在消灭李茂贞,吞并关中后,权势日渐强大。

崔胤于是与李晔谋划招募新的士兵,护送李晔抵达荆襄,以摆脱朱温的控制。但计划还没有实施,就在天祐元年,朱温便以崔胤乱政为由将其贬官监禁,并最终处死。

因为已经建立二百八十三年三个月的大唐王朝,迎来历史上最耻辱的一场战争!

两个无赖出身的军阀,为争夺江山社稷,不惜兵戎相见,唐朝的皇帝居然成为这场战争的战利品!

话说黄巢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彻底动摇了唐朝的统治秩序,全国各地陷入藩镇混战的局面,朝廷能够控制的地区,大概只剩下长安城附近。即便如此,唐朝内部依然存在着严重矛盾,宦官与朝臣的斗争达到白热化。

唐昭宗虽然有中兴大唐的理想,但却无力回天。

宦官刘季述发动政变,废唐昭宗为太上皇,崔胤拥立唐昭宗复辟,准备彻底除掉宦官集团,于是他与宣武军节度使朱温结交,想依靠朱温的力量除掉宦官。

宦官集团也有靠山,他就凤翔陇右节度使李茂贞!

朱温与李茂贞各怀鬼胎,他们都想把皇帝掌控在自己手中,朱温先后攻破多座城池,就连李茂贞的养子、堂弟都率兵投降。

朱温军队长期围困凤翔城,城内的粮食供给出现严重问题,连唐昭宗的饮食都出现问题。

这时候战场出现了滑稽的一幕,朱温的军队骂守军是“劫天子贼”,李茂贞的守军骂围城部队是“夺天子贼”。

最后李茂贞实在无法坚持,李茂贞将宦官斩杀,然后把唐昭宗“送给”朱温,这就是唐朝历史上的凤翔之战!

经过这场战争,朱温将唐昭宗控制在手中,实力得到壮大,奠定了五代初年的政治格局,也决定了唐朝最后的命运,而李茂贞则元气大伤,再也无法争夺江山,甚至后来都不敢称帝。

到了天祐元年,在朱温强逼下,李晔与京城百姓迁都洛阳,因洛阳宫室暂未建成而滞留陕州,李晔于是向王建、李克用、杨行密等人求救,但未得援兵,百般拖延下,只能动身,其亲信侍从也全部被朱温秘密诛杀,调换成朱温的眼线。

天祐元年六月,李茂贞、王建等诸侯豪杰,心怀不轨,誓师联合,共讨权臣朱温。

朱温闻讯,面色阴沉如水,一边紧急调兵遣将,布下铁壁铜墙以迎战来犯之敌,一边暗度陈仓,密谋惊天大计~~杀掉唐昭宗李晔,另立新君,以幼主为傀儡,牢牢掌控大唐命脉。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