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我的自媒体 > 第二十章 新浪博客里的墨迹风采
换源:


       与新浪博客告别,不是我的本意,珍藏过去的文学足迹。

——题记

2013年的初秋,我坐在大学图书馆靠窗的位置,指尖划过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屏幕上“新浪博客”的注册页面在阳光下泛着柔和的光。那时QQ账号1406552972刚被冻结不久,我总在夜里翻着从前整理的红色故事文档发呆,直到有天学姐拍着我的肩膀说:“不如把那些文字搬到博客上,换个地方继续写下去。”就这样,一个名叫“墨色年华”的博客,成了我青春里又一个藏满心事的角落。

注册博客那天,我特意选了一首海子的诗当签名档:“要有最朴素的生活和最遥远的梦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冻,山高水远,路远马亡。”头像用了自己在文具店淘来的一枚墨色印章,刻着“文以载道”四个字,蘸着朱砂在白纸上盖好,用手机拍下上传时,指尖还沾着淡淡的印泥香。那时的新浪博客像个热闹的文字集市,有人分享旅行见闻,有人书写人生感悟,而我,只想在这里种下属于自己的“红色文字田”。

最初的博客更新得很慢,每周只有一两篇。我把高中时写的红色故事重新修改润色,从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烈,到刘胡兰面对铡刀的不屈,每一个字都反复斟酌,生怕辜负了先烈的事迹。有次写《赵一曼的遗书》,我翻遍了学校图书馆里所有关于东北抗联的资料,看着赵一曼在狱中写给儿子的信:“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眼泪落在键盘上,晕开了屏幕上的文字,那天我写了整整三个小时,直到图书馆闭馆的铃声响起,才恋恋不舍地关掉电脑。

博客渐渐有了读者。第一个给我留言的是位网名叫“老槐树”的网友,他说:“年轻人能静下心来写红色故事,不容易。我父亲也是老兵,看你的文章,就像看到了当年的他。”那段时间,“老槐树”几乎每条博文都会留言,有时是补充历史细节,有时是分享自己的经历——他说父亲当年在朝鲜战场上,冬天没有棉鞋,就用破布裹着脚行军,却从来没喊过一声苦。我把这些留言一一整理在文档里,像珍藏宝贝一样,每次翻看都觉得心里暖暖的。

后来,我开始在博客上写更多元的内容。除了红色故事,还会记录大学的生活片段:清晨在操场边背书时看到的日出,傍晚和同学在食堂分享的一碗热汤,甚至是考试前的焦虑与不安。有次写《图书馆的灯光》,我描述了深夜里图书馆里依然亮着的灯,有备考的学长学姐,有查阅资料的老师,还有像我一样在文字里寻找力量的人。没想到这篇小文竟被新浪博客推荐到了首页,那天的访问量一下子涨了好几千,留言区里满是“看得我想起了自己的大学时光”“原来平凡的日子里也有这么多温暖”的评论,我握着手机,激动得差点跳起来。

博客成了我与世界对话的窗口。有位在偏远山区支教的老师给我发私信,说她把我的红色故事读给学生听,孩子们听完后,都睁着大眼睛问“革命先烈真的这么勇敢吗”,她希望我能多写一些适合孩子读的故事。我立刻答应下来,开始创作短篇红色童话,把小英雄雨来、小兵张嘎的故事改编得更生动有趣,还配上自己画的简笔画。那位老师收到文章后,发来孩子们围着她听故事的照片,照片里的孩子笑得格外灿烂,我看着照片,忽然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比想象中更有意义。

我在博客里记录了很多“第一次”:第一次参加红色主题征文比赛获奖,第一次去革命老区采访老兵,第一次收到读者寄来的手写书信。有位读者寄了一本泛黄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扉页上写着:“希望你像保尔一样,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对理想的追求。”这本书我至今还放在书架上,每次看到扉页上的字迹,就想起新浪博客里那些素未谋面却温暖的人。

日子一天天过去,博客里的文章越来越多,从最初的几篇,到后来的几百篇,每一篇都像我的孩子,承载着我的青春与成长。我会在周末的午后,泡一杯热茶,翻看从前的博文,看着自己从青涩的文字,慢慢变得成熟;看着留言区里的读者从陌生到熟悉,甚至有人因为我的文章成为了朋友。那时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会一直继续,新浪博客会像一棵大树,永远为我遮风挡雨。

可变化来得猝不及防。2021年的夏天,我像往常一样打开新浪博客,却看到了一则公告:“因业务调整,新浪博客将于2022年3月停止服务。”我反复刷新页面,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直到公告上的每一个字都清晰地印在脑海里,才不得不接受这个事实。那天我坐在电脑前,翻着博客里的文章,从第一篇到最后一篇,从“老槐树”的第一条留言到读者寄来的书信照片,眼泪不知不觉流了下来。

我开始忙着备份博客里的内容。几百篇文章,每一篇都要复制粘贴到文档里,每一张图片都要仔细保存。有时复制到深夜,眼睛酸涩得厉害,就滴几滴眼药水继续。有次翻到《图书馆的灯光》那篇博文,看到下面有位读者的留言:“我现在也在图书馆备考,看到你的文章,觉得更有力量了。”想起当年看到这条留言时的激动,心里一阵酸涩——那些曾经的温暖与感动,就要随着博客的关闭,渐渐被淹没在互联网的浪潮里了。

备份完成的那天,我写了最后一篇博文,标题是《再见,我的墨色年华》。我在文章里写道:“这里藏着我的青春,我的信仰,我的感动。虽然要和你告别,但我会带着这些回忆,继续写下去。”发布之后,我坐在电脑前,看着留言区里读者的不舍:“以后去哪里看你的文章呀”“一定要继续写下去,我们还会跟着你”,心里既难过又温暖。

2022年3月的那天,我特意打开新浪博客,看着页面上“服务已停止”的提示,轻轻关掉了电脑。窗外的阳光正好,落在书架上那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上,扉页上的字迹依然清晰。我知道,新浪博客虽然关闭了,但那些留在博客里的墨迹风采,那些藏在文字里的温暖与感动,那些关于青春与信仰的回忆,永远不会消失。

现在,我依然保持着写作的习惯,只是换了新的平台。每次写下新的文字,我都会想起新浪博客里的日子,想起“老槐树”的留言,想起支教老师发来的照片,想起那些素未谋面却一直支持我的读者。我知道,是新浪博客里的那些墨迹风采,让我成为了更好的自己,也让我明白,只要心中有热爱,有信仰,无论在哪个平台,都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精彩。

偶尔整理旧文档时,我还会打开备份的博客文章,看着那些熟悉的文字,仿佛又回到了2013年的初秋,回到了大学图书馆靠窗的位置,回到了那个在新浪博客里认真书写的自己。那些留在博客里的墨迹风采,就像一颗永不褪色的珍珠,藏在我的记忆里,陪着我一步步走向更远的地方。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我都不会忘记,新浪博客里的那些日子,那些文字,那些感动,曾是我青春里最珍贵的宝藏。题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