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我的自媒体 > 第二十二章 网络才情:我和江山文学网的缘
换源:


       “指尖敲出的文字,在网络世界里流转;心尖涌动的才情,因江山文学网而绽放。”

——题记

在自媒体的版图里,除了那些喧嚣热闹的大众平台,总有些角落藏着纯粹的文字微光。江山文学网,于我而言,便是这样一处所在。它不像商业平台那般追逐流量,却以沉静的姿态,收纳着无数网络写作者的才情与梦想。我与它的缘分,恰似一场不期而遇的雨,落在干涸的心田,催生出一片文字的绿荫。

初遇:在文字的密林里寻到路标

结识江山文学网,是在我自媒体之路刚起步的年月。那时的我,一边在博客上记录乡土琐事,一边在各类平台摸索着文学创作的方向,却总觉得像在无边的旷野里独行——写出的文字散落在各处,鲜少能遇到真正懂行的评点,更难找到同频的创作者。

一个秋夜,我在搜索乡土文学期刊时,无意间点进了江山文学网的页面。没有花哨的弹窗,没有夺目的广告,首页上整齐排列着散文、诗歌、小说的栏目,每篇文章标题旁都标注着作者与“编者按”的字样。我随手点开一篇题为《黄河滩上的打渔人》的散文,文字质朴得像滩涂里的泥,却带着河水的腥甜与力量。更让我心动的是文末的编者按,编辑用百余字点出了文章的妙处:“作者以‘打渔’为线,串起三代人与黄河的羁绊,细节如网眼般细密,情感却如河水般汹涌——这正是乡土写作最珍贵的‘根’。”

这般精准的点评,在当时的网络平台上并不多见。我顺着链接浏览下去,发现这里的文章无论篇幅长短,都附有编者按;论坛里,作者们讨论的不是“如何涨粉”,而是“方言入文是否影响表达”“细节描写如何避免冗余”。那一刻,我仿佛在喧闹的集市里找到了一间安静的书斋。

注册账号的过程简单得很,没有复杂的认证,只需填写笔名与一句“对文学的理解”。我写下“用文字为乡土画像”,点击提交时,指尖竟有些发颤。当天夜里,我将自己那篇反复修改过的《老槐树下的茶摊》发了上去,忐忑地等待着回应。

相知:编者按里的温度与锋芒

三天后,手机收到了江山文学网的邮件提醒:“您的作品《老槐树下的茶摊》已通过审核,发布于‘乡土文学’栏目。”我点开页面,文章标题下方,编者按的字样格外醒目:“茶摊是乡村的信息站,也是人情的温度计。作者捕捉到‘三爷爷用粗瓷碗分茶’‘过路客用故事抵茶钱’等细节,让一个普通茶摊成了乡村伦理的缩影。若能再添几笔茶摊在时代变迁中的变化,或更见深度。”

短短几行字,像一把温柔的凿子,既肯定了我用心打磨的细节,又轻轻指出了可以深入的方向。这比单纯的“写得好”更让我振奋——终于有人不仅读了我的文字,更看懂了文字背后的野心。

我顺着编者的建议,补充了茶摊从“凭赊账记账”到“扫码付款”的变化,特意描写了三爷爷第一次对着手机二维码发愣的模样。修改后的文章被编辑置顶,论坛里竟有了十几条讨论。有人说“那个发愣的细节,让我想起了我爹学用智能手机的样子”,有人则建议“可以写写老茶客对扫码付款的抵触,更显人情与时代的碰撞”。这些来自素未谋面的写作者的建议,带着泥土的实在气,比任何流量数据都让我踏实。

从那以后,我成了江山文学网的常客。每周发一篇稿,成了雷打不动的习惯。有时是描写黄河岸边春播的诗歌,有时是记录乡村匠人故事的散文。每篇稿子发出,最期待的便是编者按——不同的编辑风格各异,有的擅长从结构上剖析,有的偏爱捕捉情感的褶皱,有的则像邻家兄长般直言“这里的比喻稍显刻意”。这些文字像一面镜子,照出我写作里的短板,也映出那些被我忽略的闪光点。

记得有一次,我写了篇关于乡村庙会的小说,里面用了大量方言土语,自己觉得“够味儿”,却被编辑在按语里提醒:“方言是乡土文学的盐,但放多了会涩。不妨在关键处用方言,再以白描补充语境,让外地读者也能品出滋味。”我起初有些不服气,觉得这是“丢了乡土的魂”,但试着修改后,发现文章果然流畅了许多,论坛里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原来,真正的乡土写作,不是画地为牢,而是让乡土的美被更多人看见。

相伴:在“江山”里找到同路人

在江山文学网待得久了,渐渐发现这里藏着许多“扫地僧”般的写作者。有退休教师,用二十年时间写家乡的村史,连载在“长篇小说”栏目;有打工青年,在工棚的灯下写诗歌,字里满是对土地的思念;还有像我一样的自媒体人,在这里打磨稿子,再分享到其他平台。我们素未谋面,却因文字在论坛里熟络起来,成了彼此口中的“文友”。

网站有个“创作交流”板块,每周会有编辑主持线上研讨会。我第一次参加时,讨论的主题是“乡土文学如何避免‘猎奇化’”。有位叫“老河”的作者说:“现在有些写乡村的,总盯着‘穷’‘苦’‘怪’,好像不写这些就不够‘乡土’。可我们的乡村,有春播时的希望,有秋收时的热闹,这些才是常态啊。”这话像块石头砸在我心上——我想起自己之前的稿子,确实总忍不住放大乡村的苦难,仿佛只有这样才能打动读者。

那天的讨论持续了三个小时,大家从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聊到当下的乡村变迁,从“如何写活一个乡村老人”谈到“网络时代乡土文学的传播”。末了,主持人说:“江山之所以叫‘江山’,是因为我们相信,文字里有山河,有众生。写乡土,既要贴着土地走,也要带着土地望。”这句话,我记在了笔记本的第一页。

后来,我和几位常交流的文友组建了“黄河笔会”小组,在网站上开设了专栏,专门发表与黄河文化相关的作品。我们分工合作,有人深入黄河滩区采风,有人整理民间故事,我则负责将这些素材写成散文。有一次,我们写了组“黄河岸边的老手艺”系列,从造船的木匠到织网的渔家女,每篇文章后都附上采访时的照片和录音链接。专栏推出后,不仅在网站上引起关注,还有地方文化馆联系我们,希望将这些故事编成乡土教材——原来,网络上的文字,真的能顺着网线,落到真实的土地上。

相守:网络才情的根系所在

随着自媒体行业的爆发,越来越多的平台涌到面前,有人劝我:“江山流量小,不如把稿子发去那些能变现的平台。”我试过在其他平台发稿,确实能收到更多点赞和打赏,但总觉得少了些什么。直到有一次,我在江山发了篇关于乡村空心化的散文,编辑在按语里写道:“作者的焦虑里,藏着对故土的深情。但或许可以换个角度:空心化的乡村里,那些坚守的老人、返乡的青年,不正是新的希望吗?”

这句点拨,让我突然明白自己留恋的是什么——是这里的编辑和文友,从不把文字当作“流量商品”,而是当作“有生命的种子”。他们会为一个比喻是否贴切争论半天,会为一个细节的真实性跑去查证,会在你写得浮躁时轻轻提醒“慢下来,让文字站稳脚跟”。这种对文学的敬畏与认真,恰是网络时代最珍贵的养分。

如今,我的自媒体账号早已覆盖多个平台,但江山文学网始终是我的“后花园”。每次写完稿子,总会先在这里发出来,等着编辑的按语,看看文友的点评。那些在其他平台收获的流量与关注,像春天的繁花,热闹却易逝;而在江山得到的指点与情谊,像深埋地下的根系,默默滋养着我的写作生命。

前几日,网站举办“十年相守”征文,我写了首小诗,其中两句是:“你说江山是文字的国土/我说,这里是才情的故乡。”发布那天,收到了“老河”的留言:“还记得我们第一次讨论乡土写作吗?你说要让黄河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现在,你做到了。”

是啊,从初遇时的忐忑,到相知后的笃定,再到如今的相守,我与江山文学网的缘分,早已不是简单的“投稿与发表”。它让我明白,网络时代的才情,不该只追逐喧嚣的浪花,更要扎根在真诚交流的土壤里。而那些在屏幕两端敲出的文字、写下的按语、发出的讨论,恰似一条条看不见的河,终将汇入文学的江海。

这缘分,始于文字,忠于初心,归于热爱。在自媒体的漫漫长路上,能有这样一处安放才情的“江山”,何其幸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