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
在中医理论中,“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这一说法,它体现了中医对疾病传变规律及证候特点的深刻认识。
首先,我们来逐一解析这三种阳明病的含义:
1.太阳阳明:这里的“太阳”与“阳明”并非指单一的经络或脏腑,而是从病邪传变的角度来说。太阳病本为表证,若治疗不当,或病人体质特殊,表邪不解,内传阳明,形成太阳阳明病。其特点是既有太阳病的部分症状(如恶寒、头痛等),又迅速出现阳明病的特征(如高热、口渴、便秘等)。这种传变往往提示病情较重,病邪较为迅猛。
2.正阳阳明:正阳阳明病,又称本经自病,是指病邪直接侵犯阳明经或阳明腑,不经过太阳等其他经的传变。这类病人往往一开始就表现出阳明病的典型症状,如高热、大汗、口渴欲饮、脉洪大等。正阳阳明病的发生,多与病人平素阳明胃火旺盛,或饮食不节,肠胃积热有关。
3.少阳阳明:少阳病本为半表半里证,若治疗不当,病邪可从少阳传入阳明,形成少阳阳明病。其特点是少阳病的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与阳明病的高热、口渴等症状并存。这种传变往往提示病邪已离开半表半里,进入阳明里热阶段,但仍有少阳余邪未清。
综上所述,太阳阳明、正阳阳明、少阳阳明,是从病邪传变角度对阳明病进行的分类。它们反映了中医对疾病动态变化过程的认识,以及根据不同传变路径采取相应的治疗策略的智慧。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准确判断阳明病的类型,对于指导治疗、预后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原文: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
在中医经典对于阳明病的分类与阐述,确实蕴含了深刻的医学智慧。“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正是对阳明病不同分类及其病理特点的精确描述。
我们来看“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这里的“脾约”可以理解为脾的运化功能受到约束,不能正常地输布津液。当太阳病治疗不当,表邪不解而内传阳明时,若病人平素脾胃津液不足,或治疗过程中伤津耗液,就会导致脾的运化功能受限,津液不能上承以润肺胃,下输以滋大肠,从而形成大便干燥、排便困难的阳明病,即所谓的“脾约证”。
“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正阳阳明病,又称本经自病,是指病邪直接侵犯阳明经或阳明腑,导致阳明胃腑实热壅盛的证候。这里的“胃家实”涵盖了阳明胃腑的实证表现,如高热、大汗、口渴欲饮、脉洪大有力,以及腹胀满、拒按、大便秘结等。正阳阳明病的发生,多与病人平素阳明胃火旺盛,或饮食不节,肠胃积热有关。
“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小便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少阳阳明病是指少阳病治疗不当,病邪从少阳传入阳明所形成的证候。这里的“发汗、利小便已”指的是治疗少阳病时采用了发汗或利小便的方法,虽然这些方法本身可能并无过错,但若病人本身津液不足,或治疗过程中伤津耗液过度,就会导致胃中津液亏虚,形成胃燥、心烦、胃实、大便难的阳明病证。
原文: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太阳病”,通常指的是外感病初期,邪气侵袭人体表层的阶段。若此时治疗不当,比如过度发汗、误用攻下法或过度利小便,就会导致“亡津液”的情况。津液,是中医理论中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重要物质,它滋润着脏腑、经络、肌肉、骨骼等,同时也是汗液、尿液等体液的来源。亡津液,意味着体内津液大量丧失,进而影响到各个脏腑的功能。
当津液大量丧失,胃中就会变得干燥。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腐熟水谷,若胃中干燥,则其腐熟功能受限,食物不能正常消化吸收,进而郁积化热,形成阳明病。阳明病的主要特点是里热炽盛,实证居多,故有“胃家实”之称。
“不更衣”,在古代中医文献中,常用来指代大便不通。当阳明病形成,胃中燥热,津液亏虚,肠道失润,就会导致大便秘结,难以排出,这就是“内实大便难”的表现。此时,患者往往伴有高热、口渴、腹胀满、舌红苔黄燥等阳明实证的症状。
综上所述,阳明病的成因,多是由于太阳病治疗不当,导致津液亡失,胃中干燥,进而转属阳明。其临床表现以大便秘结、高热口渴等里热炽盛症状为主。在治疗上,应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采用清热泻火、滋阴润燥等方法,以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