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24)吴茱萸汤方
换源:


       原文:食谷欲呕,属阳明也,吴茱萸汤主之。得汤反剧者,属上焦也。

食谷后感到恶心欲吐,这通常与阳明胃经有关。阳明胃经是人体十二经脉之一,主要功能是受纳水谷、化生气血。当阳明胃经出现问题时,就可能出现食后欲呕的症状。此时,中医推荐使用吴茱萸汤来治疗。

吴茱萸汤是一种经典的中药方剂,主要由吴茱萸、人参、生姜、大枣等药物组成。它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功效,特别适用于胃寒呕吐、手足厥冷等症状。因此,对于阳明胃经引起的食后欲呕,吴茱萸汤是一个很好的治疗选择。

然而,如果服用吴茱萸汤后症状反而加剧,那么这就提示我们,问题可能并不出在阳明胃经,而是与上焦有关。在中医理论中,上焦主要指的是心肺部位。如果呕吐与心肺功能异常有关,那么单纯调理胃经可能就无法解决问题了。

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进一步诊断,明确呕吐的具体原因,然后才能制定更加针对性的治疗方案。这可能涉及到对心肺功能的全面检查,以及根据检查结果调整治疗策略。

吴茱萸汤方

原文:吴茱萸一升(洗)人参三两生六两姜(切)大枣十二枚(擘)

这组药材配比,其实是出自中医经典方剂。这个方子在《伤寒论》等中医古籍中有着详细的记载和应用。

吴茱萸一升(洗),这里的“一升”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相当于几十克,具体数值因时代和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吴茱萸经过清洗后入药,主要是为了去除杂质和部分毒性,同时保留其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药效。

人参三两,人参在中药中被誉为“百草之王”,具有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等多种功效。三两的用量,在古代也是相对较大的,足以体现其在方剂中的重要地位。

生姜六两(切),这里的生姜经过切片处理,更便于煎煮和药效的释放。生姜在中医中具有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等功效,与吴茱萸相辅相成,共同发挥温中散寒的作用。

大枣十二枚(擘),大枣在中药中常作为调和药性的辅药使用,具有补中益气、养血安神等功效。擘开大枣可以使其药效更好地释放出来,与方剂中的其他药物共同作用。

将这些药材按照一定比例配伍后,煎煮成汤剂服用,就是吴茱萸汤的基本用法。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胃寒呕吐、手足厥冷等症状,具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的功效。在临床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情况,对方剂进行适当调整和优化,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原文: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上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是中药煎服方法的一种典型描述,通常出现在中医古籍或中药处方中。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一煎服方法。

首先,“上四味”指的是处方中的四种药材。这些药材经过精心挑选和配比,以达到治疗疾病或调理身体的目的。

接下来,“以水七升”是指用七升水作为煎煮药材的溶剂。这里的“七升”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相当于几公斤水,具体数值因时代和地域差异而有所不同。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药材的量和煎药器具的大小来适当调整用水量。

“煮取二升”是指将药材放入水中煎煮后,最终得到的药液量为二升。这个过程需要掌握适当的火候和时间,以确保药材中的有效成分能够充分溶解在药液中。

“去滓”是指将煎煮后的药液过滤掉药材渣滓,只保留清澈的药液部分。这一步是为了确保服用的药液纯净无杂质,避免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温服七合”是指将过滤后的药液分次温服,每次服用量约为七合。这里的“七合”也是古代计量单位,换算成现代计量大约相当于几百毫升。在实际操作中,我们可以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和病情来适当调整每次的服用量。

“日三服”是指每天将药液分三次服用。这样的服用频率可以确保药液中的有效成分在体内持续发挥作用,从而达到治疗或调理身体的目的。

总的来说,这一煎服方法体现了中医对药材煎煮和服用的精细要求。在实际操作中,我们需要根据药材的特性和患者的具体情况来灵活调整煎服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的最佳发挥。同时,也需要注意煎药器具的清洁和消毒,以及服用药液时的卫生和安全。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