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不呕,但心下痞者,此以医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太阳病,寸缓、关浮、尺弱”,这是指太阳病患者寸脉迟缓,关脉浮大,尺脉虚弱。寸脉主上焦,迟缓表示气血运行不畅或正气稍虚;关脉主中焦,浮大可能表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尺脉主下焦,虚弱可能表示肾气不足或病邪未及下焦。
“其人发热汗出,复恶寒”,这是太阳病的典型症状。发热汗出表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外出,津液外泄;恶寒则是因为外邪侵袭,卫阳被遏,不能温煦肌表。
“不呕,但心下痞者”,呕通常与少阳病或阳明病有关,此处不呕说明病邪未入少阳或阳明。心下痞则是指胃脘部胀满不适,这可能是由于误用下法,损伤脾胃,导致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
“此以医下之也”,这是对心下痞成因的推断。原本应是太阳表证,应解表散寒,但医生却误用了下法,导致病邪内陷,脾胃受损,气机不畅,从而出现心下痞的症状。
“如其不下者,病患不恶寒而渴者,此转属阳明也。”这句话描述的是,原本的太阳病,如果没有误用下法,而患者出现不恶寒反而口渴的症状,这通常意味着病邪已经从太阳经传变到了阳明经。阳明经病以热盛津伤为主要特点,因此口渴成为了阳明病的一个典型症状。
接下来,“小便数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无所苦也。”这里提到,如果患者小便频繁,那么大便往往会变得干燥坚硬。不更衣在古代中医术语中指的是不解大便,即使多日不大便,患者也并未感到明显不适。这是因为阳明病虽然热盛津伤,但只要津液尚未严重耗损,患者仍能维持一定的生理平衡,故无明显痛苦。
“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这句话强调了治疗原则。对于口渴的患者,应该给予适量的饮水,但要遵循一定的治疗法则,不可过量,以免加重病情。这里的“法”指的是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
最后,“渴者,宜五苓散。”这句话提出了一个具体的治疗建议。虽然五苓散通常用于治疗膀胱气化不利导致的水液代谢失常,但在这里提到渴者宜用,可能是针对那些因阳明病热盛津伤而口渴,但同时又伴有水液分布不均(如上焦燥热、下焦水停)的复杂情况。五苓散能够温阳化气、利水渗湿,从而调节水液代谢,缓解口渴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具体使用五苓散还需结合患者的整体病情和体质等因素综合考虑。
原文: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一作如)也;汗出多者,为太过;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与汗液的变化是反映人体阴阳平衡与气血运行状态的重要指标。我们可以从中医经典的角度进行深入解析。
“脉阳微而汗出少者,为自和也”,这里的“阳微”指的是寸口脉(即阳脉)微弱,反映出人体阳气略显不足,但并未达到病理状态。同时,“汗出少者”表明汗液排泄适度,既不过多也不过少,这是人体阴阳调和、气血平衡的一种表现。因此,“为自和也”可以理解为这是一种正常的生理状态,或者是病情较轻、预后良好的征象。
接下来,“汗出多者,为太过”,这句话明确指出了汗液排泄过多的情况属于病理状态,即“太过”。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部分,过度排泄会导致津液耗损,进而影响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再看“阳脉实,因发其汗,出多者,亦为太过”,这里强调了当阳脉(寸口脉)充实有力时,若因治疗需要发汗,但发汗过多,同样属于“太过”。阳脉充实通常意味着人体阳气旺盛,但过度发汗会耗伤阳气和津液,打破人体的阴阳平衡。
“太过者,为阳绝于里,亡津液,大便因硬也”,这句话揭示了“太过”所导致的严重后果。过度发汗不仅耗伤了体表的阳气,还导致了体内津液的严重耗损,使得肠道失去津液的滋润而变得干燥,进而形成便秘。这里的“阳绝于里”可以理解为阳气在内部的耗竭,“亡津液”则是指津液的严重丧失。
这段描述通过脉象与汗液的变化,揭示了人体阴阳平衡与气血运行状态的关系,以及过度发汗所导致的病理后果。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我们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避免过度发汗等不当治疗方法的应用,以维护人体的阴阳平衡和气血运行。
原文: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浮芤相搏,胃气生热,其阳则绝。
在探讨中医脉诊的奥秘时,我们往往会遇到各种脉象的描述与分析。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脉浮而芤”这一脉象组合及其临床意义。
“脉浮而芤”是对脉象的一种具体描述。其中,“浮”脉主表,象征着阳气在外,病邪亦在肌表,是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而“芤”脉则较为特殊,它形如葱管,按之中间空大,两边实,是阴血耗散、阳气浮散之象。
“浮为阳,芤为阴”这句话进一步阐释了浮脉与芤脉的阴阳属性。浮脉属阳,代表着阳气的充盛与向外发散;而芤脉虽形似阳脉之浮大,但其本质却因阴血耗散而偏阴。
当“浮芤相搏”时,即浮脉与芤脉同时出现,这往往预示着机体内部出现了复杂的病理变化。一方面,阳气浮盛于外,与病邪相争;另一方面,阴血内耗,无法滋养阳气,导致阳气浮散无根。这种阴阳失衡的状态,极易引发胃气生热。
“其阳则绝”是对这一病理变化严重后果的警示。当胃气生热,阳气浮散无根,若不及时调理,最终可能导致阳气衰竭,即“阳绝”。这里的“阳绝”并非指阳气完全消失,而是指阳气失去了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无法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
在临床上,遇到“脉浮而芤”的患者,我们往往需要仔细辨证,明确其病因病机,然后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通过清热养阴、调和阴阳等方法,以恢复机体的阴阳平衡,防止阳气衰竭等严重后果的发生。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