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硬,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
这段描述是对趺阳脉(足背动脉)特定脉象及其对应病症的阐述。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诊断疾病的重要依据之一,不同的脉象反映了人体内部不同的生理病理状态。
“趺阳脉浮而涩”,这里的“浮”指的是脉象轻按即得,表明胃气强盛,胃阳偏亢;“涩”则是指脉象往来艰涩不畅,如同轻刀刮竹,这通常反映了体内津液亏损,或气血运行不畅。在中医看来,胃为水谷之海,主受纳和腐熟水谷,胃气强盛本为正常,但若胃阳偏亢,则可能灼伤津液,导致小便频数,即“涩则小便数”。
“浮涩相搏,大便则硬”,这里的“相搏”可以理解为两种脉象相互作用的结果。胃阳偏亢与津液亏损相互作用,使得肠道失润,大便干燥坚硬。这种情况在中医中被称为“脾约”,即脾的运化功能受到约束,不能将水液正常输布到肠道,导致便秘。
“麻子仁丸主之”,则是指对于上述病症,治疗应以麻子仁丸为主方。麻子仁丸具有润肠通便、滋养津液的功效,适用于胃热津亏所致的便秘。
通过描述趺阳脉的脉象变化,揭示了胃阳偏亢、津液亏损导致便秘的病理机制,并给出了相应的治疗原则。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类似病症的辨识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全身症状、舌脉表现等多方面因素,以做出准确的诊断和合理的治疗方案。
麻子仁丸方
原文:麻子仁二升芍药半斤枳实半斤(炙)大黄一斤(去皮)厚朴一尺(炙,去皮)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
这几位药材,正是方剂麻子仁丸的主要组成部分。麻子仁丸,源于《伤寒论》,是治疗便秘的经典方剂之一,尤其适用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所致的便秘。下面,我将逐一为你介绍这些药材及其在麻子仁丸中的作用。
1.麻子仁:二升。麻子仁,即火麻仁,具有润肠通便的功效。它富含油脂,能够滋养肠道,促进肠道蠕动,从而缓解便秘。在麻子仁丸中,麻子仁是君药,起主要治疗作用。
麻子仁,这一中药材,在中医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其药性独特,功效显著。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麻子仁的药性进行详细阐述。
一、基本属性
麻子仁,别名为火麻仁、大麻子、麻仁等,为桑科大麻属植物大麻的干燥成熟果实。它味甘,性平,归脾、胃、大肠经。这些基本属性决定了麻子仁在中医理论中的定位和应用方向。
二、主要功效
1.润肠通便:麻子仁质润多脂,能润肠通便,是治疗肠燥便秘的常用药。它适用于老人、产妇及体弱津血不足者的肠燥便秘之症,具有滋养补虚的作用。这一功效使得麻子仁在中医临床中备受推崇。
2.利水消肿:麻子仁还具有利水消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小便不利、脚气浮肿等病症。这一作用虽然不如润肠通便那么显著,但在特定情况下也能发挥重要作用。
3.其他功效:此外,麻子仁还具有泻下、抗氧化、抗衰老、提高免疫等作用。这些作用使得麻子仁在中医临床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三、用药注意事项
虽然麻子仁具有诸多功效,但并非人人适用。脾胃虚弱、大便溏泄者需避免食用麻子仁。此外,若未遵医嘱擅自服用麻子仁,可能会出现腹泻、加重肾脏负担、中毒反应等副作用。因此,在使用麻子仁时,务必遵循医嘱,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四、药物配伍
麻子仁多与其他药物配伍应用来治疗疾病。具体组方应由医生根据患者病情、体质、合用药物情况等制定。常见的配伍药物有地黄、桃仁、郁李仁等,这些药物与麻子仁协同作用,能够增强治疗效果。
2.芍药:半斤。这里指的是白芍,具有养血敛阴、柔肝止痛的功效。在麻子仁丸中,芍药能够辅助麻子仁润肠通便,同时能够缓解因便秘引起的腹痛等症状。
3.枳实:半斤(炙)。枳实具有破气消积、化痰除痞的功效。炙枳实能够增强其行气作用,帮助肠道排气通便。在麻子仁丸中,枳实与大黄、厚朴等药物相伍,共同发挥行气导滞的作用。
4.大黄:一斤(去皮)。大黄是泻下药中的猛将,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的功效。在麻子仁丸中,大黄能够清热泻火,润肠通便,是治疗便秘的关键药物之一。但需要注意的是,大黄药性峻猛,不宜过量使用。
5.厚朴:一尺(炙,去皮)。厚朴具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的功效。炙厚朴能够增强其行气作用,帮助肠道排气通便。在麻子仁丸中,厚朴与枳实相伍,共同发挥行气导滞的作用。
6.杏仁:一升(去皮尖,熬,别作脂)。杏仁具有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的功效。在麻子仁丸中,杏仁能够润肺通便,同时其富含的油脂也能够滋养肠道,促进肠道蠕动。但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杏仁需要去皮尖并熬制成脂状使用。
麻子仁丸中的这些药物相互配伍,共同发挥润肠通便、行气导滞的作用,适用于肠胃燥热、津液不足所致的便秘。但需要注意的是,使用麻子仁丸时应遵医嘱,根据自身病情合理用药,避免过量使用或滥用药物。
原文: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
这段描述出自中医方剂的制作与服用方法。首先,我们来看“上六味,蜜和丸如梧桐子大”。这里的“上六味”指的是前面提到的六种药材:麻子仁、芍药、枳实、大黄、厚朴、杏仁),而“蜜和丸如梧桐子大”则是指将这六种药材研磨成粉后,用蜂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丸剂。
蜂蜜在这里起到了多重作用:一是作为赋形剂,帮助药材粉末成型为丸;二是蜂蜜本身具有滋润、缓急、补中的功效,能够增强方剂的整体效果;三是蜂蜜还能够调和药性,使方剂更加平和,减少对胃肠道的刺激。
接下来,“饮服十丸,日三服,渐加,以知为度”。这句话描述了方剂的服用方法:每次用温开水送服十丸,一天服用三次。同时,根据病情和个体差异,可以逐渐增加每次的服用量,直到达到治疗效果为止(“以知为度”即指达到治疗效果时为止)。
这种服用方法体现了中医的个体化治疗原则。每个人的体质、病情都是不同的,因此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方剂的剂量和服用方法。同时,也强调了逐渐加量的重要性,避免一次性服用过多导致不良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方剂的制作和服用方法看似简单,但实际上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理论和医师的指导。不同的药材具有不同的药性和功效,相互之间的配伍关系也十分复杂。因此,在制作和服用方剂时,一定要咨询专业医师的意见,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