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27)太阳病发汗不解,调胃承气汤来解救!
换源:


       原文:太阳病三日,发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这段描述出是对太阳病(外感病初期)发汗后病情变化的阐述及治疗方案。首先,我们来理解一下原文的意思。

“太阳病三日”,指的是患者得太阳病已经有三天了。太阳病是中医外感病分类中的一种,初期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

“发汗不解”,这里的“发汗”是中医的一种治疗方法,通过药物或物理手段使患者出汗,以达到驱邪外出的目的。但“不解”表明发汗后病情并未得到缓解,反而出现了新的变化。

“蒸蒸发热者,属胃也”,这里的“蒸蒸发热”形容的是患者体内热势逐渐增强,如同热气蒸腾一般。这种发热与太阳病初期的恶寒发热不同,它更多地反映了阳明胃经的病变。阳明胃经主里热实证,当胃火炽盛时,就会出现蒸蒸发热的症状。

“调胃承气汤主之”,则是指对于上述病症,治疗应以调胃承气汤为主方。调胃承气汤由大黄、芒硝、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泻热和胃、润燥软坚的功效。它适用于阳明胃经热盛所致的便秘、蒸蒸发热等症状。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段描述揭示了太阳病发汗后病情变化的复杂性。发汗虽然可以驱邪外出,但如果不当使用或患者体质特殊,就可能导致病情发生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调胃承气汤作为治疗阳明胃经热盛的主方,其药物组成和功效都是经过长期临床实践验证的。但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辨证原则,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原文:伤寒吐后,腹胀满者,与调胃承气汤。

我们来理解一下“伤寒吐后”这一背景。伤寒病初期,患者往往会出现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症状。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采用催吐法来治疗,以驱邪外出。然而,催吐后患者可能会出现不同的反应,其中之一便是“腹胀满”。

腹胀满,在中医看来,往往与气机不畅、腑气不通有关。在伤寒吐后,患者正气受损,脾胃功能减弱,若此时邪气内陷,与食积、痰饮等病理产物相结合,便容易阻滞气机,导致腹胀满等症状的出现。

针对这一病症,“与调胃承气汤”便是治疗的首选方案。调胃承气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大黄、芒硝、甘草等药物组成。其中,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芒硝则能软坚散结、润燥通便;甘草则能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共奏泻热和胃、润燥软坚之功,对于伤寒吐后腹胀满等症状有着显著的疗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调胃承气汤在治疗伤寒吐后腹胀满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在使用调胃承气汤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辨证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原文:太阳病,若吐、若下、若发汗后,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者,与小承气汤,和之愈。

太阳病,作为外感病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为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症状。治疗太阳病,中医常采用发汗法,以驱邪外出。然而,若治疗不当,如过度使用吐法、下法或发汗法,就可能导致病情发生变化。

条文中的“若吐、若下、若发汗后”,便是对治疗不当的概括。吐法、下法、发汗法,本是中医治病的常用手段,但若使用不当,就会损伤人体正气,使病情复杂化。在这里,患者经过这些不当治疗后,出现了“微烦,小便数、大便因硬”的症状。

“微烦”,反映了患者内心的烦躁不安,这可能与邪气内陷、郁而化热有关。“小便数”,即小便频繁,这可能是由于津液受损,膀胱气化不利所致。“大便因硬”,则是由于肠道津液不足,大便干燥难以排出。

针对这一系列症状,“与小承气汤,和之愈”便是治疗的首选方案。小承气汤,作为中医经典方剂之一,由大黄、枳实、厚朴等药物组成。其中,大黄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的功效;枳实能够破气消积、化痰除痞;厚朴则能行气消胀、燥湿除满。三药合用,共奏行气导滞、泻热通便之功。

小承气汤在这里的作用,主要是调和肠胃,使气机通畅,津液得以滋润肠道,从而缓解大便干燥的症状。同时,它还能清热泻火,消除内心的烦躁不安。因此,对于太阳病治疗不当后出现的微烦、小便数、大便硬等症状,小承气汤能够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施治。虽然小承气汤在治疗太阳病治疗不当后的症状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但不同的患者、不同的病情需要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因此,在使用小承气汤时,一定要遵循中医的辨证原则,结合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等因素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