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28)中医理论解析:阳明少阳合病下的脉象与治法
换源:


       原文: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虽不能食,但初头硬,后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须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气汤。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病症的描述与分析,往往需要结合患者的全身症状、舌象、脉象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得病二三日,脉弱,无太阳柴胡证,烦躁、心下硬”,我们可以进行如下解读与分析:

“脉弱”往往提示患者正气不足,或是邪气虽盛但正气已衰,机体抗病能力减弱。而“无太阳柴胡证”则排除了太阳病(如恶寒发热、头项强痛等)及少阳病(如往来寒热、胸胁苦满等)的可能性,说明此病症并非典型的太阳病或少阳病表现。

“烦躁、心下硬”是较为关键的症状。烦躁可能因邪热内扰心神所致,而“心下硬”则可能表示邪热结于胸膈,气机不畅,或是有痰饮、瘀血等病理产物阻滞。

至于治疗方面,“至四五日,虽能食,以小承气汤,少少与,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与承气汤一升”。这里涉及到了承气汤的使用。承气汤类方剂(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等)在中医中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满胀痛、潮热谵语等。在此案例中,虽然患者初期脉弱,但随着病程发展,邪热逐渐内结,出现烦躁、心下硬等症状,提示阳明腑实之证已现端倪。因此,适时给予承气汤以通腑泄热,是符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的。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承气汤类方剂药性峻猛,使用时需谨慎。

患者已经连续六七日未解大便,这明显提示了便秘的存在。同时,小便量少,可能意味着体内津液不足,或者是水液代谢出现了障碍。此外,患者食欲不振,进一步说明脾胃功能可能受损,或是邪气内扰影响了脾胃的运化功能。

“初头硬,后必溏”这一症状尤为关键。这通常表示患者体内的粪便在肠道内停留时间过长,导致前端水分被过度吸收而变得干燥坚硬,而后续部分由于肠道环境或水分补充不足等原因,仍然保持较为松软的状态。这种情况下,如果盲目使用攻下药物,很可能会因为药物过于峻猛而伤及正气,同时也不能有效解决便秘的根本问题,反而可能导致腹泻(“攻之必溏”)。

因此,中医在处理这类便秘时,会特别注重小便的情况。只有当小便通利,说明体内津液充足,且水液代谢正常时,才考虑使用攻下药物,如大承气汤等。这是因为大承气汤等方剂主要用于治疗阳明腑实证,症见大便秘结、腹满胀痛、潮热谵语等,其药性峻猛,能够迅速通腑泄热。但在使用前,必须确保患者体内津液充足,以免药力过猛而伤津耗液。

原文: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对于伤寒病症的描述与分析,往往蕴含着深厚的中医理论与临床智慧。“伤寒六七日”说明了病程已经持续了一段时间,此时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了某个特定的阶段。伤寒病在中医中通常被视为外感病的一种,由外感寒邪所致,但随着病程的进展,病邪可能化热入里,形成不同的证候。

接下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是较为关键的症状描述。在中医理论中,眼睛被视为肝之窍,与肝气的疏泄、血液的滋养密切相关。当眼睛出现视物不清、眼神呆滞等症状时,往往提示肝气郁结、气血不和或是内有痰浊等病理变化。在此案例中,意味着病邪已经影响到了肝脏的功能,或是肝经经络受阻。

“无表里证”则进一步说明了此时患者的症状并不典型,没有明显的表证(如恶寒发热、头身疼痛等)或里证(如腹满胀痛、便秘或腹泻等)表现。这使得病情的判断更加复杂,需要更加细致地分析患者的其他症状。

“大便难”提示了肠道功能可能受损,邪热结于肠道,导致大便秘结不通。这在中医中通常被视为阳明腑实证的一种表现,可能与病邪化热入里有关。

“身微热者”说明患者仍然有轻微的发热症状,这可能是由于病邪尚未完全清除,或是体内正气与病邪抗争所产生的反应。

综合以上症状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此病例可能属于伤寒病中的某种特殊类型,病邪已经化热入里,影响了肝脏和肠道的功能,但尚未形成典型的表里证候。此时,治疗应着重于清热泻火、疏肝解郁、润肠通便等方面,具体方剂的选择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辨证施治。

在中医经典《伤寒论》中,阳明病以其热盛、津伤、燥结为特点,而“急下之”则是针对阳明病中某些危急重症的治疗原则。针对阳明病症状——“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发汗不解,腹满痛者,急下之;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宜大承气汤”,我们可以从中医理论的角度进行深入解析。

“阳明病,发热、汗多者”,这通常意味着阳明热盛,逼迫津液外泄,形成汗多之症。此时,若不及时治疗,热邪可能进一步耗伤津液,导致燥结内停,病情恶化。因此,“急下之”成为治疗的首要原则,旨在通过攻下通便,迅速清除肠道内的热邪和燥结,以防病情进一步恶化。

“发汗不解,腹满痛者”,这表示患者可能先前接受过发汗治疗,但病邪并未随汗而解,反而内传阳明,形成腹满疼痛的症状。此时,发汗已非适宜之法,而应转为攻下通便,以解除肠道内的热邪和燥结。同样,“急下之”成为必要之选,旨在迅速缓解病情,防止热邪进一步损伤津液和正气。

“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下之”,这进一步强调了攻下通便在阳明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即使腹满症状有所减轻,但只要未完全消除,就应继续采用攻下之法,以防病情反复。此时,大承气汤作为经典的攻下方剂,以其峻猛的攻下之力,成为治疗阳明病急下症的首选药物。

大承气汤由大黄、芒硝、枳实、厚朴四味药组成,具有峻下热结的功效。其中,大黄苦寒泻热,通便攻积;芒硝咸寒润燥,软坚散结;枳实行气消痞,助大黄攻下;厚朴行气除满,助芒硝润燥。四药合用,共奏峻下热结之功,使肠道内的热邪和燥结得以迅速清除。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急下之”是治疗阳明病急下症的重要原则,但具体应用时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施治。同时,大承气汤药性峻猛,非危急重症不宜轻易使用,以免伤及正气。

原文: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这句话揭示了阳明与少阳两经合病时的一种常见症状——下利(腹泻)。阳明主燥,少阳主疏泄,当两经合病时,阳明燥气与少阳疏泄功能失调,可能导致肠道功能异常,进而引发下利。

“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这里引入了脉诊的概念。在中医中,脉象是反映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状态的重要指标。当阳明少阳合病时,若两经的脉象相互协调,不出现相克相贼的情况,即“脉不负”,则病情相对平稳,预后较好,称为“顺”。反之,若两经的脉象出现相克相贼,即“脉负”,则病情较重,预后不佳,称为“失”。

“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这句话指出了另一种阳明少阳合病的脉象特征及其临床意义。脉滑主痰饮、食积,脉数主热。当脉象滑而数时,往往提示患者体内有痰饮或食积,且伴有热象。在这种情况下,患者很可能存在宿食不化的问题。

“当下之,宜大承气汤”,这句话给出了针对阳明少阳合病伴有宿食不化的治疗原则。由于宿食不化可能导致肠道梗阻、热毒内蕴等严重后果,因此需要及时采取攻下通便的治疗方法。大承气汤作为经典的攻下方剂,具有峻下热结、荡涤肠胃的功效,适用于阳明腑实证及宿食内停等病症。

阳明少阳合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症,其临床表现多样,治疗原则也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当患者出现下利、脉象异常等症状时,应及时就医,由专业中医医师进行面诊和辨证施治。对于伴有宿食不化的患者,可考虑使用大承气汤等攻下方剂进行治疗。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