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29)面对伤寒病,精准判断并使用攻下疗法与清热方剂
换源:


       原文: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脉浮数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对于病患病情的判断与治疗原则,往往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精准的判断。这段描述出自中医经典著作,是对一种特定病情及其治疗方法的精炼概括。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段描述的含义。

“病患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这里的“无表里证”指的是病患既无明显的表证(如恶寒、发热、头痛、身痛等外感症状),也无明显的里证(如腹胀、便秘、潮热、谵语等内热症状)。而“发热七八日”则表明病患已经持续发热一段时间,这通常是病情进展、病邪深入的一种表现。

“虽脉浮数者,可下之”,这里的“脉浮数”本为外感热病的常见脉象,表示病邪在表,正气抗邪于外。但在本例中,由于病患无表里证,且发热已持续七八日,因此这里的“脉浮数”并非单纯的外感热病脉象,而是病邪内陷、郁而化热所致。因此,治疗时不再采用解表之法,而是采用攻下之法,以清除内陷的病邪和郁热。

“假令已下,脉数不解,合热则消谷喜饥”,这里描述的是攻下后的一种可能情况。如果攻下后,病患的脉数依然不解,且出现消谷喜饥的症状(即食欲亢进,容易饥饿),这通常表示病邪虽已部分被清除,但仍有余热与瘀血相合,郁滞于内。这种余热与瘀血相合的情况,会导致病患出现一系列热象和血瘀症状。

“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当汤”,这里进一步明确了病情的发展和治疗方法。如果病患在攻下后六七日仍未大便,且伴有其他血瘀症状(如腹痛、肌肤甲错、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等),这通常表示病邪已深入血分,形成瘀血。此时,应采用抵当汤等活血化瘀的方剂进行治疗,以清除瘀血、恢复气血的正常运行。

原文: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

在中医理论中,对于病症的诊断与治疗,往往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精准的判断。“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必协热便脓血也”,这是中医经典著作中对一种特定病情的描述与判断。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

“脉数不解”指的是病患的脉象表现为数脉,且持续不解。数脉,即脉搏跳动较快,通常表示体内有热邪存在,正气与病邪相争,气血运行加速。若数脉持续不解,说明病邪未除,正气仍与病邪相抗衡。

接下来,“而下不止”则指的是病患出现持续的腹泻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腹泻通常与脾胃功能失调、湿邪内蕴等因素有关。若腹泻持续不止,说明脾胃功能受损严重,湿邪内蕴未除,或病邪已深入下焦。

“必协热便脓血也”是对前面病情发展的进一步判断与预测。若脉数不解,而下不止,说明病邪未除,且已深入下焦,与热邪相合,灼伤肠络,导致便血、脓血便等症状的出现。这是病情严重、病邪深入的一种表现,需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对于这类病情的治疗,通常需要采用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调理脾胃等方法。具体治疗方案的制定,需要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

原文: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伤寒病是一种外感病邪引起的疾病,其治疗原则和方法需要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进行灵活调整。“伤寒发汗已”,指的是伤寒病初期,通过发汗的方法,使病邪从体表排出,这是中医治疗伤寒病的一种常用方法。然而,发汗后并非所有病情都能得到缓解,有时会出现一些新的症状。

“身目为黄”,是描述发汗后病患出现的一种症状,即身体和眼睛发黄。在中医理论中,发黄通常与湿热、寒湿等病邪内蕴有关。这里的“黄”色,是病邪在体内淤积、影响气血正常运行的一种表现。

“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是对发黄症状出现原因的解释。这里的“寒湿”或“温”(根据版本不同有所差异),指的是发汗后,病邪未完全排出,反而郁积在体内,与湿邪相合,形成寒湿或湿热之邪,进一步影响气血运行,导致发黄等症状的出现。

“以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是对治疗原则的阐述。由于病患此时体内有寒湿或湿热之邪淤积,且病情尚未发展到可攻下的阶段,因此不宜采用攻下的方法治疗。而应该根据病情的具体表现,采用温化寒湿、清热利湿等方法,从源头上解决病邪淤积的问题,以达到治疗的目的。

原文: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

“伤寒七八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茵陈蒿汤主之”这句话,是对伤寒病中一种特定证候的描述及其治疗原则。

“伤寒七八日”指的是病患感染伤寒病邪已经七八天的时间。在这个阶段,病情可能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病邪开始深入体内,影响气血的正常运行。

“身黄如橘子色”是描述病患出现的一种典型症状,即身体和面部发黄,颜色如同橘子皮一样。在中医理论中,发黄通常与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有关。当伤寒病邪郁而化热,与湿邪相合,阻滞肝胆的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从而出现发黄的症状。

“小便不利”和“腹微满”这两个症状。小便不利通常表示体内水液代谢失常,湿热内蕴影响膀胱的气化功能。而腹微满则可能是湿热内阻,气机不畅所致。这两个症状进一步证实了湿热内蕴的证候。

针对这种证候,中医经典方剂茵陈蒿汤是首选的治疗药物。茵陈蒿汤由茵陈蒿、栀子和大黄三味药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解毒的功效。其中,茵陈蒿是主药,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作用;栀子清热泻火、利湿解毒;大黄泻下攻积、清热泻火。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退黄解毒之功,能够有效地缓解伤寒病中的发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的治疗原则强调辨证施治、因人而异。虽然茵陈蒿汤是治疗伤寒发黄的有效方剂,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要根据病患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