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伤寒身黄发热,栀子柏皮汤主之。
关于“伤寒身黄发热”,这是指患者在外感伤寒病邪后,出现身体发黄、发热的症状。在中医理论中,身黄往往与湿热内蕴、肝胆疏泄失常有关,而发热则是外感病邪侵袭人体,正气抗邪于外的表现。当伤寒病邪郁而化热,湿热交结于内,影响肝胆的疏泄功能,导致胆汁外溢,浸淫肌肤,就会出现身黄的症状。同时,湿热内蕴也会引发发热。
“栀子柏皮汤主之”,这是指治疗这种伤寒身黄发热证候的方剂是栀子柏皮汤。栀子柏皮汤由栀子、黄柏、甘草三味药组成,其中栀子清热利湿、凉血解毒,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甘草调和药性、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共奏清热利湿、解毒退黄之功,对于伤寒身黄发热证候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栀子檗皮汤方
原文: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檗二两
“肥栀子十五个(擘)、甘草一两(炙)、黄檗二两”这组药材,其实是中医经典方剂栀子柏皮汤的主要成分。栀子柏皮汤出自《伤寒论》,是治疗伤寒病中特定证候的有效方剂。下面,我将从药材的特性和方剂的作用两个方面来为你详细解读。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些药材的特性:
肥栀子:栀子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具有清热利湿、凉血解毒的功效。这里的“肥栀子”指的是品质优良、药效更佳的栀子。擘,即掰开,表示在入药前需要将栀子掰开,以便更好地释放药效。
甘草: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药性等作用。在栀子柏皮汤中,甘草主要起到调和药性、减轻药物副作用的作用。炙,指的是用火炒制,炒制后的甘草药性更加温和,更适合用于方剂中。
黄檗:黄檗,又称黄柏,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在栀子柏皮汤中,黄柏与栀子共同发挥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作用。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栀子柏皮汤的作用:
栀子柏皮汤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病中的湿热黄疸证候。这种证候表现为身体发黄、发热、小便黄赤、舌苔黄腻等症状。栀子柏皮汤通过清热利湿、解毒退黄的作用,能够有效地缓解这些症状,促进患者康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栀子柏皮汤是治疗湿热黄疸的有效方剂,但在实际应用中还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等因素进行个性化调整。
原文: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
“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去滓,分温再服”这句话,其实是中医方剂煎煮方法的一种常见描述。这种描述方式简洁明了,却蕴含了中医煎药的精髓。下面,我将为你详细解读这句话的含义。
“上三味”指的是方剂中的三种药材。在中医方剂中,药材的种类和用量都是经过精心配伍的,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这里的“三味”只是指方剂中的药材数量。
“以水四升,煮取一升半”描述了煎药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将三种药材放入四升水中,用火煎煮,直到药液浓缩至一升半左右。这个过程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逐渐溶解于水中,形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液。需要注意的是,煎药时的火候、时间等因素都会影响药液的质量和药效,因此在实际操作中需要严格遵循中医煎药的原则和方法。
“去滓”指的是将煎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材渣滓。这一步是为了确保患者服用的是纯净的药液,避免药材渣滓对胃肠道造成刺激或影响药效。
“分温再服”指的是将过滤后的药液分成两份,分别在适当的时间温服。这样做可以保持药效的持续性,同时避免一次性服药过多对胃肠道造成负担。在中医理论中,服药的时间和方法也是影响药效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性化调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