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八章(31)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换源:


       原文: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

在中医理论中,“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这一描述,指的是外感伤寒病邪,若病邪未能及时发散,郁而化热,瘀滞于内,影响了肝胆的疏泄功能,导致胆汁外溢,浸淫肌肤,从而出现黄疸的症状,表现为皮肤、巩膜等发黄。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主之”,则是针对这一病症提出的治疗原则。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是中医经典方剂之一,出自《伤寒论》。该方由麻黄、连轺(即连翘根,现代多用连翘代替)、杏仁、赤小豆、大枣、生梓白皮(现代多用桑白皮代替)、生姜、甘草等药物组成。其中,麻黄、杏仁宣肺解表,连翘、赤小豆清热解毒利湿,桑白皮、生姜利水消肿,大枣、甘草调和药性。诸药合用,共奏解表散邪、清热利湿退黄之功。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方

原文:麻黄二两(去节)连轺二两(连翘根是)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赤小豆一升大枣十二枚(擘)生梓白皮一升(切)生姜二两(切)甘草二两(炙)

这串中药材,其实是一剂古老而经典的中药方剂——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注:原方中“连轺”多指连翘根,现代应用中常以连翘代替)的主要成分。这个方剂出自中医经典《伤寒论》,被用于治疗特定的外感病证候。

首先,我们逐一看看这些药材的作用:

麻黄:二两(去节),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的功效,是方剂中的君药,主要用于驱散外邪。

连翘(代替连轺):二两,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对于热毒壅盛的病症有良好效果。

连翘,作为一味在中医中广泛应用的中药材,其药性特点鲜明且多样。下面,我将从连翘的药性、功效、禁忌人群以及使用注意事项等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药性特点

连翘性寒,味苦,性微寒,归肺、心、小肠经。这一药性特点决定了连翘在中医理论中的主要应用方向。

二、主要功效

1.清热解毒:连翘含有多种活性成分,如连翘苷、连翘酚等,这些成分对多种细菌和病毒具有抑制作用,有助于降低体温和缓解感染症状。因此,连翘常用于治疗各种发热病症,如风热感冒、咽喉肿痛等。

2.消肿散结:连翘具有抗炎作用,可用于治疗炎症反应引起的肿胀和疼痛。其内含的连翘酚类化合物通过调节免疫系统,减轻身体的炎性反应。临床研究发现,连翘在治疗扁桃体炎、乳腺炎等疾病时效果显著,可以明显减轻局部红肿和疼痛。

3.抗菌作用:连翘对多种常见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连翘还可以阻止某些病毒的复制,从而预防和控制病毒感染。

4.利尿作用:连翘含有的齐墩果酸等成分具有强心、利尿、降血压等作用,有助于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和毒素,并且有助于减轻因水潴留导致的浮肿现象。

三、禁忌人群

由于连翘性寒,因此以下几类人群应避免使用:

1.风寒感冒者:连翘主要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对于风寒感冒者不仅无效,还可能加重病情。

2.脾胃虚寒、脾胃虚弱者:连翘性寒易伤脾胃,因此这类人群应避免使用,以免引起或加重腹痛、腹胀、畏寒怕冷等症状。

3.大便溏泄者:连翘的寒性可能加重腹泻症状,因此大便溏泄者也应避免使用。

4.对连翘过敏者:对连翘过敏的人群应避免使用,以免引起过敏反应。

四、使用注意事项

1.合理用药:使用连翘时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避免长期大剂量服用,以免对胃肠道产生刺激。

2.饮食禁忌:服用连翘期间应忌辛辣、温燥食物,如辣椒、牛羊肉等,以免影响药物疗效。

3.药物搭配:连翘不宜与性温的药物如银独活、大黄等一起使用,可能会降低药效。如需搭配其他药物,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杏仁:四十个(去皮尖),能够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与麻黄相伍,增强宣肺平喘之力。

赤小豆:一升,利湿退黄,解毒排脓,对于湿热黄疸、水肿胀满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大枣:十二枚(擘),补中益气,养血安神,调和药性,减少方剂中其他药物的峻烈之性。

生梓白皮(现代常以桑白皮代替):一升(切)。生梓白皮,作为一味传统中药材,其药性特点鲜明且应用广泛。以下是对生梓白皮药性的详细解析:

一、性味归经

生梓白皮味苦,性寒,主要归入足少阳胆经和足阳明胃经。这一性味归经特点决定了它在中医临床中的适用范围和功效。

二、主要功效

1.清热利湿:生梓白皮性寒,能够清热利湿,帮助人体清除体内的热邪和湿气。这一功效在治疗湿热黄疸、湿疹等中医病症时尤为重要。通过服用含有生梓白皮的中药方剂,可以有效改善湿热症状,促进患者康复。

2.降逆止吐:生梓白皮味苦,具有降逆止吐的作用。它能够缓解恶心、呕吐等消化道不适症状,对于因湿热内蕴、胃气上逆等引起的呕吐症状尤为有效。

3.杀虫止痒:生梓白皮还具有一定的杀虫止痒功效。它含有阿魏酸等成分,能够帮助人体缓解皮肤瘙痒症状,对于治疗疮疥、皮肤瘙痒等中医外科病症有一定疗效。

三、用法用量

生梓白皮在中医临床中的用法多样,主要包括煎汤内服、研末调敷以及煎水洗浴等。具体用法用量需根据患者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确定。一般来说,煎汤内服时,可取适量生梓白皮用清水浸泡后煎煮服用;研末调敷时,可将生梓白皮研末后加入适量水搅拌均匀敷于患处;煎水洗浴时,可将生梓白皮煎汤后用毛巾蘸取药液清洗皮肤。

四、注意事项

虽然生梓白皮具有诸多功效,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以下几点:

1.严格遵循医生建议进行用药,避免擅自更改用法用量。

2.对于过敏体质者,使用前应进行过敏测试,以避免过敏反应的发生。

3.在用药过程中,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咨询。

生姜:二两(切),发散风寒,温中止呕,增强方剂的发汗解表之力。

甘草:二两(炙),补脾益气,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使整个方剂更加平和。

这个方剂主要用于治疗伤寒瘀热在里,身必黄的证候,也就是现代医学中的某些黄疸病症。它通过发汗解表、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等多种作用机制,达到驱邪外出、恢复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目的。

原文:上八味,以潦水一斗,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

首先,“上八味”,指的是方剂中所包含的八种药材,这些药材共同构成了治疗特定病症的方剂。

接下来,“以潦水一斗”,这里的“潦水”指的是雨后积聚的雨水,古人认为潦水性质较为纯净且具有一定的寒凉之性,有助于发散药材中的热邪。当然,在现代,由于环境和卫生条件的考虑,我们通常会使用清洁的自来水或纯净水来代替潦水。而“一斗”则是古代的量词,换算成现代计量单位,大约相当于十升左右的水量,但实际操作中会根据药材的量和煎药器具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

然后,“先煮麻黄再沸,去上沫”,这是因为麻黄中含有挥发油成分,如果直接与其他药材同煮,挥发油会迅速挥发,影响药效。因此,需要先单独煮麻黄,待水煮沸后再继续煮一段时间,使麻黄中的有效成分充分溶解于水中,同时去除浮在水面上的泡沫,这些泡沫中含有麻黄碱等刺激性成分,去除后可以减少服药后的不良反应。

接下来,“内诸药,煮取三升”,即将其他药材加入已经煮沸的麻黄水中,继续煎煮,直到药液浓缩至大约三升的量。这个过程中,药材中的有效成分会逐渐溶解于水中,形成具有治疗作用的药液。

最后,“去滓,分温三服,半日服尽”,即将煎好的药液过滤掉药材渣滓,然后分成三份,分别在早晨、中午和傍晚时分温服。这样做可以保持药效的持续性,同时避免一次性服药过多对胃肠道造成刺激。

需要注意的是,这段描述虽然详细,但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根据药材的性质、患者的体质以及具体病情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