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 第九章(1)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典型症状:口苦咽干目眩
换源:


       原文: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在中医理论中,“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是对少阳病典型症状的精炼概括。少阳病,属于中医六经辨证中的一个病候类型,主要涉及的是少阳胆经和三焦经的功能失调。

我们来看看“口苦”。在中医看来,胆主疏泄,有助于脾胃的运化功能,同时胆汁味苦。当少阳胆经受病,其疏泄功能失常,胆汁可上逆于口,导致口苦的症状。这反映了胆腑功能异常,气机不畅的病理状态。

“咽干”。咽干与少阳病中三焦水道不畅有关。三焦为水液运行的道路,有疏通水道、运行水液的作用。少阳病时,三焦气化不利,水液代谢障碍,津液不能上承滋润咽喉,故而出现咽干。

“目眩”,则与少阳经循行于头部两侧,与目窍有密切联系有关。少阳经受病,经气不利,气血不能濡养目窍,加之胆火内扰,上扰清空,故见目眩。目眩即视物昏花、旋转不定,是少阳病常见的神经系统症状。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少阳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中医临床辨证施治提供了重要依据。对于少阳病的治疗,中医通常采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调理三焦等方法,以恢复少阳经的正常生理功能,从而缓解口苦、咽干、目眩等症状。

原文: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这一条文,深刻揭示了少阳病中风证的临床表现及治疗禁忌。

我们来解析一下条文中的症状。“少阳中风”,指的是少阳经受外风侵袭而发病。少阳经循行于头侧、耳前后及胸胁部,与耳、目有密切联系。因此,当少阳经受病,风邪循经上扰,可出现听力减退或耳鸣的症状,以及“目赤”即眼睛发红的表现。同时,少阳病邪郁于胸胁,气机不畅,可出现“胸中满而烦”即胸部胀满不适且心烦意乱的症状。

接下来,我们谈谈治疗禁忌。“不可吐下”,这是针对少阳病中风证的治疗原则。吐法是通过涌吐作用,使停留在胃脘、胸膈、咽喉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下法则是通过泻下作用,使停留于胃肠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大便排出的一种治法。然而,对于少阳病中风证而言,由于其病邪主要在少阳经,而非胃肠,因此不宜使用吐下之法。若强行吐下,不仅会损伤脾胃之气,更会导致邪气内陷,扰乱心神,从而出现“悸而惊”即心悸、惊恐不安的症状。

原文: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我们来看看条文中的辨证要点。“伤寒”,指的是外感寒邪所致的疾病。而“脉弦细、头痛发热”,则是少阳病的典型脉象和症状。弦脉主肝病,细脉主气血两虚或阴虚火旺,弦细脉并见,提示少阳病既有肝胆气郁,又有气血不足或阴虚火旺的病理基础。头痛发热,则是少阳病邪郁于经络,正邪交争于表里的表现。因此,条文指出“属少阳”,即这些症状和脉象属于少阳病的范畴。

接下来,我们谈谈治疗禁忌。“少阳不可发汗”,这是针对少阳病的治疗原则。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之间,既不在表,也不在里,因此不宜使用发汗之法。若强行发汗,不仅会损伤人体正气,更会导致邪气内陷,扰乱心神,从而出现“谵语”即胡言乱语的症状。这是因为发汗后,津液耗伤,胃阴不足,胃热炽盛,上扰心神所致。

然后,条文进一步指出“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这里的“胃”并非仅指胃腑,而是泛指整个消化系统。谵语的出现,提示胃热炽盛,心神不宁。若此时胃气能够恢复调和,则病情可愈;若胃气不和,则病情会进一步恶化,出现“烦而悸”即烦躁不安、心悸不宁的症状。

对于伤寒病中少阳证的治疗,应遵循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采用和解少阳、疏利肝胆、调理气机的方法,以恢复少阳经的正常生理功能。同时,应严格掌握治疗禁忌,避免使用发汗之法,以免加重病情。在治疗过程中,还应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确保疗效。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