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绣骨贞心 > 第一百一十章 绣针下的愿望
换源:


       扬州的秋来得早,一场晨露过后,绣坊的窗棂上凝着细碎的水珠。姜承瑾握着绣针的手却暖得发烫,指尖刚把最后一缕金线穿过“岳”字旗的边缘,门外就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进来的是个十四五岁的小兵,脸上还带着未脱的稚气,手里捧着件染血的铠甲,铠甲肩甲处裂了道半尺长的口子,边缘还沾着泥土与草屑。“姜姑娘,”小兵的声音带着颤,“这是张大哥的铠甲,他今早巡逻时遇着金军游骑,硬生生用这肩甲挡了一刀,现在还在营里养伤,您能不能……”

姜承瑾接过铠甲,指尖触到冰冷的甲片时,分明觉出那残留的、属于将士的体温。她点了点头,声音比平日更柔了些:“你放心,妾身今晚就赶出来,明日一早你再来取。”小兵连忙作揖,转身时衣角扫过门槛,带起一阵风,风里似乎还裹着前线的硝烟味。

绣坊里的其他绣娘见了,也都停下手里的活计。负责剪线的王大娘叹了口气:“这已是本月第三件从战场上送回来的铠甲了,咱们绣得再快,也赶不上将士们受伤的速度。”姜承瑾没说话,只是从布包里翻出更粗的丝线——这种丝线浸过桐油,耐磨还防水,最适合缝补铠甲。她把铠甲铺在案上,借着窗光仔细看那裂口,忽然想起在婺州破庙里,秦护卫他们湿透的衣袍,想起楚州军营里那名士兵的兰花帕子,心里忽然有了个主意。

第二日清晨,小兵来取铠甲时,眼睛一下子亮了。原本狰狞的裂口处,被姜承瑾绣成了一株绽放的红梅,梅枝顺着甲片的弧度延伸,花瓣用的是掺了朱砂的丝线,在晨光下瞧着,竟像是从血里开出的花。“姜小娘子,这……这也太好看了!”小兵捧着铠甲,手都在抖,“张大哥要是见了,肯定高兴坏了!”

姜承瑾笑了笑,递给他一小包伤药:“这是我托药铺配的金疮药,你顺便带给张大哥,让他好生养伤。”小兵接过药包,对着姜承瑾深深鞠了一躬,转身就往军营跑,脚步比来时轻快了不知多少。

自那以后,送铠甲来缝补的将士越来越多。有的铠甲上有箭洞,姜承瑾就把箭洞绣成圆圆的月亮;有的甲片边缘磨损,她就绣上一圈缠枝纹;还有的铠甲胸口处有刀痕,她便绣上小小的“安”字——和赵构御赐蜀锦上的那个“安”字一样,盼着将士们平安。将士们穿着缝补好的铠甲上战场,都说摸到那绣线,就像摸到了后方百姓的心意,心里踏实得很。

这日午后,绣坊里来了位特殊的客人。来人穿着一身素色布裙,头发用木簪挽着,眉眼间带着几分憔悴,却难掩端庄。她身后跟着两名侍女,手里捧着个锦盒。绣娘认出她是岳将军的夫人李氏,都连忙起身行礼。李氏摆了摆手,目光落在姜承瑾身上,温和地说:“早就听说姜小娘子的手艺,今日特意来拜访,还望小娘子不要见怪。”

姜承瑾连忙起身:“夫人客气了,民女只是做了些分内之事。”

李氏笑着走上前,让侍女打开锦盒,里面是一匹上好的云锦,颜色是淡淡的天青色,在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这是我从家里带来的云锦,想着姑娘绣旗用得上,便送来给姑娘。”李氏说,“前些日子,我去军营探望将士,见他们穿着姑娘缝补的铠甲,一个个都精神得很,说有姑娘的绣线在,就像多了层护心镜。”

姜承瑾接过云锦,指尖触到那细腻的质地,心里一阵温暖:“多谢夫人厚爱,民女定不辜负夫人的心意。”

李氏又和她聊了许久,说起岳飞近日在前线的情况,说金军最近在楚州一带活动频繁,将士们压力很大。姜承瑾听着,手里的绣针不自觉地加快了速度,心里暗暗决定,要绣一批特殊的旗帜,给前线的将士们鼓鼓劲。

接下来的几日,姜承瑾几乎住在了绣坊里。她带着绣娘们,用李氏送来的云锦,赶制了一批“山河旗”。旗帜的底色是天青色,上面绣着大宋的山河轮廓——东边是滚滚长江,西边是连绵的青山,南边是辽阔的田野,北边是蜿蜒的黄河。每一面旗帜的角落,都绣着一颗小小的红星,用的是最鲜亮的丝线,在战场上一眼就能看见。

旗子绣好那天,岳飞正好从前线回来视察。他穿着铠甲,脸上带着风尘,走进绣坊时,目光一下子就被那些“山河旗”吸引了。岳飞走到旗前,伸出手轻轻抚摸着上面的绣线,声音有些沙哑:“姜小娘子,这旗子上绣的,是咱们大宋的山河?”

姜承瑾点点头:“将军,民女想着,将士们在前线打仗,心里最记挂的就是这山河百姓。绣上这山河,也好让将士们知道,他们守护的,就是这样好的土地,这样好的家园。”岳飞看着那旗帜上的山河轮廓,又看了看姜承瑾,眼眶微微泛红:“好,好一个山河旗!有了这旗子,将士们定能士气大振!明日我就把这些旗子送到前线去,让兄弟们都看看,咱们身后,有这样好的百姓在支持着他们!”

第二日,岳飞亲自带着“山河旗”奔赴前线。消息传到绣坊,姜承瑾和绣娘们都高兴得不行。王大娘笑着说:“咱们这绣针,虽说不能像刀剑那样杀敌,可也能给将士们鼓劲,也算没白活一场!”姜承瑾点点头,手里的绣针又动了起来——她要绣一幅更大的《山河图》,等岳飞将军打了胜仗回来,就把这幅图送给将军,作为贺礼。

可没过几日,前线就传来了坏消息。金军调集了大批兵力,猛攻楚州,岳飞率领将士们奋力抵抗,却还是伤亡惨重,就连岳飞本人也受了轻伤。消息传到扬州,百姓们都慌了,有的人家开始收拾行李,想往南方逃。绣坊里的绣娘也有些人心惶惶,王大娘忧心忡忡地说:“小娘子,咱们要不要也收拾收拾?万一金军打过来,可怎么办啊?”

姜承瑾手里的绣针顿了顿,目光落在案上未完成的《山河图》上。她深吸一口气,对绣娘们说:“大家别怕,岳将军还在前线抵抗,将士们还在流血牺牲,咱们不能逃。咱们要是逃了,将士们的心就寒了。”她拿起绣针,继续绣着图上的青山:“咱们多绣一面旗,多缝补一件铠甲,将士们就多一分力量。只要咱们还在绣,还在等,将士们就一定能打胜仗回来!”

绣娘们看着姜承瑾坚定的眼神,心里渐渐安定下来。是啊,将士们在前线拼命,她们怎么能当逃兵?于是,绣娘们又重新拿起绣针,绣坊里的“沙沙”声,比往日更响亮了些。姜承瑾还让人把绣坊里的灯油都换成了最好的,哪怕到了深夜,绣坊的烛火也依旧亮着,像是黑夜里的一颗星,照亮着扬州城的希望。

这日夜里,姜承瑾正在灯下绣《山河图》,忽然听到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她放下绣针,走到门口,就见街上挤满了百姓,都朝着城门的方向跑去。有人一边跑一边喊:“打胜仗了!岳将军打胜仗了!金军退了!”

姜承瑾心里一震,连忙跟着人群往城门跑。到了城门口,就见远处的路上,一队宋军正朝着扬州赶来。最前面的是岳飞,他骑着马,虽然铠甲上沾着血污,却依旧身姿挺拔。他身后的将士们,有的扛着缴获的兵器,有的搀扶着受伤的同伴,脸上都带着胜利的笑容。城门上的守军看到他们,立刻吹响了号角,号角声在夜空里回荡,响亮而激昂。

百姓们都围了上去,有的递水,有的送干粮,还有的拉着将士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岳飞翻身下马,朝着百姓们拱手:“多谢乡亲们的支持!若不是有乡亲们在后方鼓劲,咱们也打不了这场胜仗!”

姜承瑾挤到岳飞面前,手里还拿着那幅未完成的《山河图》。她看着岳飞,眼里含着泪,却笑着说:“将军,您回来了!这幅《山河图》还没绣完,等绣完了,民女再送给将军。”岳飞看着那幅图,又看了看姜承瑾,笑着说:“好,我等着姑娘的《山河图》。有姑娘这样的百姓,有扬州这样的城池,咱们大宋,定能守住!”

那一夜,扬州城灯火通明。百姓们在街头巷尾摆起了宴席,将士们和百姓们一起喝酒、唱歌,庆祝这场胜利。姜承瑾坐在绣坊里,看着窗外的灯火,手里握着那枚铜制护心镜,心里满是安宁。她知道,这场胜利只是开始,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旗帜要绣,很多铠甲要补。但她不怕,因为她知道,只要她的绣针还在,只要将士们还在,只要百姓们还在,大宋的山河,就永远不会倒。

接下来的日子,扬州城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热闹。绣坊里的生意依旧红火,姜承瑾依旧每天忙着绣旗、补铠甲。只是如今,来送铠甲的将士们脸上多了笑容,来取旗帜的小兵们脚步也更轻快了。有时,岳飞会带着将士们来绣坊,看姜承瑾绣旗,听她讲绣娘们的故事。将士们都说,绣坊是扬州城最温暖的地方,这里的绣线,比任何铠甲都更能保护他们。

这日,姜承瑾正在绣一幅新的“岳”字旗,忽然听到外面传来马蹄声。她抬头望去,只见一队人马朝着绣坊走来,为首的人穿着宫里的服饰,是赵构身边的总管太监。总管太监走进绣坊,看到姜承瑾,连忙上前:“姜小娘子,陛下听说小娘子在扬州的事迹,十分欣慰,特意让老奴来探望小娘子,还带来了陛下的赏赐。”

说着,太监让身后的侍卫打开宝箱,里面是一批上好的丝线和布匹,还有一枚金制的“巧匠”印章。“陛下说,姜小娘子用绣针守护山河,是大宋的巧匠,也是大宋的功臣。”太监说,“陛下还说,若是小娘子想回临安,随时都可以,宫里永远有小娘子的位置。”

姜承瑾看着那些赏赐,又看了看窗外扬州的街景——早点铺依旧冒着热气,货郎还在叫卖,孩童们追着蝴蝶跑过青石板路,和她离开镇江府时看到的景象一样,安宁而美好。她笑着对太监说:“多谢陛下厚爱,只是民女觉得,扬州才是民女该待的地方。这里有将士们,有百姓们,有需要民女绣的旗帜和铠甲。民女想留在扬州,用自己的绣针,继续守护这片山河,直到天下太平的那一天。”

总管太监看着姜承瑾坚定的眼神,点了点头:“小娘子的心意,老奴会如实禀报陛下。陛下若是知道姑娘的决定,定会理解姑娘。”说完,太监又和姜承瑾聊了许久,才带着人马离开。

送走太监,姜承瑾回到案前,拿起那枚“巧匠”印章,轻轻盖在刚绣好的“岳”字旗上。印章的金色与旗帜的红色相映,格外醒目。她看着那旗帜,心里暗暗发誓:她要一直留在扬州,一直绣下去,绣出大宋的山河,绣出百姓的安宁,绣出天下太平的那一天。

此时的扬州,绣坊里的烛火依旧亮着,针丝穿梭的“沙沙”声,伴着城外将士们的操练声,还有百姓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最动人的山河守护图。姜承瑾知道,她的绣途没有尽头,她的针线,会永远为大宋的山河而绣,为天下的安宁而绣,直到金军被彻底打跑,直到每一寸大宋的土地上,都能看到和平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