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雪初落时,扬州的绣坊添了新面孔。一群十四五岁的姑娘揣着绣绷挤在门口,为首的少女叫阿桃,手里攥着半块绣着歪扭梅花的布帕,红着脸对姜承瑾说:“姜小娘子,俺们想跟着您学刺绣,也想给将士们绣旗子、补铠甲。”
姜承瑾看着姑娘们冻得发红的指尖和眼里的光,想起了当初执意要回汴京的自己。她笑着把人都让进绣坊,指着案上的丝线说:“学刺绣要耐得住性子,针脚歪了可不行,但只要你们真心想为将士们做事,我就把本事都教给你们。”
自此,绣坊里多了叽叽喳喳的笑声。姜承瑾从穿针引线教起,阿桃手笨,总把丝线缠成一团,急得眼圈发红;另一个叫春杏的姑娘心思细,学绣缠枝纹时,针脚比老绣娘还整齐。
姜承瑾因材施教,白天教她们绣简单的纹样,夜里就着烛火,把自己多年攒下的绣谱拿出来,逐页讲解如何让纹样更耐磨、更显色——毕竟这些绣品要跟着将士们上战场,半点马虎不得。
这天刚下过雪,阿桃捧着件刚补好的铠甲跑进来,铠甲胸口的刀痕处,被她绣了朵小小的迎春花。
“姜小娘子你快看!”她眼里闪着光,“我想着春天快到了,绣朵迎春花,将士们见了也能想起家里的春天。”
姜承瑾摸了摸那柔软的绣线,又看了看窗外覆雪的屋檐,忽然觉得这寒冬里,好像真的有了春的暖意。
可暖意没持续多久,军营里就传来消息:岳飞要率军北上,收复被金军占领的蔡州。
消息传到绣坊,姑娘们都停了手里的活计,春杏小声问:“姜小娘子,北上是不是很危险?咱们能为将士们多做点什么吗?”
姜承瑾沉默了片刻,转身从布包里翻出一卷深蓝色的粗布——这是她特意托人从蜀地运来的,布面厚实,浸过桐油后防水又抗风。“咱们给将士们绣披风吧。”她指着布卷说,“北方比扬州冷,披风既能御寒,还能在行军时挡些风雪。”
绣娘们立刻动了起来。姜承瑾设计了披风的样式,领口和袖口都绣上厚实的绒毛纹样,披风的边角处则绣上“守土”二字,用的是加粗的棉线,针脚密得能挡住寒风。阿桃绣得格外认真,手指被针扎破了,就用布条裹住继续绣;春杏则带着几个姑娘,把绣好的披风一一叠好,用麻绳捆紧,方便将士们携带。
岳飞率军出发那天,姜承瑾带着绣娘们把两百多件披风送到军营。岳飞看着堆得像小山似的披风,又看了看姑娘们冻得通红的手,对着她们深深行了一礼:“多谢诸位小娘子!有了这些披风,将士们在北方定能多一分暖意,多一分力量!”
姜承瑾还把那幅早已绣完的《山河图》送给了岳飞。图上的长江波涛汹涌,青山连绵不绝,黄河岸边还绣着几个放牧的孩童,一派安宁景象。“将军,”她说,“这是民女绣的《山河图》,盼着将军此去,能早日收复失地,让百姓们都能过上安稳日子。”
岳飞接过《山河图》,郑重地卷起来揣进怀里:“小娘子放心,我定不辜负百姓的期望,定要把金军赶出大宋的山河!”
将士们走后,扬州的日子依旧忙碌。绣坊里的姑娘们除了绣旗帜、补铠甲,还开始绣手帕、绣荷包——这些小物件要送给留在军营的伤兵。阿桃在荷包里绣了“平安”二字,春杏则在帕子上绣了家乡的小桥流水,姑娘们说,伤兵们见了这些,就像见了家里人,能早点好起来。
可没过多久,前线就传来了坏消息:岳飞在蔡州城外遭遇金军埋伏,虽然最终突围,但伤亡惨重,还丢了不少粮草。消息传到扬州,百姓们又开始慌了,有人说金军很快就要打过来,有人说岳飞将军怕是撑不住了。
绣坊里的气氛也变得沉重。阿桃绣着荷包,眼泪忽然掉在布面上,晕开了丝线:“姜小娘子,咱们的披风是不是白送了?将士们会不会……”
姜承瑾放下手里的绣针,走到窗边,看着外面渐渐放晴的天空。她想起了在婺州遇到的暴雨,想起了楚州军营里那名士兵的兰花帕子,想起了岳飞将军接过《山河图》时坚定的眼神。“不会的。”她说,声音平静却有力,“将士们在前线拼命,不是为了让咱们害怕的。咱们要做的,是绣更多的旗帜,补更多的铠甲,让他们知道,后方还有咱们在等着他们回来。”
她转身从案上拿起一卷红色的丝线:“咱们绣‘必胜旗’吧!每面旗子上都绣上‘必胜’二字,再绣上咱们扬州的城徽,让将士们知道,扬州永远是他们的后盾。”
姑娘们听了,纷纷擦干眼泪,重新拿起绣针。阿桃把眼泪擦干,绣“必”字时,针脚比往日更用力;春杏则在旗子边缘绣上了一圈祥云,说这样能保佑将士们平安。绣坊里的“沙沙”声再次响起,比往日更响亮,像是在和前线的厮杀声呼应。
就在这时,门外传来一阵马蹄声。姜承瑾抬头望去,只见一个浑身是伤的士兵骑着马,跌跌撞撞地冲进扬州城,嘴里大喊着:“援军!岳将军的援军到了!咱们的援军从楚州赶来了!”
百姓们都围了上去,士兵激动得声音发颤:“岳将军在蔡州城外死守了三天三夜,就在咱们快撑不住的时候,楚州的援军到了!现在咱们不仅把粮草夺回来了,还打退了金军,守住了蔡州!”
姜承瑾心里一震,连忙带着绣娘们往城门跑。到了城门口,就见远处的路上,一队宋军正朝着扬州赶来,为首的正是岳飞!他的铠甲上还沾着血污和雪屑,却依旧身姿挺拔,手里举着一面“必胜旗”——那正是姜承瑾她们前几日刚绣好的旗子,旗面上的“必胜”二字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百姓们都欢呼起来,有的递水,有的送干粮,阿桃和春杏则跑上前,把刚绣好的荷包塞给将士们。岳飞翻身下马,走到姜承瑾面前,举起手里的“必胜旗”,笑着说:“姜小娘子,你看!有了这面旗子,将士们士气大振,咱们真的打赢了!”
姜承瑾看着那面飘扬的旗子,又看了看岳飞身后的将士们,眼里含着泪,却笑着说:“将军辛苦了!这是咱们扬州百姓的心意,只要将军需要,咱们就一直绣下去!”
那一夜,扬州城再次灯火通明。百姓们在街头巷尾摆起了宴席,将士们和百姓们一起喝酒、唱歌,庆祝这场胜利。姜承瑾坐在绣坊里,看着窗外的灯火,手里握着那枚铜制护心镜,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这场胜利不是结束,未来还有很多仗要打,还有很多旗帜要绣,但她不怕——因为她身边有一群志同道合的绣娘,有英勇善战的将士,有支持她们的百姓。
转年春天,扬州的花开了。绣坊里的姑娘们不仅学会了绣旗帜、补铠甲,还开始教城里的妇人刺绣。阿桃成了绣坊的小师傅,教妇人们绣简单的纹样;春杏则带着人,把绣好的帕子、荷包送到周边的军营,让更多的将士感受到后方的温暖。
这天,姜承瑾正在绣一幅新的《春耕图》,画面里有农民在田里插秧,有孩童在田埂上放风筝,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忽然,门外传来一阵熟悉的脚步声,她抬头望去,只见秦护卫带着几个护卫走进来,脸上带着笑容:“姜小娘子,好久不见!”
姜承瑾又惊又喜,连忙起身:“秦大哥!你们怎么来了?”
秦护卫笑着说:“陛下听说您在扬州做得风生水起,不仅教百姓刺绣,还为将士们做了这么多事,特意让我们来看看您,还带来了陛下的赏赐。”说着,他让护卫打开宝箱,里面是一批上好的蜀锦,还有一本手抄的《绣谱》。
“陛下说,”秦护卫继续说,“您用绣针守护山河,是大宋的骄傲。他还说,若是您有需要,宫里随时都能给您提供丝线和布匹。”
姜承瑾看着那些赏赐,又看了看窗外盛开的桃花,笑着说:“多谢陛下厚爱!请秦大哥转告陛下,民女在扬州很好,这里有需要民女的人,有民女想守护的山河。民女会一直留在扬州,用自己的绣针,绣出大宋的太平盛世。”
秦护卫点了点头,又和姜承瑾聊了许久,才带着护卫离开。送走秦护卫,姜承瑾回到案前,拿起那本《绣谱》,轻轻翻开。里面不仅有各种复杂的纹样,还有赵构的批注,写着“此纹样可用于军旗,显大宋威仪”。
她放下《绣谱》,拿起绣针,继续绣《春耕图》。窗外的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布面上,让画面里的春耕景象更显生动。绣坊里的“沙沙”声依旧,伴着城外将士们的操练声,还有百姓们的欢声笑语,构成了一幅最动人的山河守护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