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都市小说 > 跨越400年:我把未来搬回1982 > 第79章 “盘古之心”的骨架和灵魂,都到齐了
换源:


       白雪皑皑的国境线上,红色的五角星徽章和镰刀锤子旗帜,在寒风中显得格外肃穆。这里,是他们回家的最后一道关卡。

果然,麻烦来了。

口岸的海关关长,是一位名叫巴甫洛夫的上校。他挺着一个巨大的啤酒肚,满脸横肉,眼神里透着精明和贪婪。

当他看到那份“废品处理合同”和“科研样品出境许可”时,脸上露出了玩味的笑容。

“废铁?样品?”他用粗壮的手指敲着文件,慢条斯理地说,“据我收到的情报,你们这批货物,涉嫌夹带未经许可的战略物资。

根据规定,我必须对货物进行全面扣押,并进行为期一个月的开箱检查。”

奥尔洛夫站在一旁,嘴角勾起一抹冷笑。这正是他的最后一招。

他动用自己的关系,给边境海关发了一份协查通报,就是要把陈昂他们死死地按在这里。只要开箱,一切就都完了。

孙建业的心沉到了谷底。他知道,遇上这种地头蛇,讲道理是没用的,只能用钱开路。

可是一个月的时间,他们耗不起,而且对方的胃口,恐怕也是个无底洞。

就在气氛陷入僵局,巴甫洛夫上校准备挥手让士兵查封货物时,陈昂却不慌不忙地走上前。

他没有看上校,而是转向一旁的孙建业,用一种闲聊的语气说道:

“老孙,你说这莫斯科的天气,是不是比咱们这儿还冷?我听说,莫斯科中央陆军总医院的暖气都不太好。我有个朋友的女儿,最近就住在那儿,好像是得了什么再生障碍性贫血,怪可怜的。幸好啊,前几天有位不知名的好心人,从德国给她弄到了一批最新的特效药,叫什么‘利血康’,听说效果特别好,病情已经稳定下来了。”

他说的每一个字,都像一记重锤,狠狠地砸在巴甫洛夫上校的心上。

上校脸上的横肉瞬间凝固了,那双贪婪的眼睛里,第一次露出了震惊和恐惧。

他的女儿,就叫阿廖娜,就住在中央陆军总医院,得的就叫再生障碍性贫血!而那批如同神迹般从天而降的德国药,正是他这辈子最大的人情债!

他动用了所有关系,都查不到送药人的身份,只知道对方能量通天。

他做梦也想不到,这个神秘的恩人,竟然会以这种方式,出现在他面前。

他再看向陈昂时,眼神已经彻底变了。那不再是对待一只肥羊的眼神,而是仰望一尊深不可测的神。

对方不仅知道他最大的秘密,还掌握着他女儿的生命线。这已经不是威胁,而是一种来自更高维度的、神明般的掌控力。

“误会!全都是误会!”巴甫洛夫上校脸上的横肉挤成了一朵灿烂的菊花,他一个箭步冲到电话机旁,抓起话筒大吼,“情报有误!是哪个混蛋发的协查通报?给我撤销!立刻撤销!这是我们苏联人民最尊贵的朋友!是中苏友谊的使者!快!给贵宾的车队,开辟绿色通道!用最快的速度办理通关手续!”

这戏剧性的转变,让所有人都看傻了。奥尔洛夫更是目瞪口呆,他不明白,为什么自己精心布下的天罗地网,被对方三言两语就戳破了。

他只能眼睁睁地看着那辆卡车和轿车,在边防士兵的敬礼中,缓缓驶过国境线,进入了中国的领土。

当车轮压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方华仁再也忍不住,这个年过半百的汉子,趴在方向盘上,嚎啕大哭。

孙建业颤抖着手,点燃了一支烟,猛吸了一口,却被呛得连连咳嗽。

陈昂摇下车窗,回头望去。那片苍茫的冰雪世界正在远去,一个庞大的红色帝国,带着它的骄傲与落寞,被留在了身后。

他转过头,看向前方。阳光刺破云层,洒在辽阔的华夏大地上。

“盘古之心”的骨架和灵魂,都到齐了。

一场真正属于华夏的工业革命,即将点燃它最炙热的火焰。

归途的喜悦,在车轮压上祖国土地的那一刻达到了顶峰,又在下一秒迅速被现实的寒风吹得冷却下来。

方华仁的嚎啕大哭只持续了不到一分钟,就被一声剧烈的颠簸给憋了回去。卡车的一个轮子,陷进了边境公路上一个被冰雪覆盖的深坑里。

“我操!”开车的老师傅一脚刹车,半个身子探出窗外,对着那个坑骂了半天祖宗。

这才是开始。从冰天雪地的满洲里到他们的大本营江城,两千多公里的路,在1982年的华夏,是一场真正的长征。

没有高速公路,所谓的“国道”,大部分是坑坑洼洼的柏油路,有些路段甚至还是土路。卡车以平均不到四十公里的时速,像一头老黄牛一样,吭哧吭哧地往前挪。

车厢里的气氛,也从劫后余生的狂喜,变成了漫长旅途的焦躁。

方华仁的宝贝疙瘩,那个装着电子枪核心的木箱,成了他新的生命。他用自己的军大衣把箱子裹得严严实实,一路上都死死抱在怀里,谁碰一下他跟谁急。

吃饭的时候,他把箱子放在腿上。睡觉的时候,他把箱子枕在头下。上厕所的时候,他都想把箱子带进茅房,被孙建业骂了个狗血淋头才作罢。

“老方,你这是抱着个儿子还是抱着个炸弹?”孙建业叼着烟,一脸嫌弃。

“这比我儿子金贵多了!”方华仁瞪着布满血丝的眼睛,“我儿子考不上大学,最多在家种地。这玩意儿要是磕了碰了,咱们未来科技的根就断了!”

孙建业撇撇嘴,没再说话。他心里也悬着一块大石。在苏联,他面对的是克格勃和官僚,那是另一个世界的斗争,靠的是胆识、信息差和金钱开道。

可回了国,这路上的千难万险,却是最具体、最磨人的。车子抛锚,食宿困难,还有那些防不胜防的意外。

果然,在进入冀北地界的一个小县城时,意外来了。

他们被拦在了一个临时设立的“联合检查站”前。几个穿着不伦不类的制服,戴着红袖章的人,拦住了卡车。

为首的是个黑胖子,敞着棉袄的扣子,露出一圈油腻的秋衣,嘴里叼着根烟,歪着头打量他们,眼神活像是在菜市场挑拣肥肉的屠夫。

“停车停车!检查!”黑胖子用一根木棍敲了敲卡车的铁皮,发出“梆梆”的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