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重生民国之盐商千金逆袭记 > 第146章 赵国祯查新盐议三湾合作,周掌柜献码头定当面签契
换源:


       赵国祯站在盐行后院的晒场边上,手里捏着一撮刚出锅的盐粒,迎着晨光翻了翻。颗粒干净透亮,像是雪末子落在掌心。她轻轻一吹,盐粒飞散,留下指尖微微的涩意。

“南滩新场的出盐量,比预估高出两成。”沈明远从晒架间走来,袖口沾着点盐霜,语气里却带笑,“工头说,再这么晒下去,月底前就能腾出三座仓。”

她点点头,没接话,目光落在远处码头的方向。昨夜派出去的探子刚回,带回的消息不急不缓——江南商会内部仍在争执,梅家想拉几个老行会联手压价,可响应者寥寥。反倒是几家小盐坊,悄悄托人打听“联销会”的门槛。

“不是门槛低,是怕踩空。”她终于开口,把剩下的盐粒撒进竹篓,“前脚刚点头,后脚就被梅家断了货道,谁敢赌?”

沈明远明白她的意思:“所以得有人先跳出来。”

“已经有人跳了。”她转身往账房走,“昨儿下午,‘海济坊’的周掌柜去了聚义堂,提了合作。结果呢?陈老三没敢应,只说‘得看风向’。可你知道最有趣的是什么?他临走前问了一句——‘祯记那边,真肯让五成利?’”

沈明远脚步一顿:“他在等咱们递梯子。”

“不光是梯子。”她推开门,阿菱正在整理新到的货单,见她进来,默默让出位置,“是机会。周掌柜背后不止一个海济坊,还有三个靠海的小盐坊,统称‘三湾户’。他们自己有船,有岸线,能走闽南一带的私港,可就是进不了江南主道——梅家卡死了关卡,连条小货船都难进。”

“所以他们想绕开商会?”

“不是想,是逼得非绕不可。”她提笔在纸上画了条线,“他们出运力,咱们出盐源和销路,利润照说五五开,但有个条件——所有货必须贴‘祯记’的封条,走咱们的账。”

沈明远皱眉:“那他们岂不是成了咱们的下家?”

“下家也比饿死强。”她笑了一下,“再说了,他们要的也不是当东家,是要活路。只要咱们不吞他们船队、不抢他们岸口,合作就能谈。”

话音刚落,外头传来脚步声,阿菱掀帘进来:“东家,海济坊的周掌柜在前厅候着,说有要事相商。”

赵国祯与沈明远对视一眼,没动声色:“让他等一盏茶的工夫。你去取上个月的出盐记录,再把‘养心盐’的样品包两份,用红绸裹了,一并送去。”

阿菱应声而去。沈明远低声问:“真打算让五成?”

“让利不是吃亏,是买人心。”她站起身,整了整衣袖,“三湾户在闽南有熟客,药铺、茶行、官眷宅子都认他们的货。咱们的盐进不去的地方,他们的船能靠岸。这笔账,算得过来。”

前厅里,周掌柜正低头喝茶,茶水已凉,他却一口未动。见赵国祯进来,连忙起身拱手:“赵东家,叨扰了。”

“周掌柜不必多礼。”她落座,语气平和,“您这一大早登门,想必不是为了喝杯冷茶。”

周掌柜苦笑:“实不相瞒,我昨儿去了聚义堂,陈老三把我拦在门外,说‘别碰祯记,风向变了’。我问他什么风,他说——‘盐能晒白,心也能焐热’。”

赵国祯一怔,随即笑出声来:“这话倒新鲜。”

“可我信。”他直视她,“这些年,商会压价、抽成、设卡,哪一桩不是往死里逼?可您这边,给聚义堂五成利,还许他们独家分销‘雪顶盐’。这不是做生意,是给活路。”

她没接话,只轻轻敲了敲桌面。

周掌柜深吸一口气:“三湾户的盐,不愁产,不愁运,就愁卖不出价钱。若赵东家愿意联手,我们愿将闽南七处码头的销路共享,只求一个公平分利。”

“七处?”她挑眉,“包括泉州茶行那条线?”

“包括。”

“你们之前走的是暗账,没封条,没保单,出了事自己扛。”她语气依旧平静,“若跟我合作,所有货必须走明账,贴封条,出了事,我祯记担一半。”

周掌柜眼睛一亮:“您肯担责?”

“不担责,怎么叫伙伴?”她微微前倾,“这样,第一批货,你们出运力,我出盐本,利润六四——你们六,我四。三个月后,若合作顺利,再调回五五。如何?”

沈明远在旁听得心头一跳,正想开口,却见赵国祯抬手轻压桌面,示意他勿言。

周掌柜愣住,半晌才道:“这……这不合规矩。”

“规矩是人定的。”她站起身,走到窗边,“你们缺的不是盐,是靠山。我缺的也不是船,是信得过的运户。与其互相防着,不如先把路走通。路通了,钱自然来。”

厅内一时静默。窗外盐工吆喝着搬货,声音远近交错。

周掌柜缓缓起身,从怀中取出一张折好的纸,双手递上:“这是三湾户七处码头的联络图,还有每月出货量、客源名单。赵东家若信得过,今日便可签契。”

赵国祯没接,只问:“你们跟江南那些小盐商,还有往来?”

“有。不少都欠着我们船钱,可这两年生意难做,谁也不敢收现银。”

“那就让他们用货抵。”她转身回座,“下一批‘养心盐’,你们带五十箱去,分给这些小户。不收钱,只签个单——将来从他们的销利里扣。让他们知道,跟着咱们,不但能活,还能赚。”

周掌柜呼吸一滞:“您这是……要拉他们入伙?”

“不是拉,是开门。”她终于接过那张纸,展开看了一眼,“门开了,愿意进来的,都是自己人。”

沈明远看着她侧脸,忽然明白她为何敢让利。这不是施舍,是织网——一张用信任和实利织成的网,比任何刀剑都牢靠。

“合作的事,今日便可定下。”赵国祯将纸折好,放入袖中,“但有两条,必须写进契书:一,所有货船进出,须报备航线;二,若发现有人私运劣盐、冒用封条,立即断供,永不合作。”

周掌柜重重点头:“理当如此!”

她笑了笑:“那便请周掌柜回去传话,三日内,我亲自去三湾口,与三位坊主当面签契。顺便——”她顿了顿,“看看你们那片能晒出金盐的滩。”

周掌柜走后,沈明远才低声问:“真要去?那边可不比咱们这儿安稳。”

“越不稳,越要去。”她拿起茶壶,给自己倒了杯凉茶,一饮而尽,“人不到场,礼不到,心就不实。我得让他们看见,祯记的东家,不是只坐在账房里数钱的。”

阿菱这时进来,手里拿着一封信:“东家,刚从闽南来的船带的,说是三湾户的老坊主托人捎的。”

赵国祯拆开一看,纸上只有一行字:“风起南浦,帆已备好。”

她将信纸轻轻放在桌上,指尖在“帆”字上停了停。

外头,盐袋堆得像小山,工人们正往车上装货,吆喝声一阵高过一阵。一辆马车碾过石板路,车轮压碎了一小撮残盐,白粉四溅。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