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现言小说 > 重生民国之盐商千金逆袭记 > 第149章 沈宅查封国祯谋新策,盐质改良明远探良方
换源:


       清晨的微光透过窗棂,落在账房的红木桌面上,窗外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却驱不散赵国祯心头那层因沈家老宅被查封而蒙上的阴霾。她指尖捏着那封带来坏消息的信纸,指节微微泛白——昨夜沈明远带来的消息,像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她心口。赵国祯的心猛地一沉,一种无助和焦虑涌上心头,但很快,她又想到了盐行里那些期待的眼神,心中暗暗发誓,一定要撑住。

“明远家里的事......”她低声自语,喉间有些发紧。可转瞬,目光扫过墙上悬挂的盐行章程,那墨迹淋漓的“诚信为本,质优为先”八个字陡然刺醒了她。深吸一口气,她将信纸仔细折好压在砚台下,指尖在桌面上轻轻叩击。盐行正是爬坡的时候,她若垮了,不仅对沈家的困境无济于事,跟着他们夫妻吃饭的几十号人也要受牵连。

压下翻涌的情绪,赵国祯伸手扯过桌角的货单。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记着近半年的原材料来源:城南李家的海盐虽价廉,却总带着些杂味;城西王家的岩盐纯度够,可运输成本高得吓人;还有几家散户,供货时断时续,总叫人悬着心。她指尖划过“王家岩盐”几个字,眉头微蹙——这是目前最稳定的货源,却离“优质”还差着一截。

“必须找到更好的。”她在心里默念,提笔在货单边缘批注:“寻纯度≥九成五、杂质可控、运输半径百里内者”。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里,眼底的沉郁渐渐被坚定取代。

未过午时,沈明远便来了账房。他眼下带着青黑,往日里温润的眉宇间凝着化不开的愁绪,见了赵国祯,只勉强扯出个笑容:“阿祯,今日......”

“明远,”赵国祯起身给他倒了杯热茶,“我正想与你说件事。”她将写满批注的货单推过去,“咱现在用的这些原材料,是不是还能再提升提升?”

沈明远的目光落在货单上,却有些涣散。“家里的事......”他声音发涩,“我实在没心思琢磨这些。”

“正因如此,才更要琢磨。”赵国祯的声音平静却有力,“明远,沈家老宅是根,可盐行是咱们手里的力气。力气足了,才能把根护得更牢。”

这话像块石子落进沈明远的心湖,他抬眼看向妻子,对方眼中没有同情,只有一种并肩前行的笃定。他沉默片刻,端起茶杯一饮而尽,喉结滚动:“你说得对。该怎么做?”

“我记得前阵子听船行的人提过,城北的齐家盐场口碑不错,还有东海那边的几家,据说采出来的盐颗粒匀净。”赵国祯铺开一张地图,指尖点在几处标记上,“咱们分两路去访,带上咱们盐行的账册和近期的订单记录,让他们看看诚意。”

沈明远看着地图上的标记,指尖在“齐家盐场”上顿了顿,点了点头:“好,我去城北。”

接下来的几日,两人分头奔波。赵国祯去了东海沿岸的三家盐场,头两家都显得犹豫——“祯记虽说名气渐起,终究比不过那些老字号”“长期合作?万一销路不稳,我们的货压着可怎么办?”

面对这些疑虑,赵国祯不慌不忙地拿出账册,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声音沉稳地说道:“您看,这是我们近三个月的订单量,每月递增两成。”又取出与几家大商号的合作契约副本,轻轻放在对方面前,眼神坚定地说:“这些都是预付定金的长期订单,销路绝无问题。”见对方仍有顾虑,她干脆提出:“首次合作,我们预付三成货款。若长期签约,每月订单量保底,运费由我们全包。”

诚意摆在眼前,其中两家当场松了口。第三家的掌柜是个五十多岁的老者,听完赵国祯的话,沉吟道:“赵掌柜倒是爽快。不瞒你说,我们后山新探了个盐矿,取样看比现有的好上不少,只是还在做成分检测,得等些日子。”

赵国祯眼睛一亮,语气中难掩欣喜:“若是品质过关,我们愿意包下首月的产量。”老者笑着捋了捋胡须:“那我便静候赵掌柜的好消息。”

另一边,沈明远也在齐家盐场有了收获。齐家老板起初担心祯记的规模,见沈明远拿出盐行的扩张计划和详细的市场分析,又听闻赵国祯在东海的举措,终于点头:“既然赵掌柜有如此魄力,我便信你们一次。”

合作谈成,新的原材料很快运到了盐行。可头一批货就出了岔子——齐家的盐纯度虽高,却比往常的盐更易吸潮,盐工们一时没掌握好晾晒时间,损耗比平时多了两成。

赵国祯立刻请了齐家的掌事来盐行,沈明远也在场。“不是我们的盐不好。”齐家掌事有些委屈,“是你们的法子不对。”

“是我们考虑不周。”赵国祯坦然道,“不如咱们定个细则:你们派个老师傅来指导晾晒,我们按工时付酬劳。另外,每次送货前,咱们先核对品质标准,送货时间提前三日敲定,如何?”她边说边提笔写下条款,沈明远在一旁补充:“我们也会派专人验收,有问题当场沟通。”

齐家掌事见他们态度诚恳,气也消了,点头应下。临走时,他想起一事:“对了,我们有个老法子,能让盐更干爽,保质期延长半个月,回头我让人把方子送来。”

这之后,盐行的盐渐渐有了变化。新盐颗粒晶莹,咸味纯正,老主顾们都说:“祯记的盐,近来越发好了。”赵国祯算了笔账,因新供应商给的批发价更优,加上损耗减少,成本竟降了一成。

这日傍晚,夫妻二人在账房核对账目,看着上涨的利润和订单量,沈明远脸上终于有了些真切的笑意:“照这样下去,再过些日子,或许......”他没说下去,但眼里的光说明了一切。

赵国祯点头,目光落在墙角堆着的新盐样上,那是齐家送来的新矿盐试制品。“还不够。”她轻声道,“你看,盐工们用新盐时,火候总差那么一点。得找个时间,让大家好好学学怎么用这些新料。”

沈明远应道:“好,我来安排。”

窗外的夕阳透过窗纸,将两人的身影拉得很长。账房里安静下来,只有算盘珠子偶尔发出清脆的声响,像是在为盐行的前路,轻轻叩响新的节拍。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