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晴望着他泛红的耳根,一下突然明白了师兄为何如此生气。
是啊,虽然自己一贯在男女之事上比较麻木,但时间一久,突然有些事情就想得通了。
此时面对付成申的质问,苏晴有些不知所措,但事实如此,她也不可能隐瞒,便点了点头。
苏晴点头的瞬间,付成申脸上的血色像被抽走般迅速褪尽。他死死盯着苏晴的眼睛,瞳孔骤然收缩,原本就锐利的目光此刻像淬了冰的手术刀,仿佛要在她脸上剜出个洞来。
两秒的死寂后,他嘴角猛地抽搐了一下,像是被什么东西蛰了似的。那抹刚硬的线条突然垮下来,露出几分难以置信的茫然,喉结剧烈滚动着,却发不出半点声音。耳廓的红晕不知何时变成了酱紫色,连带着脖颈上的青筋都突突地跳。
他偏过头,避开苏晴的视线,侧脸的肌肉绷得像块冷铁。指节因用力攥着酒杯而泛白,杯柄上的雕花深深嵌进掌心。等他再转回头时,眼底的惊涛骇浪已被一层冰壳覆盖,嘴角扯出个极淡的冷笑,却比任何怒容都更伤人:“我就知道……那天在机场,我看到那小子,看到你们俩在一块的样子,我就觉得不对劲。"
"那个...新疆人..."他咬着后槽牙,每个字都像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什么学历?他做什么的?"说到最后几个字,声音突然发颤,不得不猛地闭紧嘴,用指腹狠狠揉着眉心——那里还留着常年戴眼镜的浅痕。
“他就普通大专学历,退伍回来就在镇政府工作,现在在我们指挥部做电商。”
苏晴坦然地回答关于陈疆生的问题,因为她觉得这没有什么好隐瞒的,也没有什么好不好意思的,无论陈疆生什么学历,做什么,只要自己喜欢,没有什么配不配。
可付成申一下笑出声来。
"大专?小干事?“他重复着这两个词,像是在品鉴什么荒谬的笑话,”苏晴,你当年在农科院熬夜做的基因测序,准确率达到 99.7%;你发表的《耐盐基因编辑技术》被 SCI收录时,整个湖南农大的报栏都贴满了你的照片。现在你告诉我,你要和一个可能连英文字母都认不全的人过一辈子?"
苏晴的指尖在银挂坠上掐出红痕,面对嘲笑,声音却异常平静:"师兄,陈疆生会修灌溉渠,会用维语和牧民沟通,会在沙尘暴里抢救稻种。这些,你做得到吗?"
"我不需要做这些!"付成申突然提高音量,引得远处的埃及代表回头张望,"我能争取国家重大专项,能让你的研究成果在《自然》杂志发表!那个新疆人能给你什么?盐碱地里的风沙吗?"
他的目光扫过苏晴耳后的疤痕——那是去年寒潮时冻伤留下的,突然泄了气般后退半步,语气里掺了血丝:"你忘了我们一起在农大培育的‘湘耐 1号’的时候吗?你说要让它在西北扎根,我陪你在人工气候箱前守了三个月。现在你告诉我,那些日夜,还不如一个乡镇小干事的几句甜言蜜语?"
苏晴从包里掏出个塑封袋,里面是粒稻种:"这是‘白碱滩 3号’的第一代种子,为了它,我那年差点被死在白碱滩。是陈疆生一次次把我救了下来,我活下来后,才有了今天的亩产 682公斤。"她把稻种推到付成申面前,"你觉得它卑贱吗?可它比任何实验室数据都懂得土地的温度,你觉得我男朋友没文化,可他改变了我的命运,我只喜欢他!"
话说到这里,已经没办法再继续下去了。
“那既然如此,那接下来你就不要怪我了。”
付成申最后说道。
…………
上午十点整,罗马国际农业发展基金总部的主会议厅内,环形穹顶下的投影幕布正显示着全球盐碱地分布地图。
青铜制的议事钟在主会场敲响。各国代表依次就座,椭圆形会议桌的每个席位前都摆着三样东西:翻译耳机、瓶装水,以及一袋来自本国的特色粮食——中国席位前是真空包装的糙米,法国是薰衣草香米,巴西是彩色玉米粒,乍得则是一小袋耐旱小米。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致辞揭开会议序幕:"全球 8.2亿人处于饥饿状态,而 143亿亩盐碱地正等待被唤醒。"他的目光扫过全场,"今天,我们不仅要讨论粮食分配,更要寻找让土地重生的方式。"
此时,主持人用英语宣布“盐碱地治理技术专场”进入自由辩论环节,苏晴吞了口口水,她顿时有种感觉,全场目光此时都汇聚在自己身上,自己马上要被点名。毕竟在盐碱地治理上,中国走在世界前列,这次世界粮食会议,光是盐碱地稻种方案,中国就有她和付成申两个课题组来到现场,这个议题不可能绕过中国。
果然,古特雷斯在片刻停顿后,扫了一眼中国代表桌这边:“现在,我们有请来自中国的新疆苏晴教授谈论她们在实地的实践感受。”
苏晴面前的麦克风亮起红光——这是被抽中发言的信号。
她深吸一口气,指尖在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上轻轻滑动,她电脑屏幕顿时投屏在主会场上,屏幕上"白碱滩 3号“的生长曲线在深蓝色背景上起伏,像一片微型稻浪。
"感谢主持人。”苏晴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二十六个国家的国旗在旁听席上微微晃动,“我想分享中国新疆的实践——”她的话被后排传来的掌声打断,付成申正举着咖啡杯向她致意,镜片后的目光却略显锐利。
她被这目光刺得有些心悸,但只顿了顿,马上仰头道:“"所谓'中国方案’",一边说,她举起激光笔,光束将指向身前的大屏幕。
联合国粮农组织会议中心的穹顶下,环形投影幕正循环播放着两组对比画面:左侧是2018年白碱滩的卫星影像,右侧是2025年的航拍图。
“盐碱地作为一种自然景观,是包括人为因素在内的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其不可能被“消灭”,也没有必要被“消灭”,需要在充分认识和尊重盐碱地科学规律的基础上,整合多方资源、汇聚各方力量,兼顾治理、利用和保护,我们‘中国方案’是全面考虑盐碱地生态服务功能和区域水土资源承载力,统筹好生态安全、水资源安全和大食物供给总体安全的关系,是实现盐碱地长期可持续开发和高质量利用的关键,在这个统筹基础上,运用稻种改良技术的“白碱滩4号”,加上独特生物菌肥 基质土,就能在改良种植区上实现亩产 682公斤!大家可以看到,红色圈是重盐区,蓝色是改良区....”
当苏晴展示数据图时,身后付成申突然举起反对牌。
这下全场响起一片哗然声,没有人想到第一个表示反对的居然是他们中国自己的项目组!
这在世界粮食会议史上都非常罕见。
哪有一个国家自己内部如此争辩反对的?
不过很多国家代表飞快反应过来:中国在盐碱地改良上已经处于世界前列,他们这次派来了两个项目组,自然也存在竞争关系。
“主持人,我必须指出数据偏差。”此时,付成申的发言被切换到主声道,“苏教授所谓的‘亩产 682公斤’,仅来自白碱滩核心试验区,不具备普适性,相比起来,反而是我们的‘湘耐 2号’更有优势。”
他身后的助手立刻将一组对比数据投上大屏幕:红色柱状体代表"湘耐 2号"在 18国的平均亩产,始终比"白碱滩 3号"的蓝色柱状体高出近百公斤,“我们的基因编辑技术,在沙特阿拉伯 pH9.2的土壤中,全生育期存活率仍能达到 89%。"
这下场面就有些尴尬,但之前“白碱滩4号”在一带一路上的优异表现,还是让更多国家倾向于这一成熟品种。
埃及农业部长法尔加尼的质询紧随而至。老人转动着手中的玛瑙念珠,通过翻译器提问:"苏博士,您提到的微生物改良剂,在埃及沙漠的高温环境中能保持活性吗?"
苏晴刚要调出喀什试验站的耐热性报告,付成申已抢先回应:"法尔加尼部长,我想更正您的一处瑕疵,我们苏晴教授,还不是博士,只是硕士,当然,应该叫副教授。”
他微笑背后,是一片明显的敌意。
“另外,我还想说明的是,靠稻种 菌剂 改良土的模式已经是落后的模式了,这正是传统技术的局限。我们的'湘耐 2号’无需任何改良剂,直接播种即可收获,每亩成本仅 3.7美元。"
这下激起会场里的风暴。
会议厅内的讨论声渐成漩涡。哈萨克斯坦代表马西莫夫挥舞着一份采购清单:"付博士的技术能立刻解决我们的粮食缺口!"他的翻译器里传出急促的俄语,"里海沿岸的农场主已经等不及漫长的土壤改良了。”
形势一下就逆转过来。
豆大的汗珠从苏晴的额头沁出,这趟罗马之行,她想到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也预料了许多风险,但万万没想到,最大的风险居然是来自“自己人”!
但此时只能沉下心来应对。
轮到苏晴第二次发言时,她没有展示更多图表,而是点开一段视频。画面里,陈疆生正跪在结着盐壳的土地上,用维语教牧民们辨认红柳根系——那些深扎在盐碱地里的植物,根系周围凝结着细小的白霜。“这是天然的脱盐能手。”苏晴的声音带着戈壁风沙的质感,“我们的‘白碱滩 4号’与红柳间作,通过植物间的协同作用,使土壤含盐量每年降低 0.3%。"她调出新疆和田县的监测数据,曲线在五年间缓慢下降,最终稳定在 3‰以下,"这组数据来自 237户牧民的承包地,没有政府补贴,完全靠生态循环维持。"
她的话刚在会场起到一点效果,可马上付成申的反驳快如闪电:"这种‘缓慢改良’在粮食危机面前毫无意义。"他展示的联合国报告显示,全球每年新增盐碱地相当于爱尔兰的国土面积,“当沙漠以每秒 15平方米的速度扩张时,我们需要的是基因编辑带来的‘速成解决方案’。”会议厅内响起稀稀落落的掌声,来自那些被粮食短缺逼至绝境的国家代表。
这时,埃及农业部长法尔加尼突然敲了敲桌面,要求播放苏晴视频的后半段。画面切换到蝗灾过后的白碱滩:被啃食过的稻穗傲然挺立,根系在显微镜下呈现出密集的通气组织。"这就是传统杂交的优势。"苏晴的指尖点在屏幕上,"在极端环境中,多样性比单一抗性更重要。我们的稻种虽然在全域条件下的综合亩产略低,但抗逆性指标超过‘湘耐 2号’17个百分点,同时还有改良优势……"
苏晴已经极力避免这样直接与”湘耐 2号”直接的数据对比,毕竟都是一个国家的课题组,可付成申太过咄咄逼人,她不得不拿出数据,直接辩驳。
效果倒也立竿见影,这番反击后,各国代表又回到观望局势。
辩论进入白热化,付成申这下刚要发言,会议主席敲响了铜铃。按照规则,每位代表有三分钟总结陈述。
接下来就是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