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粮食会议的关键环节,付成申的发言依旧充满张力,特别是他用最后三十秒抛出重磅消息:“跨国种业联盟已决定,向发展中国家捐赠 100吨‘湘耐 2号’种子。”这句话引发的掌声几乎掀翻屋顶,马西莫夫甚至当场签署了合作意向书。
这下几乎宣告了他们课题组模式的胜利,现场各国代表肉眼可见地开始偏向付成申他们。
这时,压力已经完全来到了苏晴这边。
她深吸一口气。
她的总结从一粒种子开始。
她从口袋里掏出塑封袋,透过投影仪将稻粒的显微图像投在幕布上——胚乳里清晰可见的淀粉颗粒,比普通稻种多出 30%。“这是盐碱胁迫下的应激反应。”她的声音平静得像白碱滩的湖面,“在新疆,我们称这种稻米为‘戈壁珍珠’,每公斤能为牧民带来 8美元收入。”她展示的电商销售数根据,这些带着淡淡咸味的大米,在湖南的溢价率达到 50%,”这不是简单的粮食生产,而是让盐碱的产生经济价值的闭环。"
面对付成申用基因编辑技术数据构建的“碾压式优势”,苏晴没有陷入口舌之争,而是决定用一系列扎实的行动,让“白碱滩模式”的潜力在各国代表眼前逐渐清晰——那些扎根土地的实践细节,比任何图表都更有说服力。
当付成申的助手在大屏幕上展示“湘耐2号”的基因测序图谱时,苏晴从帆布包里掏出三个密封罐,轻轻放在谈判桌上。
这时她打开第一个。
“第一个罐里,是白碱滩未改良的原始土壤。”她拧开盖子,灰白色的盐壳在灯光下泛着结晶光泽,罐口立刻飘出淡淡的碱腥味,“pH值9.8,含盐量2.7%,常规稻种播下去,三天就会烂根。”
第二个罐里装着深褐色的改良土,颗粒间还嵌着细碎的稻壳:“这是用金葵子微生物肥 硅钙替钠技术改良后的土壤,我们连续三年施加,现在pH值稳定在7.8,去年种出的‘白碱滩4号’,亩产682公斤。”
最让代表们驻足的是第三个罐——半罐清水里泡着两株完整的稻根。左边的根系细弱发黄,是付成申团队在白碱滩试种的“湘耐2号”;右边的根系粗壮洁白,须根像网一样密布,正是“白碱滩4号”。“大家可以看根系的分支数。”苏晴用镊子轻轻拨开须根,“在强碱性土壤里,我们的稻根能分泌有机酸,主动改良周围微环境,这是实验室里编辑不出的‘生存智慧’。”
埃及农业部长法尔加尼戴上老花镜,凑近观察稻根上的绒毛:“这些白色的根毛,就是吸收养分的‘小手’?”苏晴点头:“在蝗灾中,这种发达的根系让稻株抗倒伏能力提升40%,而‘湘耐2号’在同一块地,倒伏率超过60%。”
罐子里的清水映着各国代表的脸,那些带着盐碱的气息的实物,比任何专利证书都更直观——基因编辑能让稻种“适应盐碱”,而苏晴的技术,是让盐碱的“适应稻种”。
看到各国代表越发关注的表情,苏晴知道自己这第一步走对了,她准备开始下一步,来应付成申抛出“跨国种业合作协议”。
这时,苏晴推过来一个蓝色的塑料箱,上面贴着“白碱滩模式工具箱”的标签。
“这里面是我们在18个国家试点总结的‘傻瓜手册’。”她打开箱子:一本彩色图谱,用图标标注着不同盐碱地类型的改良方案(红色页是滨海盐渍地,蓝色页是内陆盐碱地);一袋金葵子微生物肥的固体菌种,“常温下能存两年,牧民自己就能扩繁,成本比进口调理剂低70%”;还有一张光伏设备的简易装配图,“当地铁匠铺就能做支架,我们和湖南的企业合作,把光伏板拆解成‘模块化组件’,用卡车就能运到戈壁深处”。
最厚的是一本“土专家通讯录”:新疆的老马叔、湖南的农机手、埃及的沙漠农场主……“每个试点都有‘技术传帮带’,像老马叔,现在能给乌兹别克斯坦的牧民讲硅钙替钠技术,比我们这些教授接地气多了。”苏晴翻到一页,上面贴着陈疆生教牧民修灌溉渠的照片,“他发明的‘盐斑标记法’,用红漆在盐渍地上画圈,比检测仪还直观,现在哈萨克斯坦的牧民都在学。”
法尔加尼拿起那袋菌种:“在埃及的沙漠里,也能种出来吗?”苏晴递给他一份检测报告:“我们在亚历山大港的试点,用这套方法,第一年亩产就达到420公斤,比当地传统作物高3倍。更重要的是,”她指着报告末尾的签名,“当地的农业合作社已经能自己生产这种菌种了。”
工具箱里没有复杂的公式,只有能被普通人掌握的“土办法”。付成申的技术需要精密的实验室支撑,而苏晴的技术,像戈壁上的红柳,扔到哪里都能扎根。
会议的最后,苏晴用一组平易近人、没有数据的话语收尾。
“我没有那么多数据。”她的声音穿过会场,“但我想邀请在座的各位,今年秋收时去白碱滩看看。”她展示出一张手绘地图,上面标着从罗马到克拉玛依的路线,“你们会看到老马叔用土灶炒新米,阿依努尔在直播间卖大米,陈疆生带着孩子们在稻田里认稻穗——那些在实验室里测不出的‘潜力’,都长在土地里,笑在牧民脸上。”
她顿了顿,目光扫过各国代表:“基因编辑是改变作物,我们是在改变人与土地的关系。当哈萨克族姑娘能看懂土壤检测报告,当湖南的技术员会说维语,当盐碱地长出的稻子能养活一家人——这才是技术最该有的样子。”
苏晴的“行动”,从来不是对抗技术,而是让技术落地。当付成申的基因图谱在屏幕上闪耀时,她捧出的盐碱土、播放的牧民视频、递出的工具箱,都在诉说一个简单的道理:能扎根土地、走进人心的技术,才是最有潜力的技术。那些带着汗味、碱味、烟火味的细节,最终让“白碱滩模式”在世界粮食会议上,长出了比数据更坚实的根。
…………
在她的发言完毕后,此时就看主持方的总结了。
目光这下都汇聚在主席台上的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安德森。
“在我们看来,这次大会上,最有价值的是中国新疆的方案。”
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顾问安德森的发言像一颗投入湖面的石子,在会议厅激起层层涟漪。这位白发苍苍的丹麦学者推了推眼镜,调出全球小农经济分布图:“全球82%的粮食产自小农户,他们平均拥有的土地不足2公顷。”他的激光笔落在非洲萨赫勒地区,“这里的农民买不起基因编辑种子,更维护不了精密的灌溉系统。"
苏晴的帆布包突然被法尔加尼的助手轻轻触碰。埃及农业部长正俯身与马西莫夫低语,两人的手指在”白碱滩模式工具箱“的说明书上快速滑动。当安德森提到”可持续性评分“时,法尔加尼突然举手:”我想看看苏博士提到的红柳与水稻间作系统数据。"
大屏幕上随即出现新疆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监测报告:连续三年间作后,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1.2%,等效于每公顷固碳2.3吨。“这意味着什么?”法尔加尼追问。苏晴调出碳交易市场行情:"按当前价格,仅碳汇收益就能覆盖30%的改良成本。"马西莫夫的钢笔在笔记本上划出刺耳的声响,他突然转向付成申:"你们的基因种子能产生碳汇收益吗?"
付成申的助手正在快速翻阅资料,额角渗出细密的汗珠。此时安德森展示的另一组数据引发更大骚动:过去五年,采用"公司 农户"模式的基因种子项目,有67%因农户无力支付后续专利费而中断。"技术闭环不应该是枷锁。"安德森的目光扫过全场,"白碱滩模式最珍贵的,是让牧民成为技术的主人。"
尼日利亚技术员阿德巴约突然举起手机,屏幕上是他父亲在乍得湖畔拍摄的视频:一群村民正用苏晴团队设计的简易装置筛选稻种,竹筛上的"白碱滩4号"种子泛着健康的光泽。"我们上周收到中国寄来的菌种,"男孩的声音带着哭腔,"第一次种出能饱满灌浆的稻子。"
法尔加尼突然拍板:"埃及沙漠农业合作社愿意试点白碱滩模式。"他签下的合作意向书上,特意注明"技术共享,不设专利壁垒"。马西莫夫紧随其后:"里海沿岸的15个村庄,请求派技术员去白碱滩培训。"
投票环节的电子屏跳动着惊人的反转:支持白碱滩模式的代表达73%。付成申的团队成员正匆忙收起文件,他本人却站在原地,看着苏晴与各国代表交换联系方式。当苏晴递来那份“白碱滩4号”种子数据时,他突然低声说:“喀什蝗灾的抗倒伏数据,能发我一份吗?”
面对这位大师兄此时真挚的目光,苏晴抿嘴一笑。
“当然可以,师兄,我们都是一家人啊,当然应该互帮互助。”
这甜美的一笑,让原本心生隔阂的付成申有些不知所措。
此时,眼前递过来一只温润的小手。
他愣了一会,最终还是伸手握了上去。
两名来自同一国度的项目负责人,在此时终于达成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