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拉玛依的晨光像融化的金子,淌过湘疆援疆纪念馆的玻璃幕墙。这座建筑本身就是一首凝固的诗——主体结构由两千三百块弧形玻璃拼接而成,一半模拟稻穗的弧度,一半复刻光伏板的棱角,阳光穿过时,在地面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极了白碱滩上随风起伏的稻浪。
这里是湘疆援疆纪念馆,也是记录湖南对口援疆工作的一块丰碑。
今天正是展馆投入正式运营的第一天。
这第一天就引来了贵客——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代表。
整个援疆指挥部几乎都来了,作为客人,也,作为主人。
此时,序厅的全息投影在晨光中缓缓苏醒。
当第一批参观者踏入时,风沙的呼啸声突然在耳畔响起——过去的白碱滩正以裸眼3D的形式展开:盐壳地泛着惨白的光,年轻的劳动者们蹲在地上,手指抠着坚硬的盐棱,肘部已经磨出了洞。”几千年来,这里,属于我们,却又不适宜生命,这土地啊,贫寒、多灾的土地……。”数字人如同诗朗诵的声音,一下将游客代入情景。
”所以需要我们来改变啊。”新的虚拟影像迎面走来,古铜色的脸上沾着盐碱地的白霜。当参观者伸手触碰投影中的稻苗,墙面立刻弹出一组跳动的数据:2018-2030年,白碱滩土壤pH值从9.8降至7.6,含盐量从2.7%降至0.3%,水稻种植面积从0亩扩展到1.2万亩。
”这是国内首个农业主题的沉浸式展厅。”苏晴站在互动沙盘旁,向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代表山田介绍。她指尖划过沙盘,”白碱滩4号”的3D模型突然分解为基因链,其中两段高亮闪烁:”这段Nax2耐盐基因来自新疆本土的野生稻,这段耐碱基因则提取自骆驼刺——我们用了117份本土植物基因片段,才培育出能在pH9.0土壤存活的品种。”
沙盘旁的玻璃柜里,陈列着一组特殊的”时间胶囊”:2018年的盐壳样本硬度6.2 Mohs)、2020年的初代稻种(千粒重仅18克)、2023年的微生物肥制剂(含37种功能菌)、2025年的光伏板组件(转换效率23.5%)。最底层的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介绍词:”‘植物-微生物协同修复技术’;‘光伏-水体热循环系统’。”
第二展厅的”光伏稻浪剧场”座无虚席。观众席的座椅会随着剧情震动:当投影播放2023年那场12级沙尘暴时,座椅的震颤配合着风沙音效,让人仿佛身临其境——狂风席卷试验田,稻穗被狂风抽打得噼啪作响,却没一棵倒伏。
剧场结尾,全场灯光突然暗下,头顶的LED屏亮起18国地标:巴基斯坦的拉合尔、埃及的亚历山大港、苏丹的喀土穆......”白碱滩4号”的稻穗图案从中国新疆出发,沿着”一带一路”次第绽放,最后在联合国大厦前拼成”粮食安全”的字样。
联合国粮农组织亚太区代表山田一行人就这样边看边体验,同时也见证这次的开馆仪式。
上午十点,开馆仪式在智能舞台前举行。援疆指挥长马明海走上台时,脚下的LED屏立刻切换为白碱滩的卫星对比图:左侧是2018年的灰白色盐碱地,右侧是2030年的金色稻浪与蓝色光伏矩阵。”十年前,这里每平方公里只有3株植物。”他顿了顿,屏幕上弹出一组更精细的数据,”现在,万亩稻浪每年能固碳2300吨,光伏板年发电量够供3万户家庭使用。更重要的是,我们探索出了一条‘科技 产业 文化’的援疆新路——不是简单输血,而是培育造血能力。”
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前排的老马叔用手帕擦了擦眼角。这位老兵团人穿着崭新的艾德莱斯绸马甲,胸前别着三枚奖章:1965年的”屯垦戍边奖章”、2025年的”科技助农先锋”、今天刚颁发的”湘疆友谊勋章”。他身边的艾尔肯举着手机直播,镜头扫过欢呼的人群,突然定格在光伏板墙面:”家人们看!那是我的红柳枝围栏设计!”屏幕上的弹幕瞬间刷屏,湖南网友的”666”和新疆网友的”ياخشى”(真棒)交替滚动。
十点零八分,最激动人心的时刻到来。马明海按下舞台中央的水晶球,全息投影突然升空: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国一品”标识与”白碱滩4号”稻穗图案融为一体,紧接着弹出中国农业”南南合作”的全球地图,18个标注点同时闪烁。
”经国际专家组评估,‘白碱滩4号’因耐逆性强、适配性广,成为首个同时入选‘一国一品’和‘南南合作’项目的水稻品种。”马明海的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这意味着,我们的稻种将通过联合国平台,推广至全球143亿亩盐碱地中的适宜区域——极致条件下,按每亩增产300公斤计算,每年可新增粮食300亿公斤,多养活8000万人口。”
苏晴的眼眶突然湿润了。她想起2020年那个寒夜,实验室的恒温箱坏了,她和陈疆生把”白碱滩4号”的初代种子揣在怀里,手指冻得发紫。那时的种子千粒重只有18克,现在经过12代改良,已经达到28克,饱满得像颗颗珍珠。此刻,那批种子的样本正放在序厅的”时间胶囊”里,旁边标注着:”2020年12月,-22℃,存活73%。”
陈疆生轻轻碰了碰她的胳膊,指向台下的阿依娜。那个曾经怯生生的维吾尔族姑娘,现在正举着”白碱滩4号”的稻穗标本,用流利的中文和英文向外国代表介绍:”这是我们和湖南专家一起培育的品种,在埃及沙漠的试种亩产达412公斤,比当地品种高3倍!”她胸前的工作牌上,”盐碱地农业学院首批毕业生”的字样格外醒目。
而在”国际合作墙”前,山田正用手机拍摄一组数据:巴基斯坦拉合尔试验田亩产412公斤,埃及亚历山大港耐旱性评分92分,苏丹喀土穆综合适应性指数89分。”我们正在推动建立‘全球盐碱地治理联盟’。”他转身对马明海说,”中国的经验太宝贵了——不只是技术,更是那种‘政府引导 科研支撑 农民参与’的模式,对发展中国家特别有借鉴意义。”
墙面上的电子签到处,已有来自18国的农业专家留下签名。
…………
闭馆前的夕阳透过玻璃幕墙,给展厅镀上了温暖的色调。苏晴站在“白碱滩 4号”的基因图谱前,陈疆生从身后静静陪着她。
离开时,最后一批观众在出口处的纪念币自动贩卖机前排队。投入硬币,机器吐出的铜质纪念币一面是稻穗与光伏板的图案,另一面刻着双语的"不忘初心"。阿依娜的直播还在继续,镜头对着渐渐暗下来的场馆:"家人们,明天再来哦,后天我们要直播‘白碱滩 4号’的非洲之旅筹备会......"声音消散在晚风里,与纪念馆的灯光一起,成了戈壁上最亮的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