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徐霞客踏碎山河录 > 第153章:废墟寻宝遇险情
换源:


       锄尖触地,碎石迸溅。徐弘祖俯身察视庙后土坡,石块排列齐整,却非天然堆垒。他以短锄轻叩表层,声响空浮,知其下有腔。腕间蓝纹微跳,热流自臂内上行,如藤缠脉,然未敢稍怠。命随行二人退至五步之外,独蹲于石隙之间,以指丈量方位。

石列七枚,首尾相望,其势若北斗倒悬。忆昔游峨眉时,闻古墓设机,多依星象布阵,此或为启钥之位。遂取笔记一页,铺于掌心,以炭笔勾其形,复与碑阴山图对照,走势相合,尤以第三石偏移半寸,恰对图中回旋之眼。心知此石不可轻动,然若不探,则前功尽废。

乃解草鞋布条,缠于锄柄,缓推第三石。石移三寸,地面忽震,裂声自下而起。未及退身,中央石板骤陷,坑底木刺并起,如兽牙森然。左右随从惊呼未绝,已有一人足陷坑中,另一人被倾泻沙石掩至腰际,动弹不得。

徐弘祖急卷笔记成筒,掷入缝隙。纸卷撑住塌石,阻其下压。又令余者退至庙前空地,勿近一步。自取腰间布袋,倾出随身干粮、火石、小刀,唯留炭笔与空白纸页。复以草鞋布条系卵石,垂绳缓缓探入坑心。

绳下数尺,触硬物,微颤。徐弘祖屏息静听,觉坑壁内有铜簧轻鸣,似机括待发。乃将石悬于中央,不动不放,待其平衡。少顷,木刺渐收,沙石止落,陷坑复归原状,唯裂痕犹存。

一人喘息道:“地底有铜声。”徐弘祖未应,但记其语。布条自坑中抽出时,断裂处染绿锈,触指微涩,似久埋之器所蚀。又察裂痕中风出,初为热,现转冷,气息微弱,然持续不绝,方向直指北岭。

扶壁起身,右手麻感骤盛,指尖如针攒刺。知蓝筋藤余毒未清,然事急不可缓。俯身近坑底,借晨光扫视残石。碎砾间半片焦纸,藏于石缝,边缘不齐,非火焚所致,倒似雷火一击即灭。展视其字,仅存“……治疟三十六法……”数字,墨迹未全焦,笔锋尚可辨。

徐弘祖以左手护纸,右手执笔欲录,然指颤难控,笔尖划破纸角。乃取笔记夹层厚纸,裹残纸纳入怀中。下令即刻撤离,暂不深掘。临行前回首,见庙柱影落于石阶,光影交界处似有微动,然定睛再看,唯尘浮空。

至庙前空地,众人喘息未定。一人问:“此地既有机关,何以无人看守?”徐弘祖默然。又一人道:“或藏秘方,恐人窃取。”徐弘祖仍不答,但抚怀中残纸,觉其微温,非日晒所致。

坐于断碑旁,取笔记欲记新得,然笔落纸上,右手再颤,墨点晕开如星。乃换左手执笔,字迹歪斜,然尽力录之。记毕,特标“治疟三十六法”五字,旁注:“残纸焦痕非火,似雷击。铜声出自坑底,锈绿,或藏匣。”复将北斗石阵与碑阴图并列绘之,三线回旋,皆归一点。

正录间,忽觉怀中残纸微动,似有热气透出。探手取出,见焦边竟泛青气,须臾即消。疑为日光折射,然四顾无云,天光平直。再视纸角,焦痕纹路竟与短锄刃口崩裂之痕相合,皆呈螺旋,细如藤丝。

短锄横置膝上,刃口缺处微光一闪,非金非火,转瞬即隐。徐弘祖以指摩其裂,触感温润,异于寻常石击。忆昨夜锄击石块时,曾闻地下风动,与此光出之时相近。心知此锄或非仅工具,然未及深思,随从忽唤。

“先生,庙基之下,土色有异。”

徐弘祖起身往视。原处土坡经塌陷后,表石翻覆,其下泥土呈灰黑色,夹杂细砂,与周遭红壤迥异。更有一线浅沟,自坑边延伸,没入草丛,宽不过寸,深仅指许,然走势笔直,非兽迹所成。

俯身以手拨土,沟底硬物微露。取短锄轻掘,不出三寸,触一石板。板面光滑,边缘规整,显为人工铺设。沿沟而掘,石板渐宽,竟成小道,斜向下伸,隐入坡腹。

随从欲前,徐弘祖止之。自取火石,燃起松枝,执而前行。石道窄狭,仅容一人,壁面粗糙,然有凿痕可循。行十余步,道尽,现一小室,四壁空荡,唯中央置一石台,台上凹槽方正,似曾放物,今已空缺。

台侧刻字,浅而细,几不可辨。徐弘祖以火照之,拂去尘灰,见“永乐十七年,医者张某,藏方于此,待有缘”数字。其下又有小字:“若启不得法,雷火自生,慎之。”

火光摇曳,映石壁如动。徐弘祖凝视凹槽,知所藏之物已失,然槽底残留铜屑,绿锈斑驳,与布条所染者同。又察四壁,无他门,唯顶上有细缝,冷风自上而下,与庙后裂痕中风向相逆。

退至道口,令众人不得擅入。自坐石阶,取笔记再录。记毕,将残纸与北斗图并置,忽觉二者间距若合符契。以炭笔连其点,竟成一环,首尾相接,如藤绕圈。

此时,腕间蓝纹突跳,热流直冲肩井。徐弘祖咬牙强忍,左手扶额,右手执笔欲加注,然笔未落,火光骤暗。抬头看去,松枝未熄,然火焰收缩,光色转青。

他缓缓抬头,火光照亮石道入口。石沿之上,一道裂痕横贯,其形如弓。裂中微光再闪,与短锄刃口崩裂处辉光同色,一明一灭,遥相呼应。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