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南汉复兴:天师佐汉 > 第十八章 酸枣寒秋,人心渐离
换源:


       第十八章酸枣寒秋,人心渐离

秋意渐浓,酸枣的风带上了凉意,吹得联军大营的旌旗猎猎作响。只是这旌旗再盛,也掩不住营中日益浓重的颓唐之气。袁绍的帐依旧夜夜笙歌,只是宴饮的诸侯越来越少;袁术忙着把搜刮来的粮草往寿春转运,连表面的“讨董”说辞都懒得维持;更多的诸侯则紧闭营门,要么清点兵马,要么与亲信密谈——明眼人都看得出,这联军已是强弩之末。

张陵的营区却越发井然。孙勇开垦的荒滩上,第二批粟米已近成熟,田埂边新栽的桑苗在秋风里舒展着叶片——那是张陵用草木催生术催发的,既可为流民提供桑叶养蚕,又能在营区外围形成一道天然屏障。

“先生,今年秋收后,咱们的存粮能支撑三千人吃一年。”孙勇捧着新算的账册,脸上是掩不住的喜色,“周边几个小营的头领,又派人来问能不能换粮,他们说袁绍的粮官把价钱提了三成,再换不起了。”

张陵接过账册,指尖划过“流民归附”一栏——短短一月,又有近两百户流民投奔而来,多是不堪忍受其他营区的盘剥。“换。”他果断道,“但不换金银,只换铁器、药材和懂手艺的匠人。告诉他们,若愿举家来投,分田分粮,孩子还能进学堂念书。”

这是温水煮青蛙的法子。用粮食和安稳作饵,悄无声息地吸纳力量,既不引人注目,又能夯实根基。

帐外传来整齐的呼喝声,是陈猛在带乡勇操练。张陵走到营门口,见五百乡勇分成三列,赵烈正带第一列演练突刺,桑木矛举得齐整,刺出时带着破风之声;李忠带第二列练射箭,箭矢多落在三十步外的草人上,虽不算精准,却已初见准头;陈猛则亲自校正第三列的队列,步伐踏在地上,竟能传出整齐的“咚咚”声。

“先生,”陈猛走过来,额上带着薄汗,“按您的法子,每日加练一个时辰的‘缩阵’,遇袭时能迅速抱团,防守稳了不少。”

张陵点头,目光落在乡勇们的脚上——多是草鞋,不少人的脚磨出了血泡。他对孙勇道:“让皮匠多赶制些布鞋,冬天快到了,不能让弟兄们冻着脚。”

正说着,刘志带着两个孩童从学堂方向走来。那是两个洛阳逃难来的孤儿,刘志正教他们认“汉”字。见张陵望过来,少年停下脚步,朗声道:“师父,他们已经会写自己的名字了。”

那两个孩子怯生生地举起竹简,上面歪歪扭扭写着“狗剩”“丫蛋”,旁边还有一个工整的“汉”字。张陵心中微暖,这便是他让刘志办学堂的用意——乱世里,文字和希望,比粮食更能留住人心。

“写得好。”张陵摸了摸孩子的头,“告诉你们,这‘汉’字,就是咱们的根。不管到了哪里,都不能忘了。”

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头,刘志却用力攥紧了拳头——他懂,师父是在教他,也在教所有人,他们守护的不只是粮食和土地,更是“汉”这个字背后的道义与传承。

联军的气氛却一日比一日诡异。这日午后,李忠从袁绍营区附近侦查回来,带回一个惊人消息:“先生,袁绍和韩馥在帐中密谈,好像在商量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说献帝被董卓控制,恐已不测。”

“另立皇帝?”王虎失声惊呼,“他们胆子也太大了!”

张陵脸色沉了下来。这是分裂汉室的大逆之举,比抢粮、内斗更凶险。“曹操知道吗?”他问。

“应该还不知道。”李忠道,“我听他们的亲兵说,打算过几日召集核心诸侯商议,避开曹操和孙坚。”

“必须让曹操知道。”张陵当机立断,“王虎,你设法把消息透给曹操的人——不用明说,让他们自己查。曹操忠于汉室,绝不会坐视袁绍另立皇帝。”

这不仅是为了汉室,更是为了搅乱联军的浑水。袁绍若强行另立,联军必然彻底分裂,这正是张陵等待的机会。

果然,三日后,曹操在联军议事时得知此事,当场拍案怒斥:“董卓矫诏废立,已为天下所弃!今诸君若再另立,是重蹈董卓覆辙!吾等举义兵,为的是匡扶献帝,而非另立私君!”

袁绍被驳斥得哑口无言,韩馥等人也面面相觑。曹操见无人响应,失望至极,长叹道:“竖子不足与谋!”拂袖而去。

这场争吵成了压垮联军的最后一根稻草。孙坚以“回江东募兵”为由,率部离去;曹操则屯兵酸枣东部,不再参与联军议事;其他诸侯见势不妙,也纷纷开始拔营,或回封地,或去别处拓展势力。曾经号称“十八路诸侯”的讨董联军,只剩下袁绍、袁术、张邈等寥寥数人,营区大半已空。

张陵站在营门口,望着空荡荡的联营,对刘志道:“你看,人心散了,再大的营盘也守不住。”

“那我们也走吗?”刘志问。

“再等等。”张陵道,“等他们彻底散干净,我们再悄悄离开——不惹尘埃,不结死仇。”

他命孙勇开始秘密打包粮食和物资,陈猛则加强警戒,防止散兵游勇劫掠。王虎和李忠则绘制了前往陈留三县的路线图,标注出沿途的水源和可以扎营的地点。

夜里,曹操派人送来一封信,只有八个字:“联军将散,好自为之。”

张陵将信烧毁,对五将道:“时候快到了。准备好,咱们要离开这酸枣了。”

帐外的秋风更凉了,卷起地上的枯叶,打着旋儿飞向远方。张陵知道,离开酸枣不是结束,而是他们真正独立行走于乱世的开始。前路或许凶险,但只要身边这些人还在,只要“汉”的种子还在人心深处,就总有希望。

刘志在灯下临摹《左传》,写的是“多行不义必自毙”。少年的笔触已见力道,仿佛要将这乱世的荒唐与不义,都刻进竹简里。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