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南汉复兴:天师佐汉 > 第19章 秋营暗流,潜龙养鳞
换源:


       第19章秋营暗流,潜龙养鳞

酸枣的秋意越来越浓,清晨的草叶上结着白霜,联军大营的喧嚣比往日淡了几分,却多了层挥之不去的滞涩。袁绍的帐前依旧车水马龙,来送礼的诸侯络绎不绝,但议事的频率越来越低;袁术的粮营外增设了三重岗哨,据说有小股联军试图强抢粮食,被他的亲兵杀了个干净,尸体就挂在营门示众。

张陵的营区却像一潭深水,沉静得不起波澜。

孙勇带着农人们在新垦的田地里收割晚粟,镰刀割过稻穗的“沙沙”声里,混着孩童们的嬉闹——那是刘志在营边空地上教流民孩子认字。今年的收成远超预期,孙勇算了算,除去分给流民的口粮,还能余出八百石,足够他们的乡勇吃用一年。

“先生,这是新磨的粟米,您尝尝。”孙勇捧着一碗新熬的米粥进来,热气腾腾的粥里还掺了些野菜,却熬得稠滑。

张陵接过粥碗,看向帐外正在校场操练的乡勇。陈猛把五百人分成了“田队”和“战队”,田队以农时为主、闲时练兵,战队则全日制操练,赵烈带着战队在演练突刺,木矛方阵推进时,竟能踏出整齐的脚步声。

“陈猛练兵很有章法。”张陵赞了一句,“只是甲胄还是太少,得想办法再弄些。”

“王虎说,袁术的粮营里有批废弃的皮甲,是之前黄巾降兵留下的,他打算夜里去‘借’一批。”孙勇压低声音道。

张陵摇头:“不妥。袁术正愁没借口找茬,别给他送把柄。让王虎去曹操营里问问,上次他说有批淘汰的甲胄,看能不能用粮食换——曹操那边规矩,用粮食换最稳妥。”

正说着,李忠从外面回来,肩上的箭囊鼓鼓囊囊,显然是有所收获。“先生,袁绍帐里又在议事,好像在说要请广陵太守张超派兵来协防,其实是想把张超的兵马也纳入掌控。”他顿了顿,又道,“我在袁绍营外的树林里,看到淳于琼的亲兵在埋东西,挖出来看了看,是十几具尸体,穿着咱们营里流民的衣服。”

帐内的气氛瞬间凝重。那些尸体,显然是淳于琼抢粮不成后,暗中报复杀的人。

“这群畜生!”赵烈恰好从外面进来,听到这话,一拳砸在案上,木案应声裂开一道缝,“先生,俺带一队人去把淳于琼的营给掀了!”

“坐下。”张陵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现在动手,正好给了袁绍剿杀咱们的理由。他们要埋,就让他们埋。但这笔账,咱们记下了。”

他看向王虎:“去告诉曹操营里的人,就说袁绍营外发现流民尸体,疑是淳于琼所为——不用添油加醋,让曹操自己判断。”

这是借刀杀人,却又做得不着痕迹。曹操本就对袁绍的骄横不满,得知此事,定会更加警惕,甚至可能借机敲打淳于琼,正好替他们解围。

果然,傍晚时分,曹操的帐下谋士戏志才来访,说是“借些新收的粟米酿酒”,实则是来探口风。戏志才看到张陵营区里井然的屯田、操练,又听闻流民被杀之事,临走时意味深长地说:“先生在乱世中能守一方安宁,不易。孟德兄说,若遇危难,可遣人送信,他必不相负。”

这是曹操释放的善意,也是对张陵实力的认可。

入夜后,张陵召来刘志,指着案上的地图。地图上,他用朱砂标出了联军各营的弱点:袁绍营的粮仓在西侧,防备最松;袁术的亲兵多集中在南营,北侧是软肋;张邈的营区与各营都有联络,却缺乏统一调度。

“承汉你看,”张陵的指尖划过地图,“这联军就像一间漏风的屋子,看似庞大,实则处处是破绽。但咱们现在不能去拆这屋子,因为咱们还没有自己的房子。”

他指着陈留方向:“那里的三县,土地肥沃,远离核心战场,才是咱们该建房子的地方。但在那之前,要先学会在这漏风的屋子里,护住自己的火苗。”

刘志看着地图上密密麻麻的标记,又想起白日里李忠带回的消息,忽然道:“师父,是不是越强大,就越能不讲道理?”

“不是。”张陵摇头,“是不讲道理的人,往往能得到一时的强大。但真正能长久的,一定是讲道理、守民心的。你看咱们营里的流民,他们为什么肯跟着咱们?不是因为咱们有粮,而是因为咱们不抢他们的粮,还教他们的孩子认字——这就是‘道理’,是比刀枪更结实的根基。”

少年似懂非懂,却把这话刻在了心里。他走到帐外,望着星空下安静的营区,田埂上的稻草人披着旧衣,像一个个沉默的哨兵,守护着这片来之不易的安宁。

张陵看着刘志的背影,知道少年正在快速成长。乱世的残酷会教会他生存法则,但他更要让刘志明白,支撑“汉”字的,从来不是宗室血脉,而是对百姓的承诺。

次日,袁绍果然以“查访流民死因”为由,派高干来张陵营区“巡查”,却被张陵以“流民皆是自愿归附,死因不明,恐有瘟疫”挡了回去——高干最怕染上疫病,匆匆查了几处便告辞离去。

一场风波悄无声息地化解,张陵的营区依旧埋首于屯田、练兵。只有王虎偶尔带回的情报,和孙勇帐上不断增加的粮食数字,在诉说着这片角落正在积蓄的力量。

酸枣的秋风还在吹,诸侯的宴席还在继续,而潜龙已在泥沼中,悄悄养壮了鳞爪。

飞卢小说,飞要你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