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三县分治,鲁阳烽烟
李忠离了考城,一路向鲁阳疾驰。他箭伤未愈,左臂抬举间仍隐隐作痛,却不敢耽搁——张陵的嘱咐说得明白,鲁阳的水,比阳人聚的更深。
鲁阳城外,孙坚的残兵正忙着加固营寨。营门口的鹿角上还挂着干涸的血迹,几个伤兵坐在地上,用破布擦拭锈迹斑斑的刀枪,见李忠背着弓进来,都警惕地握紧了兵器。
“我找孙破虏将军。”李忠亮出那块染血的“孙”字玉佩,“阳人聚带回的东西,该亲手交给他。”
卫兵不敢怠慢,引着他穿过乱糟糟的营房。李忠一路看过去,见不少士兵连甲胄都没有,光着膀子露出青紫的伤痕,伙房那边飘来的气味,竟只有野菜汤的寡淡。
孙坚正在帐中看地图,见了玉佩,猛地一拍案几,案上的酒碗震得跳起来:“祖茂!我的祖茂啊!”他眼眶通红,一把抓住李忠的胳膊,“袁术那厮,还说了什么?”
“他的人喊着‘得玉玺者封万户侯’。”李忠声音平淡,“孙将军,您不该带着那东西走的。”
孙坚猛地松开手,后退两步,腰间的佩剑“呛啷”出鞘:“你是何人?敢来教训我!”
“我是考城张陵先生的人。”李忠直视着他,“先生说,玉玺是催命符,诸侯眼里,它比董卓的人头还值钱。您现在前有袁术,后有袁绍派来夺阳城的周昂,再抱着那东西,怕是走不出豫州。”
帐外忽然传来争吵声,一个粗豪的声音喊道:“将军!让我带三百人去打周昂!他娘的,阳城是咱们浴血奋战拿下来的,凭什么让给袁绍的人!”
是程普。李忠听张陵提过这员老将,最是护主。
孙坚咬着牙,把剑插回鞘:“周昂算什么东西!我现在就回师阳城!”
“不可!”李忠道,“袁术在阳人聚设了伏,就是要逼您回师和袁绍火并。您若去了阳城,正好中了他的计。”
孙坚愣住了,额头青筋突突直跳:“那你说怎么办?玉玺不能丢,阳城也不能让!”
“玉玺暂且藏起来,对外只说遗失在乱军之中。”李忠道,“至于阳城,您派使者去见曹操,就说‘袁氏兄弟相逼,愿以阳城为质,求借粮五千石’。曹操在扬州募兵刚回,正缺盟友,定会应承。”
帐外的程普听见了,掀帘进来:“这法子好!曹操那厮虽奸,却比袁绍、袁术靠谱!上次荥阳之战,若不是他带兵袭扰董卓后路,咱们未必能顺利撤回鲁阳。”
孙坚沉默半晌,忽然对李忠道:“张先生倒是个明白人。替我谢过他,改日定去考城登门拜访。”
李忠没多留,当天就离开了鲁阳。回程路上,他见不少流民往考城方向走,打听之下,都说“考城有粮,还分田地”,心里便明白了——张陵要的三县,怕是早就用粮食“铺”好了路。
考城这边,张陵正召集众人分拨三县事务。县衙的地上摊着三张粗糙的地图,分别画着襄邑、己吾、雍丘的地形。
“孙勇,你带五百流民去己吾。”张陵拿起一根木杆,点在地图上,“那里有铁矿,先把农具打造出来,再开荒地。老木匠跟你去,曲辕犁要抓紧推广。”
孙勇拱手:“先生放心,秋收前定让己吾的田地冒出新苗。”
“王虎,你去襄邑。”张陵又道,“那里靠近汴水,水路方便,你要做的是两件事:一是修码头,方便运粮;二是查户籍,把逃散的百姓找回来,登记造册,一户一户分种子。”
王虎应道:“襄邑多豪强,要不要……”
“不用动他们。”张陵摇头,“只管好百姓的事,他们若敢捣乱,再收拾不迟。记住,咱们是来种地的,不是来打仗的。”
最后,他看向陈猛:“雍丘有座旧粮仓,你带三百乡勇驻守,一边练兵,一边修缮城墙。粮道要看好,别让人偷了东西,也别让自家兄弟多吃多占。”
陈猛瓮声瓮气地应了:“谁敢私拿一粒米,我打断他的腿!”
刘志在旁看着,见师父把每个县的事都安排得明明白白,连“每户流民给多少菜种”“铁匠铺每日要出多少把镰刀”都写在竹简上,心里暗暗佩服。
分拨完毕,众人正要散去,孔先生匆匆进来:“张先生,徐州来的那批学子到了,共十二人,说是听闻考城办学堂,特来求学的。”
“好啊。”张陵笑道,“让他们住到学堂旁边的空屋,陈先生正缺帮手教算学,正好让他们跟着学。对了,告诉孔先生,加开一门‘农事课’,让孩子们都去田里看看,知道粮食是怎么长出来的。”
刘志听了,忍不住道:“师父,我也想去三县看看。”
“明日跟王虎去襄邑。”张陵道,“看看他怎么查户籍,怎么跟百姓说话。记住,少开口,多记着。”
次日清晨,刘志跟着王虎的队伍出发。襄邑离考城不过三十里,路上遇见不少推着独轮车的流民,车上载着破被褥和孩子,都往考城方向去。
“王虎叔,他们怎么不去别的地方?”刘志问。
“别处要么被兵抢了,要么官老爷逼着缴粮。”王虎道,“咱们考城有粮,还不打人,傻子才不来。”他指着路边一个正在啃麦饼的小孩,“你看,那是上个月从陈留逃来的,现在跟着孙勇在己吾种麦,他娘说要给咱们先生立长生牌位呢。”
到了襄邑县城,只见城门破了个大洞,城墙上还留着箭簇。王虎带着人直奔县衙,里面早没了县官,只有几个老衙役守着,见他们来了,忙不迭地跪地求饶。
“起来吧。”王虎拿出张陵写的告示,贴在衙门口的石墙上,“张先生说了,以前的账一笔勾销,现在开始,按户分田,男丁给一亩半,女子给一亩,孩子给半亩,谁种归谁,三年不缴粮。”
百姓们围过来看,起初还有些不信,一个老头颤巍巍地问:“官爷,真……真分田?”
“真分。”王虎指着旁边的空场,“现在就登记,报上姓名、家里几口人,登记完了就领种子。”
人群顿时炸了锅,哭的笑的,都挤着往前涌。刘志站在王虎身边,见他有条不紊地指挥乡勇维持秩序,让识字的学子帮忙登记,忽然明白师父为什么让他来了——治理地方,原来不是靠喊口号,是靠把田分到手里,把粮递到嘴边。
正忙着,一个乡勇匆匆跑来:“王头领,北边来了一队骑兵,打着袁字旗,说是袁绍派来的,要见张先生。”
王虎眉头一皱:“袁绍的人来干什么?”他对刘志道,“小主公,你先回考城报信,我去应付他们。”
刘志心里一紧,翻身上了马。他知道,袁绍这时候派人来,绝不会是好事。说不定,又是为了孙坚的玉玺,或是为了那三县之地。
快到考城时,他见李忠正从另一条路回来,背上的箭囊空了,左臂的布条又渗出血来。
“李忠叔,你怎么了?”
“遇见袁术的游骑,交了下手。”李忠面不改色,“孙坚听了先生的话,对外说玉玺丢了,袁术正派人到处搜呢。对了,我在鲁阳城外,看见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往北海去了,说是孔融被黄巾围困,特去救援。”
刘志心里一动:刘备也在这附近?他忽然想起师父说的“根基才是自己的”,望着考城方向袅袅升起的炊烟,忽然觉得,不管外面怎么打仗,只要这里的田能长出粮食,学堂能传出读书声,就总有希望。
而那些骑着马争来抢去的诸侯,或许到最后才会明白,他们抢的城池地盘,终究要靠这些握着锄头的手,才能撑起来。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