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短篇小说 > 名义:我身份曝光,侯亮平慌了! > 第十五章芯片良率0.1%?
换源:


       天穹科技的研发中心,空气仿佛凝固成了玻璃,一碰就碎。

这里汇聚了大夏最顶尖的芯片工程师,每一个都曾是各大高校和企业里说一不二的技术权威。

但此刻,他们脸上的神情,是同样的疲惫与绝望。

“盼总,第十七次了。”首席工程师老王摘下防尘帽,花白的头发被汗水浸得一绺一绺,“所有常规参数组合,我们都试遍了。良率……还是卡在3%。”

3%。

这个数字像一根毒刺,扎在每个人的心上。

这意味着,每生产一百片芯片,就有九十七片是废品。

这不叫量产,这叫烧钱,用国家和军队的信任,烧成一堆昂贵的工业垃圾。

梁盼盼盯着无尘车间里那台价值数十亿的光刻机,一言不发。

军方的专家团队已经入驻,紧急调拨的核心组件堆满了仓库,所有人都在连轴转,可他们被一道看不见的墙,死死地挡在了门外。

“会不会是设备的问题?或者材料……”一个年轻的工程师小声嘀咕。

“不可能!”老王立刻否定,“设备是最新型号,材料是军工特供,全世界都找不出比这更好的条件了!”

争论声再次响起,但很快又归于死寂。

因为所有人都明白,他们已经走到了穷途末路。

梁盼盼转身,走出人群,来到一个无人的角落。

他掏出手机,指尖在屏幕上悬停。

那个没有备注的号码,他只打过两次。每一次,都像是在向神明祈求。

他知道,自己不该再给陈叔添任何麻烦。

可现在,除了陈叔,谁还能创造奇迹?

他按下了拨号键。

电话接通,背景里是熟悉的、收音机播放评弹的咿呀声。

“说。”楚风的声音没有一丝波澜。

“陈叔,是我,盼盼。”梁盼盼的喉咙发干,“我们……遇到一个坎,过不去了。”

他用最简练的语言,将光刻胶配比、蚀刻温度和良率的问题汇报了一遍。

电话那头,陷入了长久的沉默。

没有询问,没有质疑。

只有评弹声在电流里流淌。

梁盼盼的心提到了嗓子眼,他甚至能听到自己血液冲刷耳膜的轰鸣。

“光刻胶的成分,加千分之二的环氧丙烷。”

一个声音打破了寂静。

“蚀刻的时候,温度在现有基础上,提高0.6度。”

“等离子体功率,下调5%。”

梁盼盼的大脑一片空白。

这……这完全是胡来!

加环氧丙烷会改变光刻胶的稳定性!提高温度会直接烧穿硅片!下调功率则会导致蚀刻不完全!

任何一条,都足以被写进教科书的反面案例里!

“陈叔,这个……”

“试试。”

电话挂断了。

梁盼盼握着手机,站在原地,冷汗瞬间湿透了后背。

他回到实验室,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他身上,带着最后一丝期盼。

“盼总,有办法了?”老王迎上来。

梁盼盼看着他,又看了看所有人。

他做出了一个可能会让他身败名裂的决定。

“所有人听着,”他的声音不大,却异常清晰,“更改参数。”

他将楚风说的那几组数字,一字不差地复述出来。

整个实验室,瞬间死寂。

所有人都用看疯子一样的表情看着梁盼盼。

“盼总!你疯了!”老王第一个跳起来,“这是在毁掉整条产线!你知道那台光刻机的镜头组有多金贵吗?温度只要偏差0.1度,就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

“梁总,请您三思!这不符合任何操作规程!”军方派来的专家也站了出来,语气严肃。

“出了任何问题,我一个人承担。”梁盼盼的目光扫过全场,“现在,执行命令。”

没人动。

梁盼盼走到主控台前,亲自输入了那串离经叛道的参数。

“我再说一遍,执行命令!”

老王看着他决绝的样子,牙齿咬得咯咯作响,最后颓然地挥了挥手。

“听……听梁总的。”

实验开始。

所有人都被请出了核心区,隔着厚厚的防辐射玻璃,看着机械臂将那片承载着无数希望的晶圆,送入反应仓。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

每一秒,都像是在油锅里煎熬。

老王的嘴里不停地念叨着:“完了,全完了……”

终于,指示灯由红转绿。

检测结果,第一时间出现在大屏幕上。

所有人都下意识地闭上了眼睛,不敢去看那个宣判死刑的数字。

“天……天哪……”

一声带着哭腔的惊呼,让众人猛地睁开了眼。

屏幕上,那行刺目的数字,让整个世界都静止了。

【良率:99.2%】

短暂的死寂之后,研发中心爆发出山呼海啸般的欢呼!

工程师们拥抱在一起,又哭又笑,像一群劫后余生的孩子。

老王死死地盯着屏幕,揉了揉眼睛,又看了一遍,然后一把抓住梁盼盼的胳膊,激动得浑身发抖。

“盼总……你……你到底是怎么做到的?这是神迹!这是物理学不存在的奇迹!”

梁盼盼笑了,笑得比哭还难看。

神迹?

不,那不是神迹。

那是陈叔。

……

第二天凌晨,第一片完美封装的“龙芯三号”被郑重地放在了天鹅绒的盒子里。

梁盼盼连夜驱车,再次来到了那条熟悉的老街。

他推开“拾光书屋”的门,风铃声清脆。

楚风正坐在柜台后,手里拿着一本线装的《资治通鉴》。

“陈叔。”梁盼盼将那个盒子,轻轻放在台面上,“成了。‘龙芯三号’,首片。没有您和国家的支持,不可能这么快。”

楚风放下书,拿起那枚指甲盖大小的芯片。

那枚足以让世界科技格局为之震动的小东西,在他粗糙的指间,仿佛只是一枚普通的纽扣。

他看了两眼,便放回了盒子里。

“好。”

只有一个字。

“用它,好好报效国家。”

梁盼盼用力点头,眼眶有些发热。

就在这时,书店的门又被推开了。

祁东来穿着一身便装走了进来,他先是冲梁盼盼点了点头,然后径直走到柜台前,立正站好。

“老班长。”

他从随身的公文包里,拿出一份薄薄的打印稿,双手递上。

“有个刚从军校毕业的小家伙,写了篇关于未来城市巷战无人装备应用的论文,想法有点野,但底子太薄。您给掌掌眼?”

楚风接过论文,戴上老花镜,看得十分认真。

梁盼盼站在一旁,大气都不敢出。

他无法想象,一个能随口解决5纳米芯片制程难题的存在,会如此认真地去看一个新兵蛋子的稚嫩文章。

楚风拿起桌上的红笔,在纸上圈画起来。

他的动作不快,但每一笔都落在关键之处。

“让他想想,巷战的对手,如果不是人呢?是拥有蜂巢思维的微型机器人集群,他的这套战术,还怎么用?”

“火力覆盖的思路没错,但太浪费。告诉他,真正的效率,是信息效率,不是弹药效率。”

寥寥几句批注,几条延伸方向。

祁东来接过论文,如获至宝。

他知道,这几行字,能让那个小兵少走十年的弯路。

“谢老班长指点!”他郑重地敬了个军礼。

祁东来和梁盼盼一前一后地离开了。

书屋里又恢复了宁静。

墙角的电视机里,新闻联播正在播报。

“……我国天穹科技公司今日宣布,已成功攻克5纳米芯片量产技术瓶颈,首批‘龙芯三号’芯片已正式交付国家超算中心,此举标志着我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彻底摆脱了外部依赖……”

楚风端起茶杯,吹了吹漂浮的茶叶。

窗外的阳光,暖洋洋地照在他身上。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