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穿越到明朝当皇后 > 第29章:知远避嫌
换源:


       拿到了郭彪的黑账本,张嫣并没有立刻将其抛出。

这张王牌,要要在最致命的时刻再亮出。

眼下,她必须先解决另一个麻烦——徐知远。

她绝不允许,一个为国为民的赤诚君子,因她而身败名裂。

深夜,慈庆宫的烛火,映着张嫣沉静如水的脸。

她提笔,悬腕,墨滴欲落未落。

信中,她没有流露半分私情,每一个字,都是权衡,都是上位者的决断。

她冷静地剖析了当前的死局,点明了流言背后,勋贵集团那要把所有人都拖下水的险恶用心。

笔尖划过纸面,发出沙沙的声响。

信的结尾,她写道: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如今风口浪尖,非君久留之地。”

“为国,为民,亦为你一身清名,当暂退一步,以养名望。”

“他日云开雾散,必有重用之时。”

放下笔,张嫣看着信纸上那“徐知远”三个字,心中那刻意压制的歉疚,终究还是涌了上来。

这封信,是劝退,是保护,也是一个承诺。

她将信纸折好,递给福安。

“亲手交给他,不得有误。”

广渠门外的流民营,此刻依旧灯火通明。

徐知远正在一处新搭的工棚里,就着昏黄的油灯,核算今日的物资账目。

连日的操劳让他整个人都清瘦了一圈,唯独那双眼睛,在火光下,亮得惊人。

当福安将密信交到他手中时,他一脸的错愕。

展开信纸,一目十行。

信上的字迹,清丽而冷硬。

徐知远的脸色,随着每一个字的映入,慢慢地凝重起来。

直到此刻,他才发觉,自己所以为的那个心怀仁善的“懿安娘娘”,究竟是何等人物。

那笔触,那深远的谋划,那字里行间透出的,分明是一位心思缜密的掌权者!

而那些流言,更是让他感到生理性的恶心和愤怒。

他愤怒,是因自己的清白与张嫣,前皇后张嫣的名誉,被宵小之徒如此践踏。

他恶心,是因那些藏在暗地里的蛆虫,竟敢用如此卑劣的手段,攻击一位真正为国为民的女子!

一瞬间,他便明白了张嫣的全部用意。

暂退。

这是在保护他,更是在保护她自己。

在这一场巨大的政治风暴中,他,是她唯一的破绽。

徐知远没有丝毫犹豫。

他深吸一口气,从怀中取出一枚小小的印章。

这枚印章,代表着张嫣对他的信任。

如今,他要亲手将这份信任,暂时归还。

他研好墨,铺开纸,笔走龙蛇,连夜写就一封奏表。

第二日,这封奏表,便通过福安的手,转呈到了崇祯皇帝的御案之上。

奏表中,徐知远言辞恳切,字字泣血。

他首先痛陈流言之恶毒,称其“杀人于无形,伤国本于无声”,恳请陛下明察,严惩奸佞!

随即,他话锋一转,主动请辞。

“臣本布衣,蒙懿安娘娘不弃,委以重任,感激涕零。然臣德薄能鲜,致使流言四起,累及娘娘清誉,臣罪该万死!”

“臣闻老母于乡中抱恙,日夜思念。为人子者,当尽孝道。恳请陛下恩准,待臣交接完手中工务,即刻回乡侍奉老母,以尽人子之责,亦可杜绝悠悠之口,还娘娘一个清白!”

这个理由,合情合理,孝道大过天,无人能驳。

而奏表的最后一部分,才是真正的杀招。

“臣在任期间,所有工务账目,皆有记录在案!每一笔钱粮的进出,每一名流民的工分,都清清楚楚!臣恳请陛下,即刻派遣户部、工部官员,前往流民营,公开核查所有账目!若有半分贪墨克扣,臣愿受国法严惩!”

最后,他盛赞了张嫣的仁政。

“以工代赈,乃救民于水火,安国于未然之万全良策。臣虽去,而此策不可废!望陛下圣心独断,勿为流言所动,寒了天下赤子之心!”

这封奏表,哪里是请辞,分明是一篇战书!

以退为进,斩断“面首”流言的根基。

以身家性命为赌注,请求查账,光明磊落地迎战“贪墨”的脏水。

最后再将个人荣辱,拔高到国策存续的层面。

坦荡!决绝!

崇祯看完奏表,久久不语。

他心中的那点不悦和猜忌,在徐知远的大爱面前,显得如此渺小。

一丝羞愧,从心底升起。

他看向一旁侍立的王承恩,声音有些干涩:“你怎么看?”

王承恩躬身道:“回皇上,奴才以为,徐知远此人,有国士之风。其心坦荡如日月,其行磊落如山川。流言,怕是真的构陷。”

崇祯点了点头,心中已有了决断。

而张嫣,则抓准时机,立刻跟进。

她亲自向崇祯上奏,“附议”徐知远的请求。

“请皇上即刻派员查账!一为证徐知远之清白,不让为国效力的忠良蒙受不白之冤!”

“二为证‘以工代赈’之清白,以正国策,以安民心!若账目有差,臣愿与徐知远同罪!”

崇祯再无犹豫。

他当即下令,由户部侍郎与都察院御史牵头,组成联合稽查组,即刻进驻所有流民营,公开核查所有账目!

与此同时,福安已按照张嫣的第三步计划,将一个新的“故事”,撒遍了京城的大小茶馆和酒肆。

故事的主角,不再是皇后和年轻的举人。

而是武定侯府那位“深明大义”的柳夫人!

故事被编得绘声绘色:柳夫人如何无意中发现丈夫郭彪,竟挪用家中钱财,贿赂言官温体仁,诬陷皇后,意图破坏利国利民的赈灾大计!柳夫人虽是女流,却心怀家国,在忠与私之间,毅然选择了大义!她如何与丈夫激烈争吵,最终不惜反目,也要揭露阴谋,保护忠良!

这个故事,瞬间将公众的注意力,从香艳的“后宫绯闻”,转移到了更刺激的“忠奸之辨”上!

比起虚无缥缈的后宫秘闻,这种忠奸之辨、大义灭亲的戏码,显然老百姓们更愿意看,更多愿意听。

一时间,风向,彻底变了。

几日后,户部的查账结果出来了。

账目,清清楚楚,分毫不差。

每一笔开支都有详细记录,每一份物资的发放都有流民的画押手印。

甚至,因为管理得当,还节余下了一笔不小的款项!

“贪墨”的流言,不攻自破。

至此,射向张嫣的三支毒箭,两支被她以阳谋堂堂正正地折断。

徐知远在交接完所有工务后,在一个清晨,悄然离开了京城。

他没有去向任何人辞行,只带走了一身布衣,两袖清风。

出城门时,他勒住马,回望了一眼紫禁城的方向。

他安全退场,暂时远离了权力的漩涡。

但他与那位身居宫墙之内的女子之间,却从此牵动着彼此的命运。

崇祯对张嫣的处理方式,感到十分满意。

她没有哭闹,没有辩解,而是用雷霆手段,用阳谋,用事实,堂堂正正地洗刷了自己和臣子的清白。

这等手腕,这等格局,让他愈发倚重。

也愈发……忌惮。

一个能轻易搅动京城风云的皇后,究竟是幸,还是不幸?

风波,似乎平息了。

但张嫣知道,这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短暂得令人窒息的宁静。

她翻开那本黑色的账册,指尖轻轻抚过一个名字。

温体仁。

这团笼罩在朝堂之上的乌云,是时候,该被狂风撕碎了。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