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曹操穿越宋江:从小吏到雄主 > 第11章 三成归己,民心所向
换源:


       春耕过半,梁山北麓那千亩荒地,已然换了人间。

昔日的乱石荆棘,如今被纵横的阡陌切割得整整齐齐,湿润的黑土在春日暖阳下,泛着油亮的光泽。

韩伯龙不愧是懂农事的行家,他依照节气,将种子分批下种,又在田间地头立起几座简易的草棚,设为“农课日”的讲堂。

每逢歇工,便由他亲自挑选出的几个老农头领,向那些扛了一辈子刀枪的喽啰们,传授如何辨识苗情、何时除草、怎样引水。

起初,山寨里颇有些不以为然的声音,认为好汉就该大块吃肉、大碗喝酒,下地种田,岂不是自降身份?

可当宋江的命令传遍全山,一切都变了。

“凡参与屯田者,无论头领喽啰,秋收之后,所得粮食三成归自己所有,余下七成入山寨公仓。”

三成归己!

这四个字仿佛一道惊雷,炸醒了无数人的心思。

那可是实打实的粮食,是能塞满自家婆娘米缸、让娃儿吃饱肚子的东西!

消息传开的第二日,原先那些持反对意见最烈的头领,竟是第一个跑去韩伯龙那里报名,生怕去晚了,分不到好地。

黑旋风李逵虽是个不识字的莽汉,却也明白这其中的好处。

他每日天不亮,便嗷嗷叫着,带着麾下前军的兄弟们轮值下地。

他不懂什么精耕细作,却自创了一套简单粗暴的“垦田令”:“一锄头下去,记一功!一担土挑走,赏一碗酒!”规矩虽野,却最对这群莽汉的胃口。

一时间,李逵的前军上下干劲冲天,挥汗如雨,开垦的进度竟遥遥领先于其他各部,成了梁山屯田的一面旗帜。

山寨内部热火朝天,宋江的目光却早已投向了山外。

他密令鼓上蚤时迁,带上金银,扮作行商,潜入周边的村镇集市。

时迁的任务有二:一是高价收购农具、耕牛,有多少要多少;二是以梁山泊宋公明的名义,向那些被官府和地主压榨得喘不过气的佃户、饥民放出话去:“梁山泊替天行道,宋公明仁义无双,愿将山中荒坡租予百姓耕种。不收租子,不要徭役,秋后收成,与山寨五五分成,绝不强夺一粒粮食!”

这消息如一颗石子投入死水,瞬间激起千层浪。

五五分成?

这在往日是想都不敢想的美事!

邻近几县的饥民,早已被苛捐杂杂税逼得走投无路,听闻此讯,竟如见到救命稻草,纷纷拖家带口,向梁山方向涌来。

短短十数日,便有百余人冒着被官府捉拿的风险,投奔到了山寨。

宋江亲率吴用、公孙胜,在山口迎接这些衣衫褴褛的百姓。

没有丝毫嫌弃,反而一一赐下热粥、新衣,又命人分发崭新的农具,让韩伯龙拨出专人,手把手教他们如何在山坡上开垦梯田。

圣手书生萧让和铁叫子乐和更是奉命而动,乐和连夜编出了一首朗朗上口的《投寨谣》:“东家催租西家逼,官府如狼又似虎。莫怕仓廪被夺尽,梁山宋公分田耕!”此谣由投寨的百姓口口相传,很快便传唱四方,引得更多走投无路的百姓前来归附。

一日,宋江巡视田间,一个年过半百的老农突然丢下锄头,直挺挺地跪在他面前,泪流满面:“叩谢宋公明大恩!小人祖上三代都是给地主扛活的佃户,做梦也想不到,这地里长出来的庄稼,竟能有自己的一份啊!”

宋江连忙上前,亲手将他扶起,环视着周围一张张被汗水浸透、却洋溢着希望的脸庞,朗声道:“老人家,快快请起!从前,你们是为地主流汗,为官府卖命,汗水流干,肚子还是空的。如今在梁山,你们是为自家流汗,这汗,流得值!心,才踏实!”

“为自家流汗!”这句朴实无华的话,仿佛带着一股魔力,瞬间点燃了在场所有人的心。

那些原本只是为了“三成归己”而埋头苦干的喽啰们,此刻胸中也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激荡。

李逵听得热血沸腾,竟破天荒地主动找到乐和,请他把“三成归己”也编进歌里。

于是,一首新的军歌在梁山北麓响起,前军的汉子们一边挥动锄头,一边扯着嗓子齐声高唱,那雄浑的歌声,竟盖过了山谷间的风声,声震云天。

聚义厅后的高岗上,晁盖负手而立,极目远眺。

昔日他眼中那片象征着梁山天险的荒山野岭,如今阡陌纵横,绿意盎然。

田垄之间,炊烟袅袅,那些曾经只知打家劫舍的喽啰,竟与山外投奔来的百姓并肩而作,有说有笑,俨然一派治世之景。

他怔怔地看了许久,喉结滚动,低声问身旁的赤发鬼刘唐:“你看,这……这还是我们当初那个梁山吗?”

刘唐心中五味杂陈,他望着山下那道被众人簇拥着的身影,压低了声音,一字一句地说道:“天王,若是……若是在您当位之时,也能想到此法,梁山何须今日之变?”

晁盖的身子猛地一颤,脸色瞬间煞白。

刘唐的话像一根尖刺,精准地扎进了他心中最隐秘的痛处。

是啊,他晁盖只想着兄弟们大碗喝酒、大块分金,却从未想过如何让这山寨、让这数万兄弟,有一个长久的生计。

他只知守成,而宋江,却在开创。

良久,晁盖一言不发,默默转身,走下高岗。

自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过问屯田之事,仿佛那片欣欣向荣的土地,已是另一个人的天下。

月圆之夜,宋江在北麓新垦的田地边上,大设“田头宴”。

没有聚义厅的森严,没有金交椅的尊卑,数百张简陋的桌案从田埂一直铺到山脚,全山头领与所有参与屯田的百姓、喽啰杂坐一处,灯火通明,亮如白昼。

酒过三巡,韩伯龙满面红光,亲手捧着一个大木筐,穿过人群,来到宋江面前。

筐里,是刚刚破土而出的第一批青苗,嫩绿的叶子上还带着晶莹的露珠。

宋江起身,亲手接过木筐,高高举起,对着万千与宴者,声如洪钟:“众家兄弟,各位乡亲!请看此物!此苗,非我宋江一人所种,乃是山寨万千兄弟的血汗所养,是各位父老乡亲的希望所寄!我宋江今日在此立誓:今日,我们同心协力,可得三成归己;他日,待我等替天行道功成,这天下,便是十城共治,万民同享!”

“十城共治,万民同享!”这八个字,如惊雷贯耳,让所有人热血沸腾!

话音未落,李逵“嚯”地一声猛然起身,蒲扇般的大手推开桌案,大步流星冲到高台前,“扑通”一声,单膝跪地,声嘶力竭地吼道:“我铁牛李逵,不懂什么大道理!只认俺宋公明哥哥!这条命,便是哥哥的!生死相随,绝无二话!”

他的动作像一个信号,刹那间,台下前军的数千名士卒齐刷刷地起身,甲叶碰撞声连成一片,随即如潮水般单膝跪倒,兵刃顿地,声震寰宇:“我等生死追随宋公!”

紧接着,那些受过恩惠的屯田百姓,也纷纷跪倒在地,俯首叩拜,最初只是零星的呼喊,很快便汇成一股无法抗拒的洪流,直冲云霄:

“拜见宋公!”

声浪排山倒海,在梁山群峰间激荡回响。

宋江立于高台之上,一手举着青苗,一手虚按,望着台下俯首的万千军民,心中一片澄明。

他终于悟了,权柄可以靠手段夺取,但人心,却只能用实实在在的恩惠与希望去收服。

而今,他已然得到了这最难得的人心。

远处,夜风再起,吹过田野,吹动他的衣袍,却不再是为旧日英雄送葬的悲歌,而是为新朝新主,吹响了序章的前奏。

田头宴后的第三日,喧嚣与热血渐渐沉淀。

连绵的春雨初歇,洗净了山间的尘埃,空气中弥漫着泥土与青草的芬芳。

宋江没有在忠义堂处理文书,也未再去巡视田地,他换上了一身寻常的青布箭衣,独自一人,沉默地穿过校场,朝着山寨最深处,那座终年戒备森严的军械库走去。

他的步履不快,却异常沉稳,每一步都仿佛在丈量着脚下的土地,也丈量着未来的道路。

雨后的阳光穿过云层,在他前行的路上投下一道长长的影子,显得格外孤寂,又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决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