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科幻小说 > 考场惊现虫洞!国家叫我低调点 > 第15章 当废铁开始呼吸
换源:


       暴雨如注,夜色被雨水砸得支离破碎。

地下车库深处,一盏昏黄的应急灯在头顶摇晃,映出金属骨架的冷光。

空气里弥漫着焊锡与冷却液混合的刺鼻气味,水珠顺着通风管道滴落,在裸露的电缆上炸开微弱的电火花。

林枫蹲在“勘探者-1型”躯侧,手持等离子焊枪,最后一块钛合金护板正缓缓嵌入肩胛连接槽。

弧光一闪,金属熔融,青白的火焰映在他眼底跳动。

他手腕一收,枪口熄灭,只留下一道平整如镜的焊缝。

成了。

老魏从角落阴影里走出,手里拎着一个锈迹斑斑的电源箱,外壳上还贴着早已褪色的“军用级脉冲储能单元”标签。

“老部队淘汰下来的,”他声音沙哑,“但芯子没坏,三分钟满负荷输出没问题。再久——炸了可别怪我没提醒。”

林枫接过电源,指尖触到箱体上那道弹痕般的凹痕,心头一震。

他知道这东西来头不小,也明白老魏为何总在深夜才肯拿出来。

“够了,”他轻声道,“三分钟,足够它……睁开眼。”

李昂的声音从墙角的投影屏中传来,带着电流杂音:“步态算法跑完了,我用直播间的DIY反馈数据训了个轻量神经网络,虽然糙了点,但至少能分辨台阶和斜坡,不会一头栽进花坛。”他顿了顿,语气忽然认真,“林哥,这玩意儿真要动起来……可就不是废铁了。”

林枫没回答。

他站在机甲前,仰头看着那尚未完全封闭的胸腔内部——环形电极阵列静静嵌在中心,像一颗未跳动的心脏。

他想起昨夜全息沙盘上浮现的设计图,想起系统那句低语般的提示,想起自己输入“护国之刃”时指尖的微颤。

他不是在造一台机器。

他在唤醒一个时代。

他深吸一口气,将电源接入主控节点,手指悬停在控制台的红色启动键上。

车库内一片死寂,连雨声都被厚重的混凝土隔成了遥远的回响。

按下。

嗡——

液压系统瞬间苏醒,低沉的嗡鸣从腿部关节蔓延至全身。

机械腿缓缓屈伸,关节轴承发出金属咬合的轻响,仿佛一头沉睡巨兽在试探地活动筋骨。

右臂掌心裂开缝隙,幽蓝火光一闪即灭,如同呼吸般短暂,却炽烈得足以灼伤黑暗。

整台机器微微震颤。

不是故障,不是共振。

是活了。

科技点(TP值)如潮水般暴涨——

【实体科技造物首次完成】

【影响力扩散:民间技术圈 高校工程社群】

【科技点(TP) 43,当前总值:127】

【解锁新功能:动态调试反馈系统】

林枫站在震颤的机甲前,嘴角扬起一丝极淡的弧度。

他知道,从这一刻起,他不再是那个挂科三次、被导师当众羞辱的物理系废柴。

他是“勘探者”的缔造者,是蓝图的执笔人,是那个能让废铁呼吸的人。

“你保护我,”他低声说,手掌贴上仍带余温的护板,“我保护他们……这局棋,才刚刚开始。”

次日清晨,天光未亮。

“勘探者-1型”被拆去所有标识性部件,披上粗糙的工程外壳,伪装成工地常见的搬运机器人,缓缓驶入清北工程训练中心。

林枫在展台申报表上写下:“学生团队利用废旧材料研发的地形适应型运输平台”,负责人一栏,只填了自己的名字。

周文渊踩着锃亮的皮鞋巡视展区,白大褂一丝不苟。

他在“勘探者”前驻足两秒,目光扫过粗糙的焊点与裸露的线缆接口,鼻腔里溢出一声轻笑:“花哨,但无理论深度。这种拼凑货色,也敢叫创新?”

他转身离去,背影笔挺如标尺。

可不到一小时,一名观众用手机拍下视频:那台“搬运机器人”在无人操控的情况下,自主识别台阶,调整重心,平稳爬坡,甚至在突发障碍前做出预判性转向。

视频上传直播平台,标题赫然写着:“清北学生造出能自学走路的机甲?!”

热搜第一,爆了。

教育部紧急来电,询问“是否存在违规使用军用技术”;科技部匿名内参迅速流转;龙渊总部监控室,数双眼睛紧盯屏幕,数据流在墙上疯狂滚动。

中午十二点十七分,一辆黑色公务车无声驶入校园。

赵志明下车,风衣未扣,步伐沉稳。

他绕着机器走了一圈,蹲下,手指抚过履带接缝,忽然抬头:“它能扛多重?”

林枫站在展台后,迎上他的目光:“设计载荷八百公斤,但目前只敢试两百。”

赵志明盯着他,良久,点头。

他掏出加密终端,拨通电话,声音平静却如铁:“启动‘南天门’前置测试协议,调用昌平试验场,代号‘启明’。”

下午三点,一辆军绿色运输车悄然停靠校后门。

老魏指挥工人拆解装箱,动作熟练得不像退休电工。

李昂偷偷塞进一张自研的边缘计算卡,低声道:“这次,让它自己学会走路。”

夜雨再次落下。

地下车间空无一人,只剩焊枪冷却的余温,在空气中凝成一道淡淡的白痕。

角落的监控探头早已断电,但墙角一块未拆除的脑波记录仪,正悄然闪烁红光。

某处,一道身影无声步入。

她站在那台已消失的机器原本的位置,指尖轻轻抚过地面残留的焊痕。

苏冰抬起手腕,调出一段加密数据流。

屏幕上,一行波形曲线剧烈跳动——

机器启动瞬间,林枫的脑电波,与“勘探者-1型”的主控频率,出现了0.87秒的异常同步。

无需修改

夜色如墨,雨丝在风中斜织,清华北大校园早已沉入寂静。

唯有地下车间那扇锈迹斑斑的铁门,在湿冷空气中微微震颤,仿佛还残留着白日里那场机械苏醒的余温。

苏冰站在原地,指尖仍停留在地面那道焊痕上。

她没有开灯,也不需要光——在夜视模式下,她的视线穿透黑暗,将每一处细节刻入记忆。

脑波记录仪的数据在她腕间终端上不断回放,时间轴定格在00:03:17,正是“勘探者-1型”启动瞬间。

林枫的α波骤然塌陷,θ波剧烈抬升,而在0.87秒内,其神经放电频率与主控系统指令流的谐振系数达到93.6%——这不是操控,是同步,近乎共生。

“他不是在用思维指挥机器……”她低声呢喃,声音轻得像风掠过铁皮屋顶,“他是把自己的意识,嵌进了系统的节奏里。”

这不对劲。

系统设计初衷是“辅助科学家”,而非“融合生命体”。

维度科技蓝图直播系统再先进,也该有清晰的人机边界。

可林枫的表现,已超出所有已知模型。

她取出一枚银灰色贴片,背面带有微针阵列与量子扰频模块——这是龙渊最新研发的生物场屏蔽单元,专为抑制异常神经耦合设计。

她将其轻轻按在主控板接口处,一声几乎听不见的“滴”声后,贴片自动激活,开始扫描并记录潜在意识残留信号。

手指悬在加密通道的发送键上,她却迟疑了。

报告草稿清晰写着:“建议重新评估‘观察级权限’持有者的生理风险,考虑临时限制其高阶蓝图接触权限。”这是标准流程,一旦确认主体存在神经入侵倾向,系统将自动降权,甚至启动隔离程序。

可她想起了林枫蹲在机甲旁的样子——焊光映在他脸上,像少年点燃第一枚火箭。

那不是疯子,也不是实验品。

那是……火种。

她最终改写内容,只留下一句:

“项目可控,但需密切监控。建议增设实时脑波协频预警模块,编号B-7。”

发送。

加密信道闭合,数据沉入国家科技应急响应局最深的防火墙之下。

与此同时,林枫已登上清华北大主楼天台。

风从西山方向吹来,带着泥土与高压电的气息。

他望着远处校后门那条被雨水洗亮的小路——军绿色运输车就从那里消失,载着“勘探者”,驶向未知的试验场。

他打开直播界面,新建标题:

《关于高能约束场与机械结构耦合的几点思考》

没有特效,没有系统推演动画,只有一块手写板,一支电子笔。

他一笔一划写下麦克斯韦方程组的变形形式,推导磁场梯度对钛合金骨架的应力影响。

弹幕起初稀疏,直到那个ID再次浮现——

XQ-LU:“这次,我陪你算到天亮。”

林枫指尖一顿。

他知道这个账号。

从第一次直播讲解洛伦兹对称破缺时就出现了,总在深夜发言,观点犀利如刀,从未露面,但每一次提问都直指核心。

现在,它出现了,像某种见证。

TP值缓缓攀升。

【高强度理论输出】

【蓝图碎片005解锁进度:41%】

忽然,视野边缘泛起幽蓝,如同暗夜中悄然点亮的星火。

五秒。

他的瞳孔完全变色,仿佛有数据流在虹膜上滚动。

他扶住栏杆,指节发白,耳边响起低语——

“下一次升级,需要一场真正的战斗。”

他闭上眼,再睁时,蓝光已退。

但心中却燃起一股无法言说的预感:那不是警告,是召唤。

远处,昌平方向的夜空忽然被一道电磁脉冲撕裂,光柱冲天而起,持续三秒,随即隐没。

那是“勘探者-1型”的心跳,在黑暗中第一次全功率搏动。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