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厚照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他收起帝剑,回到了龙椅之上,沉声下旨。
“朕令内阁首辅刘健,即刻起,清查天下官吏!无论官职高低,皆严查到底!此为朕整治朝堂的第一步!只有先治官,清查天下良田之举,方能推行!”
刘健领旨归班,整个朝堂,无人再敢多言。
他们都明白,朱厚照此举,乃是动了真格。
朱厚照回坐龙椅,朝会继续。
此时,王守仁与戚景通二人,阔步出列,回京述职。
他们身着戎装,神情肃穆,跪倒在地,向朱厚照行礼。
“王爱卿、戚爱卿,二位平身!”
朱厚照看着眼前的两位肱股之臣,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此次大破鞑靼,二位居功至伟!朕心甚慰!”
“此乃陛下圣明,将士用命,微臣不敢居功!”
王守仁与戚景通二人齐声说道。
朱厚照下旨,赏赐二人三百斤、绸缎十匹,及御赐腰牌两只。
此前,大破鞑靼后,王守仁已晋升为大同巡抚,戚景通则晋升为锦衣卫指挥使。
二人领旨谢恩,心中对朱厚照的赏识与厚爱,感激不已。
待二人归班,太监再次宣喝。
“有本早奏,无本退朝!”
礼部尚书出列,手持象牙板,躬身说道。
“启禀陛下,新年将至,已是正德二年。依祖制,陛下可昭告天下大赦,以示皇恩浩荡。
此外,周边十三座附属国,已送上岁银与朝贡,使臣已入京,请陛下定夺。”
朱厚照沉吟片刻,说道。
“大赦之事,朕已下旨。至于使臣,便由礼部全权接待,务必以礼相待,以示我大明天朝上国之威严。”
礼部尚书又禀。
“朝鲜王朝欲进献图安公主,以表对大明之忠贞。”
朱厚照询问先例后,令按规矩处理。
这些附属国,都是被大明的国威所震慑,才纷纷前来朝贡,而他,便是这盛世的缔造者。
朱厚照在正德元年的最后一场朝会中,处理完了大大小小的事务。
这一年,大明帝国在他的统治下,击败了鞑靼,显露出了锋芒,举世震惊。
周边国家惶恐不已,那些已臣服的附属国,纷纷增加了岁银,而那些未曾臣服的,也派出了使臣,希望能够归附。
正德元年,堪称大明帝国大国崛起、诸国臣服之年。
最后一场朝会结束时,紫禁城已笼罩在纷纷扬扬的大雪之中。
红墙、黄瓦与白地,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朱厚照走出宣政殿,百官已离去,偌大的宫殿内,只剩下御林军与侍卫。
他立于殿外,俯视着白玉广场,以及尽头的金水桥。
在他的面前,台阶处,一整块石头雕刻的五爪金龙石壁,赫然在目,威严无比。
朱厚照步入雪中,任凭雪花落满肩头与头顶。
他一步步前行,身后留下了一串孤独而蜿蜒的脚印。
作为大明帝国最有权势的帝王,他年仅十五岁,却要独自背负天下苍生的重任。
纵然有再多的艰难,他亦不能哭,不能喊苦,更不能懈怠,否则,大明的江山,便会难保,百姓们,也将再次陷入战乱。
朱厚照走完了这段孤独的路程,他返回了乾清宫。
接下来的十余日,朱厚照除了稍作调整作息外,依旧忙于批阅东厂、西厂及内阁的奏折。
帝王的勤政,才是大明江山稳固的基石。
大年初一,朱厚照在乾清宫,宴请文武百官,共度佳节。
席间,朝廷宣布天下大赦,除死刑及刑期三年以上的囚徒外,其余三年以下囚徒,皆获释。
此举,既彰显了帝王的仁德,也维护了律法的尊严。
同时,大明帝国的赋税,也从过去的一户一石,降低到了每户三斗。
此举一经颁布,便令天下百姓欢欣鼓舞,奔走相告。
户部尚书却忧心忡忡,他认为此举,必然会动用国本,使得国库空虚。
但内阁首辅刘健,却只是示意他照办。
此外,户部还颁布了商税,规定行商百钱需赋税十钱。满朝文武,多认为商业税无关紧要,对其并未在意。
朱厚照对此只是笑而不语,心中另有考量。
商业税的收入,远超农税。
他还计划解除海禁,建立港口,将海关税收纳入版图。
他打算打造一支无敌舰队,使得大明海军,凌驾于世界之上。
正德二年的各项新政,让百姓们振奋不已,他们认为,大明帝国,终于迎来了一位圣君。
朝廷的政令,得以顺畅推行,周边附属国,亦感受到大明雄主的气场,纷纷臣服。
一时间,呈现出天下大赦、四方臣服、万邦来朝的盛世局面。
而在东厂内,曹正淳却因白莲社余孽混入京城,而暴怒不已。
他下令东厂所有番子,彻查此事,务必在元宵节前,将白莲社余孽一网打尽。
正月十五,京城百姓,忙于元宵灯会,街上张灯结彩,人声鼎沸。
朱厚照则到慈宁宫拜见太后,为其置办了新衣。
太后在接过新衣后,便拉着朱厚照的手,提起了金陵阁秀女之事。
“皇帝,你如今已是正德二年,可后宫之事,却毫无进展。哀家为你选了那么多秀女,你却只翻了一次牌子,这是为何?”
太后语气中,带着几分责备。
朱厚照则笑着解释道。
“母后,孩儿近来政务繁忙,无暇顾及后宫之事,还请母后体谅。”
太后见他如此说,也无可奈何,便说道。
“既然如此,你便从秀女中,随便挑一位,陪你同去观景,也算是散散心。”
读书三件事:阅读,收藏,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