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管太监连忙躬身应下,双手垂在身侧,头低得几乎碰到胸口:“奴才遵旨!这就去办,绝不敢耽误!”说完,他直起身,脚步比平时急了几分,朝殿外快步走去——青色的官服下摆扫过石阶,连平日里刻意放轻的脚步声,都变得急促起来,生怕晚了半分误了皇帝的旨意。
御花园里的风轻轻吹过,带着牡丹的清香,几片粉白色的花瓣悠悠落下,正好落在皇帝的龙袍肩头。他抬手轻轻拂去花瓣,指尖触到龙袍上精致的金线刺绣,目光望向远处的宫墙——那宫墙朱红巍峨,墙外是万里江山。想到岭南百姓如今能安稳种田、商队能安心走商,皇帝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眼底的担忧也尽数散去。
“好啊,好啊。”他轻声感叹,声音里满是释然,“这岭南平了,天下又多了一处太平地,百姓们也能多过几天安稳日子了。”风再次吹过,牡丹花瓣簌簌飘落,落在他脚边的青石板上,像是在为这太平盛世添上一抹温柔的注脚。
没过多久,京城的朝阳刚漫过紫禁城的角楼,钦差就带着一队人马从东华门出发,往江南万法门赶。这钦差是吏部侍郎周大人,年近五十,两鬓虽染了些霜白,却精神矍铄,一身石青色织金官服穿在身上格外挺括——领口和袖口用真金线绣着缠枝祥云纹,阳光一照,金线泛着细碎的光,连衣料的褶皱里都透着贵气;腰间系着一条翡翠玉带,带扣是整块羊脂玉雕琢的麒麟样式,温润的玉色衬得他手腕愈发沉稳;连他骑的那匹白马,马鞍都用大红绸缎裹着,绸缎边缘缝着银线滚边,马镫上还挂着小巧的铜铃,走起来“叮铃”作响,处处透着皇家差事的庄重。
他身后跟着二十多个随从,个个身姿挺拔,穿着鲜亮的宝蓝色官服,衣摆下摆在马背上轻轻晃动。每人都骑着高头大马,马背上驮着两样东西:一是铺着明黄色锦缎的木架,架上稳稳托着个四方锦盒——锦盒用明黄色缎面缝成,边角绣着五爪金龙纹,里面正是那块“江湖砥柱”的鎏金匾额,盒盖缝隙里偶尔能瞥见紫檀木的底色和黄金镶边的反光;二是堆得整整齐齐的赏赐——十匹江南最好的云锦,有正红、宝蓝、明黄三种颜色,叠得像小山似的;还有两箱马蹄金,箱子用黄铜打造,锁扣上刻着“御赐”二字,沉甸甸的压得马背微微下沉。
队伍前后还插着八面绣着“钦”字的黄旗,旗杆是上好的楠木,旗面用厚实的绸缎缝制,黄色的旗面上,“钦”字用黑色丝线绣得苍劲有力,风一吹,黄旗“猎猎”作响,展开的旗面在阳光下格外醒目,老远就能看见这队来自京城的人马。
出发前,周大人特意让随从检查了一遍行装:锦盒外又裹了层防水的油布,怕路上遇雨打湿匾额;赏赐的云锦和黄金都用绳索牢牢固定在马背上,连铜铃的绳子都紧了紧,免得走太快晃掉。等一切妥当,他才勒了勒缰绳,对着身后的随从朗声道:“此行是为嘉奖万门主护国安民之功,咱们需快马加鞭,不可耽误时辰!”随从们齐声应下,声音洪亮得震得路边的柳枝都晃了晃,接着队伍便踏着朝阳,朝着江南的方向疾驰而去——马蹄踏在京城的青石板路上,发出“嗒嗒嗒”的整齐声响,与铜铃声、旗帜声交织在一起,成了京城清晨最庄重的一道风景。
队伍走在官道上,格外惹眼。马蹄踏在平整的石板路上,发出“嗒嗒嗒”的整齐声响,引得沿途村落的百姓都从家里跑出来,挤在路边看热闹。一开始还有人好奇“这是哪家的大官过境”,等听随从们喊出“是去给万惊鸿万门主送御赐匾额的”,百姓们瞬间沸腾了——之前岭南匪患的事早就传遍了各地,谁都知道万惊鸿凭一双腿扫平十八寨的壮举,如今见朝廷特意派钦差去嘉奖,都激动得往前凑。
有个住在官道旁的老农,听说后赶紧跑回家,从院里的梨树上摘了满满一篮子青梨,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马车旁,踮着脚往车上递:“大人,您拿着!这梨甜,路上解渴!万大侠是好人,可得替我们多谢谢他!”钦差见老农热情,连忙让随从接过梨,还笑着说:“老人家放心,我定会把百姓的心意带到。”
旁边卖糖葫芦的小贩也挤过来,把插满糖葫芦的草靶往随从手里塞:“大人,这糖葫芦给兄弟们路上吃!万大侠救了那么多人,我们也没别的能谢的!”还有个穿粗布衣裳的妇人,抱着一筐刚煮好的茶叶蛋,非要往马车上放,嘴里念叨着“路上饿了能垫垫肚子”。没一会儿,钦差的马车上就堆满了百姓送的东西:青梨、桃子、糖葫芦、茶叶蛋,还有自家腌的咸菜,满满当当的,透着浓浓的暖意。
队伍走到苏州地界时,路边的百姓更多了——有的举着写着“万门惊鸿”的小旗子,有的跟着队伍走了好远,嘴里还喊着“万大侠厉害”。有个七八岁的孩子,拉着母亲的手,指着队伍里的黄旗问:“娘,是不是去给踢飞坏蛋的万大侠送东西呀?”母亲笑着点头,摸了摸孩子的头:“是呀,朝廷要赏万大侠,以后咱们的日子会更安稳啦。”
钦差坐在马背上,看着路边热情的百姓,心里也感慨不已——他走南闯北多年,还是头一次见百姓对一个江湖人有这么深的感激。他轻轻勒住缰绳,对身后的随从说:“咱们走快些,别耽误了给万门主送匾额的时辰,也别辜负了百姓的心意。”随从们齐声应下,队伍的脚步又快了几分,马蹄声伴着百姓的欢呼声,一路往江南万法门的方向去。
到了万法门那天,天刚蒙蒙亮,东边的天空才泛出鱼肚白,万法门的山门外就挤满了人。石阶从山脚一直铺到山门,两侧的空地上站得满满当当——万法门的弟子们穿着统一的青布劲装,腰杆挺得笔直,有的手里还拿着打扫山门时用的扫帚,却没心思干活,只频频往山下望;附近村落的百姓也来了不少,老人拄着拐杖,由家里的后生扶着,孩子骑在父亲的肩头,手里攥着刚买的糖人,连平日里忙着摆摊的小贩,都推着摊子来凑热闹,嘴里还念叨着“今天能亲眼见着御赐匾额,值了”。
人群里不时传来议论声:“听说那匾额是用黄金镶边的,可气派了!”“万大侠穿着墨色劲装接旨,肯定特别威风!”还有人特意带了针线,说要把今天的热闹场景绣在布上,留给子孙看。山风吹过,带着山间的草木清香,也吹得百姓们的衣角轻轻晃动,却没一个人愿意离开,都盼着钦差队伍快点来。
辰时刚到,远处传来马蹄声和铜铃声,人群瞬间安静下来,接着又爆发出欢呼声——钦差的队伍到了。等钦差被万法门的长老迎进前殿时,万惊鸿刚从演武场回来,额头上还挂着细密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滴在墨色劲装的衣襟上,晕开一小片深色的痕迹。他身上的劲装还是练腿时穿的那套,裤脚沾着些演武场的黄土,膝盖处因为频繁踢腿,布料都磨得有些发亮,腰侧的无鞘短剑晃来晃去,朱红剑穗随着他的步伐“哗啦啦”响,透着股利落的江湖气。
反观钦差,一身石青色织金官服整齐笔挺,领口的祥云纹在殿内的晨光下泛着金线光泽,腰间的翡翠玉带衬得他气度沉稳,与万惊鸿那身沾着尘土的墨色劲装形成鲜明对比。殿内的弟子们见了,都忍不住偷偷打量——一边是皇家官员的庄重华贵,一边是江湖侠者的悍烈洒脱,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撞在一起,却半点不违和,反而让人觉得,这御赐的匾额,就该由这样的万惊鸿来接。
万惊鸿抬手抹了把汗,对着钦差抱了抱拳,声音还带着练腿后的沙哑:“不知钦差大人驾到,有失远迎,还望恕罪。”钦差看着他这副风尘仆仆的模样,心里更添几分敬佩,连忙笑着摆手:“万门主不必多礼,本就是奉旨而来,不敢劳烦门主特意迎接。”说着,便示意随从把装着匾额的锦盒抬上来,殿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庄重起来。
只见两个穿着蓝色官服的小吏,双手捧着匾额,脚步放得极轻,几乎是一步一挪地走进前殿。他们的指尖紧紧贴在匾额两侧的木架上,连呼吸都放得又浅又慢,生怕手一抖磕碰到——那匾额是用整块小叶紫檀木打造的,木色深紫泛红,纹理细腻得能看清自然的年轮,显然是精心挑选的上好木料,光这木头本身就价值不菲。
匾额边缘裹着一指宽的纯金镶边,黄金被打磨得光亮如镜,阳光从殿外的窗棂照进来,落在金边上,瞬间折射出刺眼的光,晃得殿内众人都下意识眯了眯眼;金边与木面衔接处,还刻着细密的回纹,每一道纹路都雕刻得工整利落,没有半点毛糙,可见工匠的手艺有多精湛。
再看匾额中央的“江湖砥柱”四个大字,是当朝太傅亲笔所书——太傅的书法本就以“刚劲雄浑”闻名,这四个字更是力透木背:“江”字的竖弯钩舒展大气,“湖”字的三点水灵动流畅,“砥”字的石字旁沉稳厚重,“柱”字的竖笔笔直如松,字字都透着股顶天立地的气势。更难得的是,墨色里还掺了细碎的金粉,阳光一照,金粉在墨色中闪闪发亮,像是把星光揉进了字迹里,既不失书法的庄重,又添了几分皇家赏赐的气派。
在“江湖砥柱”四字下方,还刻着两个小小的篆书“御赐”二字,字体虽小,却刻得一丝不苟,笔画间满是皇家的威严;“御赐”旁边,还不起眼地刻着年号和太傅的落款,悄悄诉说着这块匾额的来历——这可不是普通的赏赐,是皇帝特意叮嘱、太傅亲笔书写、工匠精心打造的荣誉,每一处细节都透着对万惊鸿护国安民之功的认可。
两个小吏把匾额轻轻放在殿中央的木案上,动作轻得像在呵护易碎的珍宝。殿内瞬间安静下来,万法门的弟子们睁大眼睛盯着匾额,连呼吸都放轻了;附近百姓凑在殿门口,踮着脚往里看,嘴里忍不住发出“啧啧”的赞叹声——谁都没想到,这块御赐匾额竟这般精致气派,而这气派,又恰好配得上万惊鸿那双脚扫十八寨的壮举。
钦差清了清嗓子,展开明黄色的圣旨,高声宣读起来。圣旨里把万惊鸿夸了个遍,说他“以江湖之身,担家国之责,扫匪患、救百姓,实乃武林之楷模”,最后特意宣旨:“特赐万惊鸿‘见官不拜’之权,凡遇州府以下官员,无需行跪拜礼。”
话音刚落,殿外的百姓就欢呼起来,万法门的弟子们更是激动得互相拱手。万惊鸿却依旧是那副爽朗模样,他走上前,双手接过匾额,指尖碰到冰凉的黄金镶边,却没露出多少得意,只对着钦差抱了抱拳,声音洪亮:“谢陛下恩典!只是这‘江湖砥柱’四个字,万某愧不敢当——我不过是做了该做的事,真正该谢的,是那些盼着安稳日子的百姓。”
钦差见他这般坦荡,心里也暗暗佩服,笑着说:“万门主谦虚了,这匾额您受之无愧。”说着,又把装着圣旨的锦盒递给他,“陛下还说,往后万法门若有难处,可直接递折子到京城,朝廷定当相助。”
那天的万法门,从清晨到日暮,热闹就没断过。山门外的石阶上,百姓们提着竹篮来来往往,篮里装着自家做的吃食:张婶的桂花糕还冒着热气,糕面上撒着一层碎桂花,甜香飘得满院都是;李伯的酱鸭用油纸包着,油润的酱汁透过纸渗出来,引得弟子们频频回头;还有孩子捧着刚蒸好的红薯,非要塞给万惊鸿,说“红薯甜,大侠吃了有力气”。万惊鸿笑着收下,让弟子把这些吃食都摆在前殿的长桌上,分给众人一起吃,一时间,殿内满是碗筷碰撞声和欢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