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最后一页批注的朱砂墨在桑皮纸上干透,万裂捧着叠得整整齐齐的稿纸,在书房里站了许久——从寒冬到盛夏,历时半年,新版《万法武学录》终于定稿。案上的烛台换了三十余根,砚台里的墨磨空了二十余锭,那些深夜在书房比划招式、反复修改批注的日子,都化作了眼前这沉甸甸的典籍雏形。
新版《万法武学录》的四卷划分,并非随意归类,而是万裂依据“基础筑基—进阶实战—身法辅助—内功根基”的武学逻辑精心搭建,每一卷的内容都经过他与门中长老反复推演、十数次修改,确保招式与心法的完整与精准。
“拳卷”:补全拳术发力的“筋骨”
“拳卷”共收录十八式拳法,从入门的“扎马步”“冲拳”等基础拳架,到能碎石裂木的“开山拳”“裂石拳”进阶招式,每一式都配有“动作拆解 发力图谱 易错提醒”三重内容。
-对于“开山拳”,万裂特意补全了“沉肩坠肘”的发力细节:在图谱旁用朱笔批注“出拳前需将肩膀下沉,避免耸肩露空门,肘部微屈贴近肋部,借腰腹扭转的力道推动拳头向前,拳峰需正对目标,不可偏斜”,还画了肩、肘、拳三处发力点的动态箭头,标注“腰腹发力占七成,手臂发力占三成”。
-“裂石拳”的关键在于“拳面硬度”,万裂便在卷中加入了“拳面训练法”:“每日用粗布包裹鹅卵石,以拳面轻击百次,循序渐进增加力度,三个月后拳面可生老茧,击打时不易受伤”,甚至标注了“鹅卵石需选光滑无棱角者,避免划伤拳面”的细节,连训练时的安全注意事项都考虑周全。
“腿卷”:完善腿法实战的“变招”
“腿卷”以门中核心腿法“风云腿”为核心,除了此前补全的“扫云式”,还重点补充了“踏风式”的实战变招,解决了弟子“只会直踢、不懂应变”的难题。
-“扫云式”部分,在原有批注基础上,新增“遇敌格挡时的变招”:“若扫敌足被敌用兵器格挡,可顺势收回左腿,借旋身之力用右腿侧踢敌腰肋,此为‘扫转踢’,变招需在半息间完成,不可犹豫”,并配了“格挡—收腿—侧踢”的三连图谱,标注出身体重心的转移轨迹。
-“踏风式”是“风云腿”中的急攻招式,万裂特意注明“此招需配合步法使用”:“出腿前需用‘垫步’向前突进半尺,缩短与敌距离,右腿屈膝上抬至腰际,踢击时脚尖绷直,着力点在脚掌前部,踢中后可借反力向后跳跃撤离,防敌反击”,还在旁标注“垫步时需保持重心平稳,不可踮脚过高”,避免弟子因步法失误露出破绽。
“轻功卷”:新增轻功训练的“法门”
“轻功卷”不再只局限于“踏雪步”,还新增了适合不同场景的“逐月步”与“穿林步”,让弟子能应对雪地、树林等复杂环境。
-“逐月步”适用于夜间潜行或追逐,万裂在卷中写明“训练需从‘走夜路’开始”:“每日入夜后,在演武场放置十盏油灯,以‘逐月步’绕灯行走,要求脚不碰灯、身不碰灯柱,初期可睁眼练习,后期需蒙眼,练至能在一刻钟内绕灯百圈且不碰灯,便算小成”,并画了油灯摆放的间距图,标注“灯距需从三尺渐缩至一尺,增加难度”。
-“穿林步”则针对树林中的腾挪,重点训练“避障与借力”:“在树林中选间距三尺的树木,以‘穿林步’在树间穿梭,需用手轻扶树干借力转向,脚踩树根凸起处保持平衡,不可踩断枯枝发出声响”,还特别注明“借力时手部需用‘虚握’,不可紧抓树干,避免影响下一个动作的连贯性”。
“内功卷”:纠正内功心法的“错漏”
“内功卷”是四卷中最关键的一卷,万裂耗时两个月,对照门中最早的“混元功”手抄本,逐一核对传抄内容,最终纠正了两处致命错漏。
-第一处错漏在“调息法门”:此前传抄本写“吸气时收腹,呼气时鼓腹”,万裂纠正为“吸气时鼓腹,使气沉丹田,呼气时收腹,将气缓缓运至四肢”,并批注“原法易导致气逆,长期练习会伤肺腑,此为初代门主亲传的正确调息法,需严格遵循”。
-第二处错漏在“内力运行路线”:传抄本中“内力从丹田运至右手”的路线少了“膻中穴”这一关键节点,万裂便在图谱上补画了红色路线,标注“内力需经膻中穴中转,再分至手臂,若跳过此穴,内力会滞留在胸间,导致胸闷气短”,还在旁写了“每日辰时练习,每次运行三周天即可,不可贪多”的提醒,避免弟子因过度修炼受伤。
每一卷的末尾,万裂还特意留出空白页,写下“弟子心得栏”,鼓励弟子将练习时的感悟、新发现的变招记录下来,为后续典籍修订留下空间——这既是对现有武学的传承,也是对未来武学发展的期许。
为让《万法武学录》能经得住岁月存放,万裂在装订环节的纸张选择上格外挑剔——最终敲定蜀地特产的桑皮纸,不仅因它质地坚韧,更因它是古籍传承的“天然守护者”。
为寻得最适合典籍的纸张,万裂曾派两名精通纸品鉴定的弟子,远赴蜀地青神县——那里是桑皮纸的发源地,传承着千年古法造纸技艺。弟子归来后,将作坊的制作细节一一禀报,每一步工序都透着工匠们的用心。
每年春末谷雨前后,是采摘桑枝的最佳时节。此时的桑树枝条饱满,内皮厚实且纤维坚韧,工匠们只选树龄满三年的桑树——树龄太短则纤维过细,韧性不足;太长则纤维僵硬,不易成纸。采摘时,工匠们手持特制的弯刀,从离地三尺处砍下桑枝,刀刃倾斜四十五度,既能顺利截断枝条,又不会损伤桑树主干。随后,他们坐在溪边的青石板上,用指甲轻轻剥开桑枝的外皮,只留下乳白色的内皮——这层内皮纤维最纯净,是造纸的核心原料。剥好的内皮要立刻放入竹筐,避免在阳光下暴晒导致纤维变脆。
第一步“浸”泡工序,需在流经作坊的小河边完成。工匠们将桑皮内皮放入木质水槽中,倒入河水没过原料,再加入少量草木灰——草木灰的碱性可加速树皮软化,还能去除内皮中的胶质。水槽上盖着竹篾编成的盖子,防止杂物落入。浸泡的半个月里,工匠们每日都会搅动一次桑皮,确保每一寸内皮都能充分接触河水。待浸泡期满,桑皮已从乳白色变成浅褐色,用手一捏便能轻松撕开,杂质也随水流沉淀到槽底,只留下柔软的纤维。
第二步“蒸”煮,要用作坊里的百年木甑。木甑由整块杉木挖空制成,甑壁上凿着细密的透气孔,底部架着柴火灶。工匠们将浸泡好的桑皮捞起,挤干水分后放入木甑,再盖上甑盖,用硬木塞紧缝隙。灶里烧的是当地特有的青冈木,火势需保持“文火慢烧”——火太旺会煮焦纤维,火太弱则无法让纤维松散。整整一天里,负责看火的工匠要守在灶边,每隔一个时辰便添一次柴,还要透过甑盖的缝隙观察桑皮的状态。直到傍晚,打开甑盖时,一股淡淡的草木香扑面而来,桑皮已变得如同棉絮般松软,纤维轻轻一扯便能分离,这才完成蒸煮。
第三步“捣”打,是最耗费体力的工序。作坊后院摆放着四尊青石石臼,每尊石臼旁都配着一根手臂粗的枣木捣锤。两名工匠为一组,面对面站在石臼旁,轮流举起捣锤砸向蒸好的桑皮。捣锤落下时,需对准石臼中心,力道要均匀——太重会打碎纤维,太轻则无法将桑皮捣成纸浆。“嘿哟、嘿哟”的号子声在院子里回荡,千余次捶打后,桑皮逐渐从条状变成絮状,再变成细腻的纸浆。工匠们还会不时用手抓起纸浆查看,直到纸浆能在指间轻松捏成球状,且没有丝毫颗粒感,才算捣打完成。
最后一步“抄”纸,考验的是工匠的手上功夫。工匠们手持特制的竹帘——竹帘由细竹丝编织而成,上面涂着一层薄薄的桐油,防止纸浆粘连。抄纸前,先将纸浆倒入长方形的纸浆池,加入清水搅拌均匀,再用木棒轻轻搅动,让纸浆纤维悬浮在水中。随后,工匠半蹲在池边,双手握住竹帘两端,将竹帘斜着放入池中,再轻轻一荡、一抬——动作要快而稳,确保纤维能均匀附着在竹帘上。提起竹帘时,多余的水分从竹丝缝隙中滴落,帘面上便留下一层薄薄的纤维层。工匠将竹帘倒扣在晾晒架上,用手轻轻一揭,纤维层便留在了架上,接着再进行下一次抄纸。
晾晒架设在作坊的屋顶平台,上面铺着光滑的青石板。纤维层在阳光下晾晒半日,渐渐从透明变成温润的米黄色,待水分完全蒸发,工匠们便用毛刷轻轻将其从石板上揭下——一张完整的桑皮纸就此制成。这种纸透着自然的纤维纹理,摸上去略带粗糙却紧实,叠在一起时,能闻到淡淡的草木清香,正是万裂心中最适合传承典籍的“千年纸”。
为确保桑皮纸能满足典籍“长久保存、反复翻阅”的需求,万裂没有仅凭工匠描述便定夺,而是在书房亲自设计了三重测试,每一步都细致入微,只为验证纸张的真实性能。
第一重:防水测试——铜盆浸纸验挺括
测试当日,万裂从蜀地运来的桑皮纸中随机抽取一张,先在纸的右下角用狼毫笔蘸浓墨,画了一道半寸长的直线,墨线粗细均匀,作为后续观察晕染的参照。随后,他命弟子端来书房常用的黄铜盆,盆中盛着刚打来的清水,水面平静无波。
他将桑皮纸轻轻放入铜盆,确保纸张完全浸没——指尖松开的瞬间,纸张没有像普通纸那样立刻蜷缩,而是缓缓舒展,平整地浮在水面。万裂坐在盆边,一边观察一边计时,半个时辰里,他每隔十分钟便用竹筷轻轻拨动水面,查看纸张是否有破损迹象。
时辰一到,他用竹夹小心地将纸张从水中捞出,沥干水分后平铺在案上。此时的桑皮纸依旧保持着挺括的形态,用手指轻轻一捻,纸页紧实有弹性,没有丝毫软烂黏连的触感。待纸张半干,他凑近查看右下角的墨线——墨线依旧清晰锐利,边缘没有半点晕染,与干燥时的模样几乎无差。万裂满意地点头:“藏经阁潮湿,此纸防水不晕墨,可保批注与图谱长久清晰。”
第二重:韧性测试——折叠穿刺证坚韧
韧性测试分为“折叠”与“穿刺”两步。万裂先将另一张桑皮纸平铺在光滑的玉案上,用直尺比着,以中线为轴反复折叠——每折叠一次,便用手指将折痕压平,从1次到30次,动作缓慢而均匀,生怕因力道不均导致纸张断裂。
折叠到第20次时,折痕处开始出现轻微的发白,但纸张依旧保持完整;直到第30次折叠,折痕处的白痕虽加深了些,却没有出现任何裂纹或断裂迹象。万裂将纸展开,原本平整的纸页虽有折痕,却能恢复大半平整,不会像普通宣纸那样一折就破。
随后是穿刺测试。他取来一枚绣花针,针尖锋利,是妻子平日刺绣用的。他捏住针尾,将针尖对准桑皮纸的中心位置,缓缓用力向下穿刺——针尖穿透纸张时,只发出轻微的“嗤”声,拔出针后,纸上只留下一个针眼大小的圆孔,圆孔边缘光滑整齐,没有丝毫纤维撕裂的毛边。
为做对比,他又取来一张普通宣纸,同样折叠10次便已断裂,穿刺时更是直接撕裂出一道细长的口子。万裂掂了掂手中的桑皮纸,对身旁的长老说:“此纸韧性是宣纸的三倍,弟子们日日翻阅,也不易破损。”
第三重:防虫测试——藏经阁角落鉴耐用
防虫测试是耗时最长的一项。万裂挑选出两张大小相同的纸——一张桑皮纸,一张普通宣纸,分别用细麻绳系好,悬挂在藏经阁最潮湿的角落。这里常年不见阳光,是书虫最易滋生的地方,此前存放的几本普通典籍,不到半年便遭虫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