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穿越小说 > 鹅毛令 > 第29章 封面
换源:


       在接下来的三个月里,万裂每月都会亲自前往藏经阁查看。第一个月,两张纸都没有明显变化;第二个月,宣纸的边缘开始出现淡淡的黄斑;到第三个月,当他取下两张纸时,差异已然明显——普通宣纸的边缘布满了针尖大小的虫蛀孔,轻轻一抖,便有细小的纸渣掉落;而桑皮纸依旧完好无损,纸面干净,没有任何虫蛀痕迹,甚至还保持着最初的米黄色泽。

后来,万裂特意派人去蜀地造纸作坊询问,才从老工匠口中得知:桑树皮中天然含有的“桑皮素”,带有淡淡的草木气息,这种气息对书虫有天然的驱赶作用,无需额外添加防虫药剂,便能长期抵御虫蛀。“这正是典籍传世最需要的特质。”万裂拿着完好的桑皮纸,心中彻底定下了装订用纸的选择。

纸张选定后,万裂特意从邻镇请来裱糊匠李师傅——李师傅祖传三代做古籍装订,最擅长“蝴蝶装”,经他手装订的典籍,几十年都不会掉页。装订前,李师傅先将每一卷的桑皮纸按页码顺序整理好,用竹尺比着裁得整整齐齐,确保每一页的边缘都严丝合缝。随后他取来上等的麻线,麻线先在蜡油中浸泡过,既防潮又耐磨,再用针在每一页的书脊处扎出细小的针孔,针孔间距精确到半寸,且每一页的针孔都完全对齐。

“蝴蝶装”的关键在于“对折与粘连”:李师傅将每一页按中线对折,让文字面朝内,像蝴蝶展翅般叠放在一起,再用浆糊将对折后的纸边轻轻粘在预先准备好的书脊木板上。浆糊也是特制的,用面粉混合少量明矾熬制而成,粘性适中且不易生虫。粘好后,他用重物将典籍压平,放置三天三夜,待浆糊完全干透,再用麻线沿着针孔将所有纸页与书脊牢牢缝在一起——麻线在书脊内侧呈“回”字形穿梭,每缝完一页都要轻轻拽紧,确保纸页与书脊无缝贴合。

装订完成后,李师傅还特意演示翻阅:手指轻轻捏住书页边缘翻开,典籍能完全摊平在案上,无论是中间的图谱还是边缘的批注,都能看得一清二楚,没有丝毫褶皱;反复翻阅数十次,纸页也没有松动迹象。万裂看着摊开的典籍,伸手摸了摸书脊处的麻线,又轻轻扯了扯书页,满意地对李师傅说:“这样装订,哪怕弟子们日日翻阅学习,几十年后,这典籍也能完好如初。”

封面的设计,于细微处尽显百年宗门的庄重风骨,每一寸选材与工艺皆暗藏巧思。万裂为封面选定的深紫色云锦锦缎,并非寻常织料——其以江南云锦匠人耗时三月的“通经断纬”技法织就,缎面下的缠枝莲暗纹更是以极细的银线与紫绒线交织而成,莲花花瓣层层叠叠,莲茎蜿蜒缠绕,唯有在自然光下缓缓转动封面,方能见暗纹如流水般浮现,紫底银纹间泛着若有若无的柔光,既似深潭映月般显贵气,又如古松立崖般藏沉稳。而这深紫色的选用,在江湖中本就有着特殊寓意:它非正紫的张扬,亦非浅紫的轻飘,而是沉淀了岁月的“传承紫”,恰与万法门自开山立派至今的百年基业相契,仿佛一触封面,便能感知宗门代代相续的武学底蕴。

锦缎的裁剪与锁边,更见工匠的严谨。其尺寸被精确控制在比内页书页宽出三分、长出五分,既不会因过大而显得累赘,又能恰到好处地护住书页边缘,避免翻阅时磨损。锁边的银色丝线,选用的是西域进贡的冰蚕丝,此线细如发丝却强韧异常,工匠以“回针锁边法”每寸缝入十二针,针脚细密得几乎看不见痕迹,银色的线迹沿着锦缎边缘形成一道极淡的亮线,既杜绝了脱线的可能,又为深紫色封面添了一丝利落的锋芒,宛若武学高手衣袍下摆的暗纹镶边,低调中藏着精致。

封面正中央的“万法武学录”五个楷书大字,更是整册典籍的灵魂所在。这五个字并非直接书写于锦缎,而是万裂闭关三日,在特制的蝉翼宣纸上亲笔书就——他落笔前先以温水净手,燃一炉凝神的檀香,握笔时指实掌虚,运腕如使剑,每一笔都力透纸背。“万”字起笔如剑出鞘,横画平直如剑刃横斩,竖钩收笔时笔锋顿转,似有千斤力道;“法”字的最后一笔竖弯钩,末端不循常规,而是微微上扬,如剑招中的“回风扫叶”,透着武学特有的刚劲;“武”字的斜钩如长枪挺刺,“学”字的宝盖头如护心甲胄,“录”字的竖提则如判官笔点穴,五个字字字筋骨分明,观之便能想见万裂书写时,目光专注如对强敌、腕力流转如运内功的模样。

字成之后,万裂请京城最负盛名的金匠,以黄铜为胎,按字迹复刻成薄如蝉翼的金属模板,模板边缘打磨得光滑无棱,避免损伤锦缎。烫金时,金匠取纯度九成九的赤金,研成极细的金粉,再调入陈年生漆——这生漆是从云贵深山的漆树上采得,经三年阴干后色泽暗沉,却能牢牢吸附金粉。金匠将金粉与生漆按三比一的比例调成糊状,以细毛笔蘸取,均匀涂抹在金属模板的字迹凹槽中,厚度控制在半分,多一分则显臃肿,少一分则金色浅薄。随后,他取一块洗得发白的粗棉布铺在模板上,手持烧至温热(而非滚烫)的紫铜烙铁,隔着棉布轻轻熨烫——烙铁移动的速度极慢,每处停留三息,既让生漆受热后黏性大增,使赤金粉牢牢附着在锦缎上,又避免高温损伤锦缎的纤维。

待烙铁移开,揭下模板与棉布,锦缎上便浮现出厚重的金色字迹:赤金粉在生漆的作用下,凝成了与模板字迹分毫不差的字样,冷却后金色愈发沉郁,不似寻常金箔那般耀眼,却透着岁月沉淀的温润,与深紫色锦缎形成鲜明对比——紫如暗夜,金似星光,五个大字仿佛从锦缎中“长”出来一般,既有书法的风骨,又有金属的质感,指尖轻触时,能感受到字迹微微凸起的触感,宛若触摸到万法门百年武学的脉络。

书脊处的细节同样不含糊。万裂让人取来细薄的楠木片,切成与书脊同宽的长条,用胶水仔细粘贴在书脊外侧,再用细布包裹——楠木片质地坚硬却轻便,能保护书脊在存放和翻阅时不被磨损;细布则能增加手感,避免楠木片硌手。每一卷的书脊上,还用银色丝线绣着卷名:“拳卷”“腿卷”“轻功卷”“内功卷”,字体小巧却清晰,方便弟子在书架上快速辨认。

四卷典籍全部完成后,万裂将它们整齐地摆放在案上,从封面到书脊,从纸张到装订,逐一检查。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典籍上,深紫色锦缎与赤金大字交相辉映,桑皮纸的纹理在光线下清晰可见。他轻轻抚摸着封面,能感受到锦缎的细腻与烫金的凸起,心中满是欣慰——这不仅是四卷武学典籍,更是万法门武学传承的根基,是能护着宗门走得更远的“镇门之宝”。

新版《万法武学录》成书当日,天刚蒙蒙亮,万裂便亲自捧着四卷典籍,缓步走向藏经阁。他身着墨色门主常服,腰间未系繁复配饰,只挂着一枚刻有“万法”二字的玉牌,每一步都走得沉稳庄重——手中的典籍用深紫色锦缎包裹,边角缝着细密的银线,四卷叠放在一起,沉甸甸的,似托着万法门百年武学的传承之重。

藏经阁的木门由百年松木制成,推开时发出“吱呀”一声悠长的轻响,阁内弥漫着淡淡的墨香与木质香气。正中央的高台上,矗立着一方琉璃柜——那柜子并非寻常琉璃拼接,而是由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玉质温润通透,在晨光照耀下泛着淡淡的奶白色光泽,柜体四周没有一丝拼接痕迹,可见雕琢工艺之精湛。柜门上刻着缠枝莲纹,莲花花瓣层层叠叠,莲茎蜿蜒缠绕,每一道纹路都刻得深浅适中,花瓣边缘还透着细微的玉色光泽,像是天然生长在玉上的纹路;柜门边缘装有铜制合页,打磨得光滑发亮,开合时无声无息,生怕惊扰了阁内的典籍。

万裂走上高台,轻轻打开琉璃柜门,一股淡淡的鹿皮香气扑面而来——柜内铺着整张的鹿皮,毛色柔软顺滑,呈浅棕色,边缘用丝线细细缝缀在柜底,没有一丝褶皱,能最大程度避免典籍受潮。鹿皮上还并排放着两盒防虫香料,盒子是用沉香木制成的,雕成小巧的方形,盒盖上镂刻着透气的云纹,香料的清苦气息透过云纹缓缓散出,既能驱赶虫蚁,又不会让香气过于浓烈,影响典籍保存。

他小心翼翼地将四卷《万法武学录》从锦缎中取出,按“拳、腿、轻功、内功”的顺序,整齐地摆放在鹿皮中央。每一卷都轻轻抚平封面,确保锦缎封面没有褶皱,烫金的书名在玉柜中熠熠生辉。摆放完毕后,他没有立刻关柜,而是俯身仔细检查了一遍,确认典籍摆放端正,与柜壁留出了足够的通风间隙,才缓缓合上柜门,铜制合页轻合的瞬间,似为这场传承仪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随后,万裂召来藏经阁的管事与门中长老,在阁前的石桌旁立下借阅规矩。他声音沉稳,字字清晰:“‘太极级’弟子可借阅全四卷,需在长老陪同下进入阁内,借阅时长不得超过七日;‘两仪级’弟子限借‘拳、腿’两卷,需持长老签发的借阅令,每次只可借一卷;‘天地玄黄’四阶弟子,只可在藏经阁指定区域翻阅基础拳谱,不可将典籍带出阁外。”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在场众人,加重语气补充:“所有借阅者,需在阁外登记册上写下姓名、弟子等级与借阅日期,字迹需工整清晰,不可涂改;归还时,需由两位长老共同查验——查看典籍有无涂改、缺页,封面锦缎是否破损,确认无误后方可入库。若有弟子违规,轻则罚抄门规百遍,重则取消借阅资格,永不许再入藏经阁。”

管事当即取出备好的登记册,册页是用厚实的宣纸装订而成,封面写着“《万法武学录》借阅登记”八个大字。万裂亲自在首页写下方才定下的规矩,字迹刚劲有力,与典籍封面上的书名遥相呼应。从此,这方青白玉琉璃柜,便成了万法门武学传承的核心,四卷《万法武学录》在柜中静静存放,等待着合格的弟子前来探寻其中的武学真义,也让万法门的武学传承,有了最坚实的守护。

自此后,万法门的弟子修习武学,终于有了系统的典籍可依。新入门的弟子捧着清晰的拳谱,看着上面详尽的批注与图示,再也不用靠口耳相传、猜测招式;资深弟子翻阅增补的实战心得,往往能豁然开朗,武学修为更上一层。万法门的武学传承,就此告别了散乱与断层,像一棵扎稳了根的大树,愈发枝繁叶茂。

在稳固武学传承之外,万裂另有深谋——他深知,宗门要长久立足江湖,光有武功不够,还需以典籍传智、以知识强基。于是,建立“笔工房”与“鸿雁堂”,成了他推动万法门走向巅峰的又一关键布局。

“笔工房”的选址极为考究,万裂亲自敲定在藏经阁西侧,开辟出三间相连的大殿。大殿由青砖砌墙,屋顶铺着防水的琉璃瓦,连窗户都装着双层细纱——外层挡灰,内层防潮,为典籍营造出最适宜的存放环境。殿内地面铺着平整的青石板,石板间的缝隙用糯米灰浆填满,严丝合缝,避免潮气上涌。

动工那日,万裂还特意请来城中最好的木匠,定制了数十组实木书架。书架选用耐腐蚀的楠木,打磨得光滑无刺,每层隔板都经过防虫处理,还在架脚处加装了铜制底座,防止地面潮气侵蚀。待书架组装完毕,他又命人在每层隔板上铺好两层防潮油纸,油纸边缘用细木条固定,确保典籍不会直接接触木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