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从寒门士子到人臣之巅 > 第十九章 会叫的狗不咬人
换源:


       周明堂气得脸色铁青,拳头都攥紧了。

这帮小兔崽子,简直是欺人太甚!

他刚要发作,却被周文举轻轻拉住了衣袖。

周文举对他摇了摇头,示意他稍安勿躁。

周明堂看着儿子那张平静的小脸,心里的火气,又硬生生给压了下去。

而另一边,周文兴眼看自己的热脸贴了冷屁股,心里正不爽。

现在见李伟他们都在嘲笑周文举,他为了融入这个小圈子,非但不帮自己的亲弟弟,反而跟着附和起来。

“李大哥,你们可别这么说。”周文兴挤眉弄眼道。

“我弟弟可厉害了,他就是不爱说话,可能很少出门,没见过什么大场面,有点怕生吧!”

他这话,看似在解围,实则是在暗指周文举上不了台面,小家子气。

李伟等人听了,笑得更大声了。

“怕生?哈哈哈,一个连话都不敢说的神童?”

“我看是骗子吧!”

女眷席那边,王氏透过屏风,看到这一幕,嘴角勾起一抹得意的笑容。

好儿子,做得好!

就是要这样!

让所有人都看看,那个小杂种,不过是个扶不上墙的烂泥!

周明堂看着自己那不争气的长子,气得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这个蠢货!

被人当枪使了都不知道!

周文举从头到尾,都一脸平静。

等众人笑完,周文举神色好奇地盯着李伟,煞有介事道:“李哥哥,你平时应该不咬人吧?”

李伟一愣,满脸莫名其妙,“咬人?我没事为什么要咬人?”

周文举一脸无辜道:“因为我娘说,会咬人的狗不叫。”

“而咬人的狗,却整天冲人汪汪个不停!”

“你……你敢骂我!”李伟脸色一黑,双目喷火,恶狠狠地瞪着周文举。

“噗……哈哈……呵!”

正生闷气的周明堂,噗嗤一声笑出声,随即赶紧抿嘴收敛。

看向周文举的眼神中,满是激赏神色。

乖儿子!

骂得好!

周文兴一愣,随即气呼呼地大声训斥周文举。

“文举,你怎么能骂李公子是狗呢?”

这话嘹亮响彻全场,惹得众人侧目而视,好奇不已。

很快,周文举怼李伟的话,便迅速传遍全场。

“噗!”

“哈哈!”

“啧啧!”

在场众人,有的忍俊不禁,有的抚掌大笑,有的啧啧称奇。

“混蛋!”

李伟见自己当众出糗,成了他人眼中笑柄,气得脸色涨红,摩拳擦掌,想狠狠教训比他矮一个头的周文举。

周明堂脸色一沉,立刻将周文举护在身后。

眼看孩子闹得不可开交,主位上的李员外,赶紧过来带走破防的儿子,随即清了清嗓子,高声宣布。

“各位!”

“今日文会,既是小辈们切磋才学的机会,也是为了给咱们新上任的县尊大人接风洗尘,助一助兴。”

“所以,老夫斗胆,想请县尊大人,亲自为孩子们出题!”

“不知大人,意下如何?”

此话一出,全场瞬间安静下来。

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县令陈世安的身上。

李员外这手玩得很高明。

他把出题的权力,交给了在场身份最尊贵的县令。

这样一来,不管题目是什么,都显得分量十足,谁也不敢有异议。

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他早就买通了县令身边的师爷,提前知道了考题!

这所谓的文会,从一开始,就是他为儿子李伟,量身打造的一个舞台。

一个用来踩着周文举,扬名立万的舞台!

刚才不过是小儿斗嘴,吃点亏没什么。

等会就让那周家娃娃,知道咱们李家的厉害!

闻言,陈县令端坐主位,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目光在底下那群翘首以盼的少年郎身上扫过。

最后,他的目光,在周文举那张稚嫩的小脸上,多停留了一瞬。

“也好。”

陈县令放下茶杯,朗声说道:“既然是文会,自然要以文会友。”

“本官初来乍到,对县中风物人情,尚不熟悉。”

“眼下正值金秋,乃收获之季。”

“本官前几日下乡巡视,见田间地头,农人忙碌,一派丰收景象,心中颇有感触。”

“今日,便以‘农忙’为题,请诸位学子,各作一首诗吧。”

农忙?

此题一出,底下顿时一片哗然!

在场的这些少年,哪个不是非富即贵?

他们从小锦衣玉食,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让他们吟风弄月,伤春悲秋,或许还能掰扯几句。

可让他们写农忙?

这不是赶鸭子上架,强人所难吗?

一时间,刚才还跃跃欲试的富家子弟们,一个个都蔫了,抓耳挠腮,愁眉苦脸。

周明堂的心,也瞬间沉到了谷底。

完了!

这个题目,对文举来说,实在是太难了!

他一个六岁的孩子,平日里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连稻子和麦子都分不清,怎么可能写出关于农忙的诗来?

这下,怕是真的要当众出丑了。

他紧张地看向自己的幼子,却发现周文举依旧是一脸平静,甚至还在津津有味地品尝着桌上的点心。

那模样,仿佛压根就没把这题目放在心上。

这孩子……

周明堂心里又是担忧,又升起一丝莫名的期待。

而另一边,李员外和儿子李伟,则交换了一个心照不宣的眼神。

成了!

果然是这个题目!

没错,他们昨天就从那师爷口中,得知了县令大人今日会以“农忙”为题。

为此,李员外特意花重金,请了府城有名的秀才,连夜为儿子赶制了一首诗。

那首诗,经过反复推敲,字字珠玑,既贴合主题,又彰显了读书人的清高与抱负。

可以说,是稳操胜券!

站在县令身后的那位山羊胡师爷,此刻也是捋着胡须,嘴角微翘,一副尽在掌握的模样。

他收了李家一百两的辛苦费,这点小事,自然要办得妥妥当当。

只有坐在主位上的陈县令,眼神深处,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冷意。

他之所以出这个题目,并非临时起意。

而是他早就听说,这县城里的富家子弟,个个自诩读书人,眼高于顶,鄙夷各种底层百姓。

他今日,就是要借这个机会,好好敲打敲打这帮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子。

让他们明白,何为“民为邦本,本固邦宁”!

让他们知道,读书人,不应只是关在书斋里死读书,更应该心怀天下,体恤民生!

只可惜,他的这份苦心,在场之人,竟无一人能够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