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大明:好圣孙,替咱监国! > 第35章 兑换【肺痨治愈药汤制造方法】,马皇后有救
换源:


       朱雄英继续扫视起来国运商城面板。

售价:4000国运值。

《延年益寿丸》:

作用:一种温和的滋补灵药,可调理气血,延缓衰老,对常年操劳、气虚体弱之人有奇效。

售价:1000国运值。

《坤舆万国全图》残卷:

作用:包含全球各大洲精确的海岸线图,并标注了航海要道与关键岛屿的位置。同时,附带一些主要贸易商品与矿藏的分布情报,为大明未来的海贸与远征提供最准确的指引。

售价:3000国运值。

朱雄英看着这些物品,继续寻找。

很快,他就看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朱雄英也犹豫,在面板上选择了【肺痨治愈药汤制造方法】,随着12000国运值瞬间扣除,一道光华从面板中飞出,化作一枚玉简,悬浮在他的眼前。

他握住玉简,很奇异的感觉浮现。

就如同,有着大量的信息瞬间涌入脑海中那般,既玄妙又神奇,然后在朱雄英的眼皮子地下,这玉简消散了,接着,取而代之的是一本古朴的小册子,浮现在他的面前。

朱雄英打量着这本小册子。

小册子看起来,封面像是用一种不知名的,淡黄色粗麻纸制成,质地粗糙却韧性十足,不过边缘处似乎被磨损,看起来念头不少了,更是能隐约可纹路。

封面上没有文字,不过却有图案,这图案怎么说呢,像是用墨色勾勒的莲花图案,莲瓣层叠,线条流畅。

东宫内,就算是白日也是燃着蜡烛的,这个时候,蜡烛的淡淡光晕下照耀下,更为神奇的出现了,这小册子还散发出一种祥和的气息。

摸着,就让人很舒服。

“一看就是好东西啊,怪不得这么贵。”朱雄英随即翻开册子的第一页。

映入眼帘的,并非是晦涩难懂的药理,小册子的内容看起来很简单,更方便阅读,是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尽介绍了一下药汤的制造方法。

朱雄英逐字逐句地往下看,神情愈发专注,毕竟这是用来给皇祖母使用的,他必须要认真些。

《肺痨治愈药汤制造方法》

第一步:药材甄选与炮制

此药汤所需的药材,皆为寻常之物,于山林田野间皆可寻得。然其效用,全在于甄选与炮制之法。

甘草:须采自向阳山坡,根须粗壮,色泽金黄者为佳。采摘后洗净,切为薄片,置于竹筛之上,于通风处阴干三日,直至触手干燥,方可入药。

白术:须为陈年老根,质地坚实,表面有皱纹者为佳。将其放入沸水中浸泡一炷香时间,捞出后,用竹签穿孔,悬挂于屋檐下,风干七日。

茯苓:须采自松树林深处,表面呈白色,质地细腻者为佳。将其洗净,切成薄片,置于陶土盘中,用文火烘烤,直至表面微黄,发出淡淡的清香。

桑白皮:须采自十年以上的桑树,其皮色泽发白,内里有细密纹理。剥下后,用刀刮去粗皮,只取其内皮。将其置于烈日下暴晒一日,再于阴凉处放置一日,反复三次。

川贝:须为野生川贝,体型圆润饱满,色泽洁白。将其用新汲的井水浸泡两刻钟,捞出后,用丝绸包裹,置于石臼中轻捣,使其破碎而不成粉。

百合:须采自深山,瓣大肉厚,色泽洁白。将其剥开后,用清水冲洗,沥干水分。

第二步:药汤熬制之法。

药材炮制完成后,即可开始熬制。此步至关重要,须遵循古法,不得有误。

取一洁净的砂锅,以新汲的井水淘洗三遍。

将所有炮制好的药材,按照严格的剂量,依次放入砂锅之中。

注水至砂锅的七分满,以文火慢煮。

待水沸腾后,用木勺轻轻搅拌,使药材充分混合。

此后,每隔一炷香的时间,便需用木勺搅拌一次,以免药材粘锅。

熬制时间共计两刻钟。期间,药汤会从最初的清澈,变为淡黄色,最后呈琥珀色。当药汤表面浮现一层细密的泡沫时,便可熄火。

第三步:药汤过滤与服用

药汤熬制完成后,需立即过滤,以保留其药效。

取一新的细密纱布,铺在陶土碗之上。

将砂锅中的药汤,缓缓倒入纱布之中,过滤掉所有药渣。

过滤后的药汤,须在半个时辰内服用,不可隔夜。

朱雄英一页一页地翻看,心中愈发震动。

确实不凡。

这药汤的制造方法,最为特殊的,反而不在于药材的珍稀,按照朱雄英原本的想法,像这种能治疗肺痨疾病的药汤,那必须需要用名贵药材才行的,可这些药材却很普通,但其制造方法却很是复杂。

复杂的炮制与熬制流程,看的他心绪发乱,这也太复杂了吧,每一个步骤,都很精细,堪称到了极致。

可能,这就是其能治疗肺痨病的原因?

看了良久,朱雄英随即将小册子合上,将其收好。

这份足以救命的药方,绝对能挽救马皇后的命。

不过却不能直接给。

现在他还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想想,到底让怎么才能让朱元璋相信这一切,同时亲手将这份药方,送到马皇后的手中。

这就很麻烦了,但想来想去,问题也不算太大,

随即,朱雄英将《肺痨治愈药汤制造方法》的小册子妥好,心中安定,他算了算,自己还剩下三千多国运值,正好还有一则关乎大明国运的重大积弊尚未解决。

他的目光随即回到国运面板上。

国运商城内,各种物品依旧琳琅满目,兑换列表中他很快便找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

【新型宝船制造手册】。

这本手册,需要一千五百国运值。

朱雄英的心中没有丝毫犹豫。

他现在还剩下3500点国运值,兑换起来并没有多大压力。

这手册的价值不菲。

海上战船到底有多重要不必多说,若是以后能殖民的话,那这东西堪称是个宝物了,大明宝船的技术革新,就需要这东西呢,一旦宝船制造的好,那大明王朝未来的走向也能基本上定下来了。

他心念一动,立刻选择了兑换。

国运值瞬间扣除,和方才一样。

流光在他眼前凝聚。

这个就比方才的小册子厚重很多很多了,是一卷竹简,竹简倒是显得挺古朴无华,其上看起来,也没有任何文字,不过比较显眼的是,有一枚以朱砂印刻的宝船图案,嗯,看起来还不错的。

朱雄英认真看了看,这线条确实流畅啊,并且栩栩如生。

他随即扫了扫,发现竹简自己就缓缓展开了。

有意思。

挺神奇的。

随即,朱雄英凝神细看,观察的更仔细了些,随着他的观察,竹简上的文字与图样,也很清晰的浮现在眼前,这本竹简,详细记载了新型宝船的制造流程与技术,他看了看,感觉挺靠谱。

整本竹简,称为《新型宝船制造方法总纲》。

先是船体设计与龙骨铺设,根据这本竹简描写的制造方法,基本上相当于彻底摒弃以往平底船的设计,采用一种V字形龙骨结构,辅以榫卯加固,这样做好处自然很明显,可以提高船体在远海航行时的稳定性和抗风浪能力。

还有隔仓之法。

也就是船体内部以厚重木板分隔为十数个独立水密舱,即使船体某处破损,海水也只会灌入一个隔间,不至沉没。

此法可极大提高宝船的生存能力。

并且船板拼接与防水处理方面,也做了一定的改良,船体板材选用质地坚硬、耐腐蚀的珍贵木材。每一块木板都需经过特殊的药水浸泡,以防止海虫侵蚀。

钉铆工艺方面,船板之间采用特制的铜铆钉与铁钉相连接,辅以桐油、石灰与麻布混合的防水材料进行填塞,确保船体滴水不漏。

最后就是船帆与风帆系统。

这个朱雄英倒是懂一点,看起来竹简上的宝船方法,属于是多桅帆法,也就是船体不再仅依赖单一主帆,而是增设多根船桅,悬挂多张大小不一的硬帆,此法可使船只在不同风向下都能高效利用风力,提高航速。

风帆结构也就是,船帆骨架采用竹木为材,可根据风向自由转动,不仅操控更为灵活,也极大提升了风帆的抗风能力,不易被强风吹破。

“罗盘改良,船轮之术?这是什么东西?”

朱雄英忽然脸色顿了顿,连这方面也弄好了吗?他看了看,发现新型宝船制造方法,制造出了更为精准的磁针罗盘,其内部采用悬浮式设计,可减少船体晃动对磁针的影响,让航海官在颠簸的海上也能准确辨别方向。

舵轮引入新的舵轮设计,将舵杆与舵轮相连,只需一人便可轻松转动舵轮,操纵巨大的船舵,极大地节省了人力,并提升了转向效率。

朱雄英一页页地看完,心中不免震动。

真的是好东西。

这本手册所记载的,除了造船之术,还有整套超越时代的航海理念,这对于大明朝而言,简直太有用了,若是按照这本卷轴,大明的船只绝对能成为征服大海的巨无霸,这本手册也能让大明的海权不再只是一个空想,嗯,必须尽快采用。

还有,明日就需要把药方交给皇爷爷。

.......

翌日,天刚蒙蒙亮,朱雄英便早早地起了身。

今日的朝会内容并不繁重,无非是商议一些寻常政务。

不过,朱雄英能感觉出来,奉天殿内的气氛,似乎有些不太好啊,明明现在是夏天,可这里的气氛就像冬日的寒冰,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这群人到底怎么回事?不就是要推行一条鞭法了吗?

瞧瞧给你们不乐意的。

此时。

奉天殿内,文武百官分列两旁,个个面色凝重,眼神中皆带着对一条鞭法推行的不满与担忧,这叫什么事情啊,怎么其他王朝都是到了中后期才进行这种事情,偏偏大明朝刚建国,就开始弄土地兼并这一套了,这道改革,听起来就下人,就犹如一把悬在他们头顶的利剑,随时可能斩断他们家族的根基,谁能好受?

换做是谁,心情也不好啊。

但,崔崇的前车之鉴所有人都看在眼里,现在这种情况,他们也只能压抑着内心的怨怼,不敢表露分毫,谁都害怕啊,万一一个眼神、一句怨言,就招惹出来事情呢,甚至,能招来那位深居简出的帝王的雷霆之怒,动不动就抄家灭族啊。

谁不害怕!!

站在文臣之首的李善长,更是愁容满面,这段时间可特么算是给他愁怀了,他本就年事已高,这几日为了推行改革,他夙夜忧勤,整个人显得更加憔悴,鬓角的白发似乎又多了些许,唉,太难了。

今日朝会的第一件大事,便是商议科举之事。

洪武年间,科举曾因胡惟庸案牵连而停办多年,如今,太子朱标有意重启。

户部尚书率先出列,沉声道:“启禀太子殿下,我大明朝,文臣武将皆为国之栋梁,但科举停办已久,新鲜血液难以流入。臣以为,当重开科举,为朝廷选拔贤才。”

此言一出,殿内顿时议论纷纷。

然而,如何开科,这是个问题。

“科举,当以儒学为本,四书五经乃是治国之基,当以此为主要考题。”有老儒官振臂高呼,他身后的大多数文官纷纷附和,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儒家经典的熏陶,才能选拔出有德有才之人。

“不然。”一名出身浙东的官员当即反驳道,“我大明朝刚立国不久,百废待兴,岂能只重空谈?臣以为,科举当以策论为主,考察学子们对治国、理财、水利等实务的见解,方能选拔出真正能为朝廷效力之人!”

两派争执不下,互不相让,殿内的气氛变得剑拔弩张。

朱雄英静静地旁听着,没有插话。

这个他倒是不好参与。

无论是儒家经典,还是经世致用,都是大明朝所需要的。

最好的方法,其实是让这两者融合,而非对立。

今日朝会,对于科举到底考什么,自然没有商量出来什么结果,

朝会结束,文武百官三三两两地离去。朱标本想唤住朱雄英,与他一同回东宫,然而,朱雄英却像是有什么急事,朝朱标拱了拱手,便径直朝乾清宫的方向走去。

朱标看着他匆忙的背影,心中生出一丝疑惑。他知道,朱雄英最近做事,总是有着自己的打算。他想不通,这个时辰,朱雄英为何要前往乾清宫?难道是。

朱标心中一惊,难道“一条鞭法”的推行,真的遇到了什么他不知道的麻烦?

朱雄英来到乾清宫时,殿内静得仿佛只剩下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朱元璋正伏案批阅着堆积如山的奏章。他的脸上布满了深深的皱纹,眼角尽是疲惫之色。他批阅奏章时,不时用手揉了揉额头,似乎是在缓解疲劳。

自登基以来,朱元璋便一直如此,他将整个大明朝的重担,都扛在了自己的肩上。他事必躬亲,事无巨细,每日只睡三四个时辰,将所有的心血都倾注在了这个王朝上。

朱元璋听见脚步声,抬头望去,见是朱雄英,眼中闪过一丝意外。

“雄英,今日朝会这么早就结束了?”朱元璋放下手中的笔,语气中带着些许疑惑,“你不在东宫多歇息,怎么到朕这里来了?可是‘一条鞭法’的推行,遇到了什么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