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边关种田,从傻兵到国公 > 第36章 田间论道,初次交锋
换源:


       周奎缓步走上田埂,带着几分刻意的好奇,对着那几个正在听讲的老农拱了拱手。

“几位老乡,请了。”他的声音温和,带着京城口音,“在下是从关内来的行商,路过此地,见这片田里的庄稼长势奇特,与我平生所见皆不相同,不知此为何物?”

几个老农见来人衣着干净、谈吐不俗,倒也不敢怠慢。其中一个年纪最大的,正要开口,却被李睿拦了下来。

李睿站起身,拍了拍手上的泥土,转过头来。

当周奎看到李睿正脸的瞬间,心中不由得微微一惊。他原以为,能做出这番事业的人,即便年轻,也该是目光凌厉、气势逼人之辈。可眼前的青年,面容清秀,眼神清澈平和,嘴角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笑意,看上去更像个满腹经纶的书生,而非手握兵权的边关大员。

“这位兄台有礼了。”李睿主动开口,语气不疾不徐,“此物名为‘玉米’,乃是我偶然得来的西番邦之物,如今正在试种。”

“玉米?”周奎咀嚼着这个新鲜的词汇,目光落在那比人还高的植株上,“看其长势,想来产量定然不低吧?”

“尚可。”李睿谦虚地笑了笑,“若水肥得当,亩产千斤,应当不难。”

亩产千斤!

周奎心中又是一震。虽然不如“土豆”那亩产三千斤来得骇人听闻,但这个数字,依旧足以让大明任何一个地方的农人疯狂!

他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继续试探道:“在下也算走南闯北,却从未听闻世间有如此高产之物。李公子是如何断定,此物能在这苦寒的辽东之地,长势如此之好的?”

他故意称呼李睿为“公子”,隐去了他的官职。

李睿看出了他眼中的探寻之意,也不点破,只是饶有兴致地反问道:“兄台既是行商,想必也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万物生长,无非是‘水、土、气、肥’四个字罢了。”

他随手指向脚下的土地:“辽东虽寒,但夏日昼长夜短,光照充足,此为‘气’之利;此地虽曾是盐碱废土,但在下用了些草木灰和河泥改良,使其酸碱相宜,此为‘土’之利;再引活水灌溉,辅以农家肥,则‘水’、‘肥’二者皆足。天时地利皆备,这玉米,又岂有长不好的道理?”

一番话说得条理清晰,深入浅出,将复杂的农学道理,用最朴实的语言娓"娓道来。

周奎彻底愣住了。

他不是农人,但也听得出这番话里蕴含的深厚学问。这绝不是一个普通的武官能说出来的话,甚至连国子监里那些专研农事的博士,也未必有如此见地。

他原本准备了一肚子的话来试探李睿的虚实,可现在,他却发现自己竟有些无从问起。对方的坦诚和专业,让他所有的预设都落了空。

“公子学究天人,在下佩服。”周奎发自内心地躬身行了一礼。

“兄台过奖了,不过是些田间地头的浅薄经验罢了。”李睿笑着摆了摆手,他见周奎气度不凡,谈吐有据,绝非普通的行商,心中也起了几分结交之意。

“看兄台风尘仆仆,想必是远道而来。如今已近午时,若不嫌弃,不如随在下去营中食堂,吃一顿便饭,也好歇歇脚力,如何?”李睿发出了热情的邀请。

这正中周奎的下怀。他正想亲眼看看,传闻中那个能让士兵顿顿吃肉的食堂,到底是什么样子。

“如此……便叨扰公子了。”周奎不再推辞,欣然应允。

李睿笑了笑,对着身边的老农们交代了几句,便领着周奎,并肩朝着不远处的屯田所大营走去。

一路上,李睿向他介绍着路边的沟渠、新修的道路,言语间全是对这片土地的规划和热爱。周奎则默默地听着,心中对李睿的评价,又高了几分。

这是一个真正脚踏实地,在做事的人。

他没有丝毫官架子,不像京城里那些官员,张口闭口都是圣贤大道、朝廷法度,言语间却充满了对土地和百姓的真挚情感。

周奎忽然觉得,公主殿下这次派自己来,或许真的找对人了。这个看似不起眼的边关小官,身上似乎隐藏着一种能改变某些事情的、不可思议的力量。

而当他跟随着李睿,走进那个热气腾腾、香气四溢,挤满了正在大口吃饭的士兵的食堂时,他才真正明白,摊主口中那些“神乎其神”的传闻,究竟是何等的真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