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书阁 > 历史小说 > 明末:边关种田,从傻兵到国公 > 第37章 军营盛宴,盛世之思
换源:


       周奎一脚踏入食堂,一股混合着肉香、饭香和浓郁蛋香的热浪,便扑面而来,让他这个走南闯北、也算见过些世面的人,都忍不住狠狠地咽了口唾沫。

眼前的景象,彻底颠覆了他对“军营伙食”的所有认知。

宽敞明亮的大棚内,数百名士兵和工匠正围着一张张长条木桌,埋头大吃。没有他想象中的喧哗吵闹,只有碗筷碰撞的清脆声和畅快淋漓的咀嚼声。

他看到,每个人的饭碗里,都堆得冒了尖。白花花的大米饭上,浇着厚厚一层土豆炖猪肉,大块的肥肉在浓汤里颤动,引人食欲。

而在每张桌子的中央,都摆着一个脸盆大小的木盆,里面盛满了金黄色的炒鸡蛋,旁边还放着一筐热气腾腾的煮土豆,任人取用。

这哪里是军营的伙食?这分明是富贵人家过年才能吃上的盛宴!

周奎跟在李睿身后,找了个空位坐下。立刻有伙夫端来了饭菜,分量和周围的士兵一模一样,甚至还多给周奎这个“客人”加了一个金黄的煮鸡蛋。

“兄台,尝尝我们军营的粗茶淡饭,莫要嫌弃。”李睿笑着将一双干净的筷子递给他。

周奎看着碗里那油光锃亮、香气扑鼻的饭菜,一时间竟有些失神。他身为禁军侍卫,在京城的伙食已算顶尖,但也不过是肉量稍足,远不及眼前的丰盛和实在。

他夹起一块炖得软烂的猪肉放入口中,那肥而不腻、入口即化的口感,让他双眼一亮。再尝一口吸饱了肉汤的土豆,绵密香甜,更是前所未有的美味。

“真香!”他由衷地赞叹道。

“哈哈哈,客官,这算啥!”邻桌一个正在吃饭的士兵,听到他的赞叹,咧着嘴,一脸自豪地搭话道,“自从跟了咱们李大人,这样的饭,我们天天都能吃上!管饱!”

“就是!”另一个工匠也插话道,“以前在别处干活,一年到头都见不着几滴油腥。现在倒好,天天吃肉,我都感觉自己长了好几斤力气!要不是李大人,我们哪能过上这种神仙日子!”

周围的士兵和工匠们,纷纷点头附和。他们看向李睿的眼神,充满了发自内心的感激和拥戴。那不是对上官的畏惧,而是如同家人般的信赖。

周奎静静地听着,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

他终于明白,为什么这里的士兵士气如此高昂了。一支能让所有人都吃饱、吃好的军队,怎么可能没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让兄台见笑了。”李睿对周奎说道,“我们边关苦寒,将士们操练辛苦,不多吃点,身上没力气,到了战场上,是要吃大亏的。”

他指着食堂墙上挂着的一块木牌,向周奎介绍道:“这是我们食堂的伙食标准。每日保证足量主食,三餐有菜,每三天必有肉食,每两日必有蛋食。所有标准,从我到最普通的兵卒,一视同仁。”

周奎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木牌上用清晰的字迹,将每日的菜品和分量都写得明明白白。

“这些肉蛋,都是我们后山的养殖场自己产的,虽算不上什么山珍海味,但好在能自给自足。”李睿的语气平淡,却透着一股强大的自信。

周奎吃着口中香甜的食物,听着李睿的介绍,思绪却不由自主地飘远了。

他想起了这一路行来,看到的那些在饥饿中挣扎的灾民;想起了京城里,崇祯皇帝为了区区几十万两的粮饷而愁白了头;想起了那些朝堂大员们,为了党同伐异而进行的无休止的争吵……

如果大明的每一个卫所,每一个州县,都能像这里一样,让士兵吃饱,让百姓有饭吃,那将是何等强盛的景象?何愁流寇不平,何惧鞑虏不灭?

这,不就是古人所说的“盛世”吗?

而这一切,竟然被眼前这个年轻得过分的青年,在这片贫瘠的辽东边陲,悄无声息地变成了现实。

周奎看向李睿的眼神,已经彻底变了。那是一种混杂了敬佩、震撼,甚至是一丝希望的复杂目光。

就在这时,他的视线,无意中扫到了邻桌一个士兵腰间挎着的腰刀。

那柄刀,样式古朴大气,刀鞘也非凡品。但最吸引他的,是那名士兵将刀抽出半截擦拭时,刀身在光线下折射出的、那如同水波般流动的瑰丽花纹,以及那锋利得令人心悸的森然寒光!

作为一名常年佩刀的侍卫,周奎一眼就看出,那绝不是普通的制式兵器!其钢口之精良,锻造之精湛,恐怕连京城御林军的佩刀,都有所不及!

他的心脏猛地一跳,一个大胆的念头涌上心头。

他放下筷子,目光灼灼地看着那柄刀,忍不住开口问道:“李公子,在下斗胆,敢问这位军爷腰间的佩刀……”